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史料研读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8
/ 3

“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史料研读途径研究“

作者:胡珊珊 钦州市京华学校 535000

摘 要:在“疑学研教,师生对话”的共性课堂中,其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师生对话。在课堂中主要就是分为四个环节:疑学、研学、悟学、用学。而史料研读是指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是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要求。本文通过上课实践,研究在“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中史料的运用情况,并总结出史料的运用途径,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期盼能为往后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疑学研教;史料研读;共性课堂

引 言

本课题以史料研读融入“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利用史料在课堂“疑学”“研学”“悟学”“用学”四个环节中运用的情况。通过多方查阅,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选择这个为研究对象,可以使我们较清晰的看到史料研读在历史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史料的研读能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某段历史的背景、具体情况以及意义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印象,尤其在“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中,史料研读能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中还能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符合当今历史五大素养要求之一。通过这些分析,也期望为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借鉴。

一、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

(一)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提出

针对在新课改实行过程中,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我校推出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的教学形式,这是一种传统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1]

(二)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内容以及意义

这一教学形式可以大体分为四个环节:疑学、研学、悟学、用学。

“疑学”,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在预习中或者在课堂中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并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以寻求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研学”,就是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展开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提出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引导共同得出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并提高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悟学”,这一环节相当于小结。以往总结都是由教师直接陈述,在一环节中,是由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得出启示,或者其它收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适当进行情感教育。

“用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应知识点或者学习方法,并真正运用到练习中、考试中。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将所学知识或掌握的方法运用在练习中,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史料研读

(一)史料研读的含义

梁启超说史料是历史的核屯、内容,史料如果不具体或不明确,则没有历史;所谓史料就是往人们的思维模式留下来的印迹,用证据被传承至今的内容。[2]

史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它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以及口述史料。而史料研读是依据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中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掌握的能力。历史学科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研究对象不可重现,学生认识历史只能通过史料,所以具备解读史料的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史料研读应用于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的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和分析历史的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以史料为证据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初中历史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全面理解历史的本质

史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历史事实依据,并且能够为其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入到历史当中去,从而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加近距离、真实地去感受历史。摆脱单纯依靠教科书直白告知历史事实的缺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此来全面理解历史事件

(三)史料研读应用于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的意义

论从史出是中学生需学会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的指导与点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强化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历史是主体化历史和客观化历史的统一,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必须具备历史性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史料细嚼慢咽,并且精心设计史料的呈现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读懂史料。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习能力,而在疑学研教的过程中贯彻史料研读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疑、解疑,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史料研读与疑学研教,师生对话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可能会提供更多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灵活分析问题,在研读课文和史料的过程中情感的升华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或许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以《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为例

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为实际教学案例,进行课堂设计,以探求史料在“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中的运用情况。但笔者并不打算详细介绍具体的教学流程,而主要就史料教学在本课中的一些运用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史料疑学环节的运用

在上课前,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杜甫的两则古诗让学生进行对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两首诗属于文献史料,前者是描述国家昌盛之景,后者是描述国家衰亡之景。教师处理这两则史料的方式是指导学生理解史料,描述不同时期的唐朝,并引导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这里史料的运用就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为教学的开展进行导入。

(二)史料研学环节的运用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以此作为这节课的重点进行教学。首先出示第二则史料,出自于《新唐书·后妃传》“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凡充锦绣官及冶瑑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须索,奇服秘玩,变化若神。”对于难译的原文,教师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意思,给学生设置了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且学生能根据史料得出玄宗追求与美人享乐,解决相应问题。

然后,教师出示史料三《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教师利用这则史料,引导学生互相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归纳出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

接下来,教师出示史料四《旧唐书》中“(安史之乱)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弓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并提出问题: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史料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理解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受到重创,唐朝由盛转衰的情况。

经过多处史料论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唐朝会出现两种场面是唐玄宗后期腐朽统治、安史之乱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史料五是后人整理过后的表格《五代十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归纳》,学生从表格很直观发现五代十国的君主即位前都是节度使,便于学生理解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

史料在悟学环节的运用

随后,教师出示史料六《旧唐书》中“(玄宗)励精图治,致志于治,任姚宋之良相,倚二张之贤辅佐,布德音于海内,施惠政于八方,年逾三纪,可谓太平。”和“帝殊功既立,渐怠朝政,去瘦己肥民之志,滋怠荒嬉游之心,外蔽于李、杨,内耽于杨妃,日以歌舞为乐……”对于史料六,教师采取直接解答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唐玄宗统治前后的情况:

统治前期

励精图治

重用贤臣

统治后期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一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来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最后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通过抛出问题“唐玄宗统治前期和统治后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后果。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讨论并发言,由此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史料在用学环节的运用

最后,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利用冯梦龙《三言》和杜甫《无家别》设置如下问题:

QQ图片20191221004232

QQ图片20191221011745

(五)本课运用史料存在的问题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史料运用在“疑学研教”的各个环节中。课堂中史料类型多样,采用了文献和图片史料,并且利用这些史料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丰富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教师对史料研读的作用都有充分的认识,能将史料运用在“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中,锻炼学生提出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共性课堂。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节课的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史料处理方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通过调查表的反馈,我们发现在史料处理方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一来,就不能较好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本课内容。学生识读史料时间不够,未能较好锻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过多

在课堂中,教师运用了过多史料,但留给学生研读史料的时间却少,使得上课节奏加快,未能带领学生充分研读史料,教师分析史料时也不够细致,使得学生未能根据史料提出更多的质疑。

3.史料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单一

通过调查表发现,在这节课中运用的史料大多数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却没能很好的达到学生能根据史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目的,未能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 语

“疑学研教,师生对话”共性课堂的出现,为的就是能形成一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而史料研读在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史料可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能力,有利于在考试写材料题时能达到高分。

因此,针对在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该从自我出发,加强史料研读的学习;在课堂中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学生研读为主,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能从中思考,提出有效问题,推动课堂;所有的史料必须服务于教材,紧扣教材;运用史料要有目的性,备课时就要想清楚该史料的运用可以达到什么效果,提高学生什么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史料在共性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限于学识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文中相关的论述与分析还比较粗浅,科学性与系统性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苏蕙莲.“疑学研教,师生共同对话”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苑教育,2019(2):18.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巧法[M].中华书局,2009:47-48.

[3]崔丽娟.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分析[J].读写算,2024,(14):23-25.

[4]宋德志.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法探讨[J].家长,2024,(07):113-115.

[5]张冬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04):38-4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