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

马新宇 程子豪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摘要:基于“双一流”的发展建设,高等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这也凸显传统培养模式的滞后性,缺乏有力的保障性举措,限制了拔尖人才创新发展。为此,千方百计做好拔尖人才的培养,以跨学科交叉为方向,渗透协同教育思维,凸显个性化培养模式的价值。与此同时,注重保障措施的搭建,依托较高的人才培养观念以及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培养氛围,保证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增强培养实效性,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撑。

关键词:“双一流” 拔尖人才 培养模式 保障措施

前言: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科技为先导,强化人才引领与驱动,要重视为国育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将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双一流”高校要正确认识拔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诱因,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制定有效的保障性措施,为拔尖人才潜力的挖掘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

1正确认识拔尖创新人才的涵义及特征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其基本的条件是拥有突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创新思维突出,在长期的优势积累的情况下,创新业绩突出,获取了被社会公认的学术、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业绩。也就是说,拔尖创新人才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突出,能够带动特定专业领域创新性的发展,较好地服务与国家与社会发展;在特征上,拔尖人才拥有突出的个性,探索性较强,拥有坚韧性以及合作精神;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知识结构合理,在理论上深厚而广博,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与实践活动,同时,知识获取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锐意进取,具备非凡的胆识与毅力,创新思维超前,拥有前瞻性与独创性。

2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高等教育中,要寻求高质量发展目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不容忽视的内容。在培养模式上,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实验班、创新基地、创新团队等,抑或是高校组建创新团队,以改革与突破。尽管高校大都认识到拔尖人才培养的价值,但是,很多高校缺乏先进的培养理念,尤其是尚未构建适应拔尖人才培养的策略。一方面,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不足,先进性不强,对学习吸引力不强,影响学生的选择积极性。另外,培养模式滞后,保障机制不完善,实践课程未落实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最后,课程体系建设未紧跟需求,忽视拔尖人才特点,缺乏较强的“异质性”,尤其是优质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平台尚未配套完成,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未得以建立。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2.1积极打造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

2.1.1构建专业协同共建的师资队伍

   在跨学科教育领域,其强调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跨领域学习能力的拔尖人才,创新思维渗透其中。在“双一流”的背景下,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是核心,责任意识更是不容忽视,强调团队精神,鼓励其在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加强创新与实践。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将课程思政放在关键地位,融入学习全过程,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需要与高校特色相结合,在传授教学思维与理念的同时,依靠专业的师资队伍,促使更多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能够投入到拔尖人才培养建设之中,寻求教学方式的升级与完善。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将优质教师的吸收、转型以及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全面优化跨学科师资力量,为学科交叉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2.1.2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

     跨学科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依托数字化平台,将学习与管理进行有机融合,促使多元化的专业教学平台得以融会贯通,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对交叉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构建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从作用上分析,数字化平台支持远程交互,打破时空条件的制约,实现课堂教学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师生互动较强,教学实效性增强。依托数字化平台,能够实现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进度的合理调整,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数字化平台拥有丰富的资源库,能够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交叉学科的知识库,支持自主查询以及资源共享,强化数据库资源的有效完善。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学习能够在了解自我学习情况的前提下,开展个性化学习,突破时空条件的制约。

2.2树立科教协同育人理念,共建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要求将科教协同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略。基于科研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发挥科研对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服务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对解决复杂问题具有促进作用。为此,高校需要重视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政府进行互动,打破彼此边界,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强化知识的有效传递,强化内容融合,促使教育与相关产业以及人才的对接更加顺畅,推动拔尖人才教育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实践,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服务于国家发展建设之需。基于拔尖人才培养,学科特色化实践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提升其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要关注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多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构建校企实践基地,打造“政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共同体,加速一流学科建设,促使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产业、行业以及企业的需求,构建更具优质性的、良性的协同新生态。

2.3遵循个性化发展规律,强化自主学习模式

2.3.1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打造个性化培养机制

从高校发展实际出发可以发现,通识教育课程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此,要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合理划分比重,建立更具弹性的选课制度,保证灵活性。在课程类别上,在根本上以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促使专业之间的界限得以突破,形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另外,实践创新课程要引起高度关注,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强调深度与广度的拓展,达到理论与项目实践的优化组合。除此之外,依托拔尖人才差异化,形成针对性培养方案,构建科学思维意识,突出能力以及技巧的提升,全面提升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实效性。

2.3.2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构建个性化的学业规划体系

面对拔尖人才的社会需求,结合其要求,要将拔尖人才的胜任力分析作为重点,明确其所属类型,探讨其知识与技能提升的高度与可能性,形成更具指导性、满足实际情况的学业发展规划。在人才学业生涯分析中,采取定向分析的手段,综合学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量身定做,构建更具个性化的学业规划体系,满足拔尖人才各个时期与阶段的培养要求,以阶段性考核为手段,切实服务于其能力的提升,加速预期目标的实现。

2.3.3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实现群策群力

结合当前高校发展实际,为了增强内部创新能力,合作型学习小组深受重视,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组织。因此,要结合需求,打造合作型学习小组,促使拔尖人才能够结合自身特征进行目的性合作,构建团队,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群体思考优势,加速科学决策的形成,全面提升学习效率,这也是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

3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3.1提升教师队伍培养观念,共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

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影响拔尖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思想层面,高校教师需要将创新作为重要依据,发挥动力的作用,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正确认识自身的作用与影响力,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从行动角度研究,高校教师需要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融合。基于实践,教师要积极引导,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结合人才需求,发挥合理,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保障,更好服务于高水平的研究。

3.2引入多元化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在人才培养流程中,选拔是首要任务。在人才的认定以及甄别中,需要引入差异化选拔机制,一般涉及自愿选择、自主申请、动态进出等,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阻碍与壁垒被打破,支持跨学院申请。另外,一些高校构建了综合评估机制,引入多种考核方式与手段,形成更具科学性的考核方案,以全方位考核为方向,关注多方面优势,如知识的储备量、学术的兴趣方向、理念先进性积极专业潜力与禀赋,也就是说,综合素质是衡量其水平的关键,关注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选拔价值是制约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成果的重要因素。为此,突破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核心的制度与观念,以自愿、双向、择优以及动态进出为基本原则,引入多种测评方式与手段,以便更好挖掘拔尖人才的科研潜力,发现其学术知识的储备量,准确界定其创新能力。

3.3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力的基础保障。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要注重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入教学实践,强调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落实实训拓展,将智慧化、视觉化以及语音化作为重点。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是强化对课程场景的有效展现,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促使其能够主动探索,切实增强实操能力。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支持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对实操具有重要作用。在虚拟环境的支持下,信息交互更加自如,为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创造条件,同时,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学习实效性增强。也就是说,高校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加速多媒体、数据信息资源、仿真实验室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4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创建优质的拔尖人才培养氛围

软环境建设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直接关乎校园价值导向。高校教师要充分理解拔尖人才特征,打造科学有效的人才发现制度体系。针对具有潜在价值的拔尖人才,要始终保持较强的信息,对其保持宽容,积极鼓励其自由探索的精神。同时,千方百计挖掘拔尖人才潜能,合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为拔尖人才价值的体现以及自我的认可创造条件。高校教师探究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多元化渠道,明确其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主动进行解决,创建相互信任的校园氛围。教师也要注重自我提升,树立榜样作用。

结束语:综上,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备受瞩目。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之下,拔尖人才培养成为核心要务,极具长期性与艰难性,因此,要紧跟国家政策,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强调跨学科交叉培养,重视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将个性化渗透其中,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保障性措施的构建,在根本上推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遇芳. 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人才[N]. 经济日报, 2024-05-31 (005).

[2]李雄鹰,檀晨唏,拜尔娜·阿里甫.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问题与路向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 (09): 1-4+64.

[3]常进. 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代意蕴、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 (13):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