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辩式思维下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基于审辩式思维下散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陈静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     610000

审辩式思维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有关质疑和推理的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技能 (Glaser, 1941) 。”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既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体味文章表达之妙的好方法。我以散文阅读为例,从两个维度进行审辩式比较阅读。

一、自身比较

对作家自身的同题材作品进行探究,这样探究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在《春》群文阅读中选取的《荷塘月色》。教师提问:“同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你发现哪些相似之处?”

【审辩一】这两首篇散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只要一点拨,学生马上就能看出《春》《荷塘月色》中综合运用长短句,句式的参差错落,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动态美。《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就是用到的短句,话语简短,但是将春天的花写得非常生动。《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的短句句式,将开放的荷花、没有开放的荷花的形态写得淋漓尽致。长句与短句的搭配,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接着让学生分组尝试将两篇散文的其中一小节改为不同的句式,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组内朗读比较,就能加深了解这两篇散文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了。

【审辩二】这两篇散文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朗读,学生能感悟到二者都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如:《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的排比句将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写出春雨的轻柔与细腻,而且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荷塘月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月色下荷塘有诗意的美,又充满音韵美。           教师提问:“去掉排比的句子,再读读看,音韵上有什么变化?”学生读中领悟到去掉这些排比的句子,主题得不到强化,读起来没有那种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学生的思考也许到这里就好了。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哪些词语的运用也增强了《春》《荷塘月色》的音韵美?”可以提示学生删掉叠词“嫩嫩的”,“绿绿的”“密密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再读一读,揣摩一下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原来叠词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增强了散文的音韵美。

三、同时代横向对比

群文阅读从横向对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思辨。通过横行比较,学生梳理、评鉴作家风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济南的冬天》群文阅读中,我选的互文是夏丏尊先生的《白马湖之冬》一文。教师提问:“同是写冬天,老舍和夏丏尊在写作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不同?”

【审辩一】探究写作内容上的差异。

要求学生将两篇描写冬天的散文对照阅读,思考两文在写作特色上的差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在文体(抒情散文)、题材(描写冬天的景色)、描写的景物(风、山、水、暖阳、雪)、抒发感情的方式(寓情于景、情境交融)等方面具有相同点;同时,学生会发现二者众多的不同之处:①同为冬季,却一冷一暖相差悬殊;②《济南的冬天》以“温晴”统领全文,而《白马湖之冬》以凛冽的寒风贯穿始终;③济南“没有风声”,而白马湖的风却“日日有”声如“虎吼”;④济南的山是“暖和安适”的“小摇篮”、“秀气”得如同一张“小水墨画”,而白马湖的山却“故意张开了袋口欢迎风来”、“冻得发紫而黯”;⑤济南的水“绿、清、亮”,像块“蓝水晶”,而白马湖“湖波泛着深蓝色”“澎湃”着;⑥老舍先生感觉济南“真的算个宝地”,而夏先生来到白马湖感觉“宛如投身到极带中”;学生在找到这些差异之后,老师进一步提问,作者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得出结论:两篇文章不同的景物描写,其实都是在为抒发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审辩二】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济南的冬天》学生通过对写景语言的感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感受到归国游子对祖国美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白马湖之冬》则让学生在感受风的凛冽、气候的严寒之余,体会到作者一颗落寞的心和一份浓郁的思乡之情。

通过同时代、同题材横向选取材料,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不同作家的风格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诸多因素,这样学生的审视角度就多样了,辨别、评价能力就提高了。

以上一系列审辩分析过程,正是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思维过程,体现了主体性、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合作性的教学新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悟到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体味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创作技巧,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形成了新见解,获得了美感体验。这些不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吗?同时,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创作基础: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更重要的是,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只要坚持经常,就会逐步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为以后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审辩式思维的群文阅读,其魅力就在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较设疑,探查假设、寻求解答,不受权威、成见的束缚,做自己思维的主人,思维得到拓展、发展与提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也推动教师自身审辩能力的提升,将“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嵇云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知识,2017,(21).

[2]徐静“. 批”出思想“注”出灵魂——批注式阅读在语文阅读课中的有效运用[J].智库时代,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