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抑郁症产生及应对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中学生抑郁症产生及应对方法

              付正飞      

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      441614

摘要:中学生抑郁症在当今社会日益普遍,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难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中学生抑郁症,应采取综合的应对方法,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中学生抑郁症产生原因应对方法

中学生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了解中学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于帮助他们走出抑郁状态,建立积极心态至关重要。

一、中学生抑郁症产生原因
(一)生理早熟产生诱发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生的抑郁情绪与生理性早熟有一定关系。生理早熟是指中学生在生理发展方面比同龄学生提早成熟,这会对他们的心理、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生理性早熟所引起的激素水平的改变,使得中学生由于生理状况异于同龄人而产生了迷茫、焦虑,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认同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生理上的差异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隔离,或者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精神紧张和焦虑,从而为抑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另外,由于生理性早熟,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会困境等问题,由于其身心状况没有适应生理发展的步伐,出现了情感波动剧烈、精神承受力差等问题。心理与身体的失调,是导致中学生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对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效地应付应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试教育带来严重精神压力

应试教育是当前中学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往往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需要面对频繁的考试、评比和竞争,他们的学习生活几乎被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种高压的学习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焦虑、紧张、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应试教育强调的是结果和成绩,而非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学生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的高压状态下,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沦为被动的应试机器。这种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和消极情绪,最终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式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抑郁症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的温暖与支持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一些家庭可能存在对中学生的过度期望、严厉批评、溺爱放任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使中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诱发抑郁症。过度期望可能使中学生感到无法承受的压力,严重影响其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严厉批评可能使中学生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而溺爱放任则可能使中学生缺乏自律和责任感,长期下去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问题。
(四)个体性格因素原因

个体性格因素在中学生抑郁症产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更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例如,内向、敏感、自我要求较高的中学生更容易因为外界压力而产生负面情绪;而过度完美主义、消极情绪应对能力差的中学生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这些个体性格因素可能使中学生在应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增加抑郁症的风险[1]

二、中学生抑郁症应对方法
(一)体育运动缓解已于症状

体育运动对于缓解中学生抑郁症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内有益物质的分泌,如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物质能够提升人的情绪,减轻抑郁感。通过运动,中学生可以释放紧张情绪,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信心,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此外,参与团体性运动还可以促进社交互动,增加交流机会,减少孤独感,建立支持系统,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因此,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无论是户外跑步、篮球、羽毛球等,或是室内瑜伽、健身操等,都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症状,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认知疗法缓解抑郁情绪

在中学生抑郁的治疗中,认知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使中学生转变不良的思考方式,改善他们的情绪,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认知治疗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情感与行为是由个人的认知加工所决定的,也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情感与行为。在治疗中,中学生要配合心理医生,研究他们的负性思维方式和诱发抑郁的概念,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矫正,以达到缓解他们的抑郁情绪。认知治疗的主要方法有:认知重建,行为实验,场景重构等。在认知重建的过程中,中学生能够认识并挑战消极的思维方式,学习到更加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促进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情感状况。行为实验旨在通过对新的行为模式进行检验,从而使中学生逐渐转变自己的世界观。情境重构是指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模拟或回溯,使中学生对自身的行为与情感作出反思,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作出积极的改变。同时也强调了对中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训练。在认知治疗的进程中,中学生学习到了自己的情感反应、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学习进行自我监督与调整,以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与挑战,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家人、朋友和教师等等。父母的理解、支持、关爱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与了解,可以在情感上给予慰藉与鼓励,从而缓解初中生的孤独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关怀与引导,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业压力,建立自信心。同学间的友谊及集体活动,也可以增进社会交往,加强相互扶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要求中学生具有积极寻找、维护支持的能力;中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做义工,参加小组运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结交志趣相投的人。另外,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与父母、教师的交流,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意见,一起解决自己的难题[2]

结束语:

中学生抑郁症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法和建议能够为中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帮助,让更多中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马晓雪. 心理教师对在校抑郁症中学生的干预策略探讨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 (12): 46-49.

[2]黄佳雨,牟惊雷,何赛,等. 中学生心理危机快速筛查系统的建立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 (08):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