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双伶

巫山县大昌小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其对策。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家校沟通的困难,本研究指出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文章提出了多方面的解决措施,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教育资源的改善、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最终,本文强调了家校共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对此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看。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成长,尤其是家校共育方面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问题,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强调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共同作用和责任。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共育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家庭和学校的个别不足,更在于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何有效地实施家校共育,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家校共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其实施却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家庭环境分析

对于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环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一环境却常常是不完整甚至是缺失的。首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中往往缺乏成年的直接监护和引导。这种物理上的缺席导致了情感上的空缺,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尽管在物质上可以提供基本的照顾,但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往往缺乏现代观念,难以满足儿童在情感和智力上的需求。此外,家庭的教育资源也往往有限,如图书、学习用品、网络教育资源等,这些都限制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环境分析

在学校环境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首先,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教师数量有限,且多数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的培训和准备。这导致教师在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和心理健康上存在局限。其次,教学资源的匮乏,如图书、实验设备、信息技术等,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在参与家校共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和实践经验。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难以有效地与家庭沟通和协作,从而影响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

(三)家校共育的现实挑战

家校共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实施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沟通不畅的问题。由于家长常年在外,与学校的直接沟通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也难以获得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反馈。其次,缺乏有效互动机制。在传统观念中,家庭和学校各司其职,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方式。学校往往重视学业教育,而忽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同样,家庭也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和能力。此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可能与现代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这种差异使得家校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难以达成共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源于家庭和学校各自的局限,也源于两者之间沟通和合作机制的不完善。要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增强学校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对策与建议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改善现状。这些措施应涵盖家庭、学校、政策以及社区和社会层面,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系统。

(一)家庭层面的对策

在家庭层面,首先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和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发起家长教育项目,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培训课程,提升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的教育意识和能力。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儿童心理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内容。同时,鼓励和帮助在外工作的父母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频繁的沟通,以减少情感上的隔阂。

(二)学校层面的对策

在学校层面,重点应放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上。首先,增加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方法上的培训。其次,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图书资源、电脑和网络等,以便于留守儿童能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学校应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多元化需求,并帮助他们建立社交圈和自我价值感。

(三)政策层面的建议

在政策层面,需要政府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政策,以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这包括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制定具体的家校共育指导政策,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提供明确的框架和指南。政策还应包括对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支持,如灵活的工作制度,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回家与孩子团聚。

(四)社区和社会层面

在社区和社会层面,社区参与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可以成为连接学校和家庭的桥梁,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和教育活动,促进家长、孩子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提供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以支持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借助媒体和公众传播,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通过在家庭、学校、政策以及社区和社会层面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健康和有利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结论

在深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其对策后,我们得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结论。首先,家校共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成长环境,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家校沟通的困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例如,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通过家长教育和远程教育项目,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通过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我们认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研究和实践应持续深入。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来支持这一模式。同时,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有利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唐艳,徐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路径[J].第二课堂(D),2023,(11):94.

[2]刘红升,詹露露.压力感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62-171.

[3]郝静.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J].晋阳学刊,2023,(05):105-110.

[4]李登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与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