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7
/ 2

蒙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敖日其冷

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010010

摘要:目的:讨论使用蒙医药治疗6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施治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病人,并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而观察组给予蒙医联合治疗。同时观察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3.7%,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蒙药联合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加血小板数目和功能,其疗效十分明显,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蒙医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是因为机体生成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单核巨噬系统损伤血小板,从而引起血小板下降,其致病机理尚未明确。儿童发病的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疱疹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等。一般发生于传染后的221天。

紫癜病蒙医学学说中,其病机为:巴达干偏盛,因受风寒侵袭,湿邪侵袭,脾胃失常,精气和杂质的代谢不畅,其中,有污血和黄水,以赫依为媒介,在脉道中游走,在肌肤上散布,下至脏腑而成。主要表现为发热、鼻衄、皮肤瘀斑、咽痛、口干、乏力等症状。经蒙医学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64例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236月到20242月在院住院的6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1名男性,21名女性;对照组14名男性,18名女性;住院时间为1-5年,平均病程2.2±1.4)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以强的松为主要药物,1mg/d1/天,6周后逐步减少剂量。最后5-10mg,需持续2-3周。如果6周后效果不理想,则逐步减少剂量,并更换其他药物。②观察组:采用蒙医结合的方法,即:嘎古拉-19味丸,温开水送服15颗;中午:古日古木-8味丸,温开水送服15颗;晚间:壮西-213g开水冲服;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出血,则需要额外使用止血药或输注单采血小板。

1.3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关于ITP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估。①显效:3个月后,患者的血小板基本消失,没有出现出血的情况。超过2年未复发即为完全治好。②有效:血小板升高到50×109/L或高于30×109/L,且未出现出血的临床表现,且维持2个月以上。③好转:患者的血小板明显增多,出血情况明显减轻,且维持时间超过2星期。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以SPSS21.0为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百分率,用t检验,P<0.05显示有显著差别。

2结果

2.1相关数据对比

对比两组相关数据,见表1

组别

TPg/L

ALBg/L

RBCx1012

Hbg/L

BPC*109

观察组

81.04±7.72

45.03±6.33

3.88±0.71

106.61±19.56

88.22±18.72

对照组

71.02±6.12

35.06±5.76

2.83±0.49

88.85±22.44

63.61±34.08

1相关数据比较

注: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综合比较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综合比较见表2

组别

TPg/L

ALBg/L

RBCx1012

Hbg/L

BPC*109

观察组

6

14

10

2

3093.7

对照组

1

10

14

7

2578.1

2临床疗效综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清。在育龄期女性中,IT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子,而其它年龄段女性男性获病率则没有差异。ITP按病程可分为新诊断、持续性(3-12月)和慢性(12个月以上)。成年人的临床表现为隐性发病,发病之前没有明确的病毒性或其它传染病的病史,以慢性发展为主。儿童ITP是一种具有自我限制的疾病,大约有80%的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就会自然消失。

3.1目前蒙医治疗方法

3.1.1蒙医治疗优势

首先,蒙医药注重整体观念。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仅涉及血液系统的异常,还可能涉及全身的其他系统。所以,蒙医药不能只依靠血小板计数,要从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为病人提供个体化诊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其次,蒙医药注重对患者的个性化诊疗;患者的体质不同病情也不同,所以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时也要有针对性。在蒙医治疗中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家庭史等方面来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价,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另外,蒙医在对ITP病人进行调节时,也注意对病人机体的免疫力进行调节。蒙医认为,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是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蒙医一般都会使用一些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的药物,以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3.1.2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短期疗效在70-90%之间,但停用后极易反复发作,其机制与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降低抗体与血小板的结合、降低过度损伤有关。泼尼松1-2mg/kgd)等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微血管脆性,从而缓解血液紊乱。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使用剂量为0.4g/kgd),连续5d,紧急抢救时1.0g/kg·d)。

3抑制抗体形成

适用于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的常用药物。长春新碱的使用剂量为:1d1次,每次1mg2mg,持续时间为三到六个星期。如静注环磷酰胺等

3.1.2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其机理为降低血小板抗体的生成清除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来说,完全的缓解可以达到70-80%。术后1-2周内,出现血小板恢复高峰,术后复发者可能与副脾或代偿性肝脏阻留有关。

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与病魔抗争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医,其在学术上吸收古印度医、古中医医的一些学说,并融合我国中医内在的“阴阳疗法”的基本原理,从而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传统医学。

蒙医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归为血瘀证其病因在于“根失调”,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导致流血。蒙古医学将人体看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在人体中各个脏器通过其黑脉白脉的运转传递到等功能,彼此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并不局限于脾、骨髓等方面。

3.2本文治疗方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蒙医的黑巴木范畴,主要是由于受湿毒侵袭,风寒侵袭,巴达干偏盛,三根失司,脾胃虚弱,进而侵袭肝,使其在肝中的溶髓、渣滓作用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恶血、黄浊之症,与巴达干相混下,阻滞血液循环。对本病的处理应遵循三根法,清热凉血,燥黄水。常用的蒙医药有嘎古拉-19丸、古日古木-8味丸、壮西-21味散等。具有清热凉血止血解毒调节免疫等功效。其中,红花、牛黄等具有清热凉血,利肝止血的功效;研究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78.1%观察有效率93.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总之,蒙医复方具有调控机体免疫效应、提高血小板数目、维持血管内皮完整、减少微血管通透性、提高血液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娜娜,徐建峰.基于晨晚分治理论的消毒扶正中药方治疗初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评价[J].四川中医,2023,41(5):109-113.

[2]凌露,胡林林,朱浩宇,冯晓纯.健脾益肾、安络化斑法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22,42(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