生态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 2

生态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会宁县教育局   罗瑞娜

“生态化”是从生态学原则出发,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来思考、认识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处理、解决问题。“生态化教学”旨在遵循生态学原则,用协调、统一、共生的生态学理念和方法认识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谐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复杂关系[2]。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及其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激发其各方面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用生态化的视野审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生态化原则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能够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宗旨。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传统课堂中,大多数教师扮演权威的知识灌输者,学生则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生态课堂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交流启发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在师生共生的教学情境中自发地认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共生性。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做的付出与奉献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也是自我能力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习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正如自然生态系统,师生在课堂这个整体中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演绎合作的艺术。

)开放生成性。生态化课堂教学充分考虑知识的发展性、建构性特征,也尊重具有独立思想的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多种理解方式。生态化视域下的课堂并非是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奔向终点的“列车”,而是一个充满“意外”,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课堂生成不断丰富、完善的有机体。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态化教学的缺失现状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应改变原有课程“重知识灌输,轻过程方法习得” 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通过用生态化的课堂教学观来审视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非生态现象值得提起注意。

(一)忽视环境和情景的创设,使课堂教学缺乏自然氛围

生态化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课堂生态场中每个要素的潜能得以积极发挥。作为课堂教学要素之一,教学环境如场地选择,座位排布等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绝大多数是以自然班为单位上课,班容量较大的班级人数可能达到70人左右。面对“大规模班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只重教学内容,忽视了课堂环境和情景的创设,为了便于管理学生,把教室当成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唯一场所,室内一成不变的班级座位的排布不仅形成了师生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亦在无形之中拉大了学生与老师间的心灵距离,加之教室环境布置与教学内容不相吻合,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教学形成了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心理健康课应有的舒适、自然的氛围,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课程设计定位不准确,使课堂教学偏离轨道

生态化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共生关系,课堂定位和课程目标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后,在动态的师生教学互动中逐渐生成的。由于一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定位不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轨道,课程界限不清。比如一些老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划等号,将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划等号,在课堂中侧重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品德进行纠正、教育,课堂中“体验少,说教多”,学生兴趣不足;还有一些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全等同于活外活动课,课堂中一个个课堂活动和游戏层出不穷,课堂“花样多,沉淀少”,学生无法静下心来深入体味活动背后的蕴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生态化的构建尝试

(一)创设生态化、情景化的课堂环境

生态化的课堂环境的创设应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师生课堂互动形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多种课型,常规课以知识领悟、学生相互分享与讨论为主,可在每个班级固定的教室中通过适当变换室内装饰、陈设,调整教室桌椅摆放创设情境。如“U 型”排座方式既有利于教师的示范性,也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围坐式”更能够体现平等的状态,利于学生踊跃发言;对于班容量较大的班级,“小组集中式”有利于开展组内讨论和班级分享。团体辅导课、活动体验课需开展较多的游戏活动,因而教室空间要广阔、充足,桌、椅也要灵活移动,以便使游戏活动和讨论分享顺利进行。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很多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团体游戏室,这类教室空间开阔,桌椅便于移动,有助于学生在轻松、自然、安全的状态下活动。有些与自然主题相关的活动课也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到户外进行。教师应根据具体课型,灵活利用室内、外空间,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是由师生双方动态合作来实现的共同目标,不仅反映着教师的期望,同时也反映学生的要求[4]。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生态化教学目标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全面统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将其与思想品德课、班、团会等区分开来,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升了解自我、认知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课堂中与他人的协作互动,提炼习得知识、沟通合作的有效方法,通过活动后的分享与升华,培养学生悦纳自我,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共处的健康情感和积极人生观,促使其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仍能促进自身持续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课题《生态学视野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22]G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