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改进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4

主体间性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改进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为例

王佳欢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

摘要本研究定位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依托,选取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的123名学生和2位教师,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他们对教学现状的看法,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最终发现目前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1)学生失去主体角色(2)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兴趣(3)师生关系不融洽(4)教学设计的不足;从而提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初中英语课堂现状;改进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丁华玲, 2010),也指出英语教学应注重教学效率而不是学生的成绩。但目前英语教育仍被批评为“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程晓堂,2012:57-63)。因此构建高质量的英语课堂迫在眉睫,而构建高质量英语学习的前提是发现目前英语课堂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思潮的引入,要求打破二元对立的师生教育交往模式,建立新型和谐的新型师生教育交往。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个体的活动,而是课堂教学中主体之间的联合活动,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教学的进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影响。因此,应该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的过程。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及时调查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发现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之间的互动程度,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自由的对话和相互的理解。主体间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改进策略,更能促进高质量课堂的建构生成。另外,主体间性视角的改进策略不仅能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利于深化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的本质认知。因此,本研究可为英语教师适应课程改革新要求、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构新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现价值。

二、主体间性理论

1.主体间性的定义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诠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后,逐渐引起哲学界的注意,主体间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主体性哲学的热点(马晓辉, 2006:60-62)。 一些西方哲学家不禁感叹,主体间性甚至成为哲学的第一主题(涂成林, 1998)。

对于主体间性的含义,中国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曾新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一种内在属性,具有限制性、平等性、互动性、发展性和主动性(曾新,2001:135)。熊川武指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规定,是主体与主观认识的调和与共识(熊川武,2001)。杨春时指出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生活不仅仅是主体征服客体的结构,更是主体间共存的过程(杨春时,2002:14-16)。冯向东提到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主体对世界的影响(冯向东,2004:27)。

2.主体间性课堂模

拉康·雅考欧提出的“主体间性”给“现代主体性”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冯向东,2004:27)。他认为主体性是由这种关系中的客体决定的,这种“客体关系”就是“主体间性”。据此,他从分析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黑格尔的“奴隶主”理论。他认为,当狱警因为犯人而被固定在监狱的位置上时,他们就成了犯人的奴隶,而犯人则是狱警的主人。根据“主体间性”,他指出了笛卡尔“ego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存在)的相反观点:我想到了我不属于的地方,因此我属于我想不到的地方。这应该被认为是对笛卡尔思想的最大破坏,也是对现代思想基础的破坏(杨春时,2002:14-16)。

主体间性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关注“主体间性”。最初,中国专家只把这些理论放在文学领域,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一些定义。“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和教育资源)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平等与和谐。教师与个别学生、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课文、个别学生与个别学生、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逐步发展起来。主体间性具有民主、平等、互动、主动、发展、合作、宽容等特征(徐涛,2006:45-47)。

这种新的教育思潮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关于“主体间性”的哲学方法论进入了教育领域,使教育的本质从“主体性”发展为“主体间性”。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表 1

从单主体中心模式、主体主导模式到双主体模式,至此,主要思想转化为主体间性模式。从交互主体到主体间性的转变过程导致了主体内教学模式向主体间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说,主体间性研究也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和新发展。平等的教与学中,师生都是主体,没有领导,也没有服从。教师不再是“传教士”;他们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并允许学生有问题时提出;而学生不再是老师的傀儡,而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在互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思想、价值观、知识和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同时,学生的想法、看法也会影响老师。让师生之间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调查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以获得一些重要的数据。

1. 问卷分析

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和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根据自身特点组织教学,这是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笔者教学期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本论文采用教育硕士王晨(王晨,2013)在其研究生论文中设计的问卷,研究者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修改。在发放问卷前,研究者首先选取了 1 班的 30 名学生进行预测,以确保问卷的可靠性:

信度系数

数量

0.515

30

表 2

从上表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515,说明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用于大范围的分布。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全部问卷。有效问卷数为106份,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问卷包含六个维度: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3)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4)学生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看法; 5)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看法; 6)学生眼中的教师形象。数据和分析如下。

表 3 学生问卷各维度一份(N=106)


维度

项目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师生角色

师生关系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

学生课堂学习

平均值

3.0526

2.4575

2.2346

3.0263

3.0376

标准差

1.01945

.63052

.82028

1.10143

.73263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第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解决如下:

(1)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问题1、2、3就是基于这个维度设计的。根据数据,平均值为3.0526,略高于平均水平3,证明学生对英语学习仍有兴趣,但学习英语的意愿不够强。标准差为1.01945,这意味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各不相同。

(2)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第4题和第5题的数据显示,该维度的均值为2.4574,远低于平均水平,标准差是五个维度中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认为的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一致的。虽然新课改的实施有了一定的改善,老师们都明白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数据显示,该维度的均值为2.2346,是五个维度中的最低水平。标准差为 0.82028,离散程度较低。因此,数据证明,很多学生对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不满意。

(4)学生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看法

6、7、8、9、10、11题是根据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据数据,平均值为3.0263,略高于3的平均水平。标准差为1.0143,是五个维度中最大的。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表示认可,但在所有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不同意见。

(5)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看法

问题 12、13、14、15、16 和 17 旨在测试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看法。根据数据,平均值为3.0376,标准差为0.73263,与其他五个维度的标准差相比,这个数据不是离散的。证明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英语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并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表达能力。他们深知自己在英语学习问题上的不足,也深知师生合作在英语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

(6)学生眼中的教师形象

最后,研究人员调查了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点。根据学生在问卷中的回答,最重要的特征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要准确、结构合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要知识渊博,口才好,幽默风趣,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人格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必须善良和友好,这样学生和老师才能有和谐的关系。他们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而忽略他们的分数。

2. 访谈分析

为了了解教师对英语课堂和教学设计现状的观点和看法,本研究对参与研究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教师面试记录的整理,得出以下结论:

(1)师生关系

两位老师都意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的推广和拓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在活跃、快乐的课堂中频繁互动。但是,按照应试教育,英语教学一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即使老师提出一些问题,也只有一些“好学生”参与。

(2)课程设计

老师们基本上只用课本作为教材,再加上一本练习册供全体学生使用。他们只教学生考试中重要的东西,而一些有趣的话题、背景知识和课程介绍由于时间有限而永远不会成为教学内容,而且老师只专注于特定的语法规则。

(3)教学方法

由于班级的进步,目前的英语教学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没有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小组讨论等新的教学方法。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两位老师在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3.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失去主体角色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课堂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应该跟随老师。这种观点表明,传统的中小学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对象和容器,他们没有需求、思想或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的话。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兴趣

虽然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程度因人而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根据问卷数据,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是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容易认为学习英语只是意味着他们必须记住特定的语言规则,初中生非常活跃,往往不喜欢语法规则,但传统的考试模式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考试中将涉及的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下降。

(3)师生关系不融洽

许多学生认为,如果他们喜欢老师,他们就会愿意去上他或她的课。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会尊重老师。和谐的关系可以为英语学习提供积极的氛围,学生和教师可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和教学。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师生关系只处于教师的权威之下,这似乎是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一大障碍。

(4)教学设计的不足

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表明,目前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英语课充满了语法解释和练习,所有的学生都忙着做笔记和做练习,对文化差异的探索和一些口语活动完全被语法和词汇练习所取代。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多媒体资源。只有当老师们节省时间解释复杂的语法规则时,他们才会使用 PPT,基本上从不使用音频文件或视频片段。

四、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改进策略

本文以《新英语课程标准》为背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定位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根据以上所有这些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英语教学课堂的构建。

(1)分析学习情况和教材,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要求教师把握学习情境和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准确、清晰,它应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从学生的实践层面出发,设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设计充满信心。

(2)营造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跨学科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师生关系进行设置。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真正的教学主人,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实施应该发展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许多能够获得教学效率的优秀教师贯彻民主教学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的自由。

(3)组织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之一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水平。有效的教学离不开课堂互动活动。为了改进教学设计,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本文讨论了如何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并指出如何处理课堂沉默,行动研究显示了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

(4)选择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合理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应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构建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但没有固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可以灵活转变。本文探讨了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5)开展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有价值的教学设计需要有效的课堂评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反思、实践和反思中检验。研究者认为,教师只有努力探索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六、总结与反思

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坚持主体间性的概念可能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外语教学。然而,主体间性视角下的教学课堂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师生积极探索,教师应调整以下概念以适应此类教学课堂的要求,即改变其在教学中的传统主导地位,用热情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去教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协调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那么将最终实现主体间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丁华玲. 2010.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A].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程晓堂. 2012.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解读[J]. 《课程.教材.教法》, (3): 57-63。

马晓辉. 2006. 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0-62。

涂成林. 1998. 《现象学一一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曾新. 2001.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 135。

熊川武. 2001. 《实践教育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春时. 2002.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2) pp: 14-16。

冯向东. 2004.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高等教育研究》,(5) :pp. 27。

邵瑞珍. 1997.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赵祥麟、王承绪. 1981. 《杜威教育论着选编译》[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增田、靳玉乐. 2004.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 pp: 79。

徐涛. 2006. 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4): pp.45-47。

王晨. 2013.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实施调查[A].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资助项目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外研社)重点实验室专项课题 :项目式学习下初中英语《书虫》分级读物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NKF2023AF48)

姑苏教育人才资助项目“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研究”(RCZZ202233)

苏州市基础教育示范性育人模式研创工程项目“基于核心素养推动英语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