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邓蜀梅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  重庆  402660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与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显得愈发珍贵与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使命。然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展开探讨,探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赋予传统文化更为深刻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社会经济、科技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沉浸在现代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中,小学生也不例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明显不足、认同感也不高。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应该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积极探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1]。在教学中,要广泛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1.丰富识字内涵,领略传统文化底蕴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兼具艺术性。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实用价值,还能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它们作为文化象征的深厚内涵。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对应的需要学习的汉字,为了让学生领略这些汉字的魅力,形成对这些汉字的深刻理解与有效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仅采用教学生认读、书写的方式,而应强化对于汉字背后文化、字理等的讲解。

首先,带领学生追溯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在造字过程中的智慧和创意,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在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后,就可以深入浅出地进行字理讲解,包括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原理,让学生领略汉字中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之美。在深化字理讲解的基础上,最后让学生练习书写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一个汉字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达到让学生识字的目的,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字文化的底蕴和历史,从而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依托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和品味古诗词,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也能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世界。统编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内容占比很重。传统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往往只是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要知道,古诗词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能够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的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华,值得我们仔细欣赏和深入体味。因此,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地去研究、细细地去品鉴古诗词中所沉淀的传统文化底蕴。

具体教学实践中,针对古诗词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首先,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带领学生朗读和吟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传统文化形式的熏陶与积淀。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和意义;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古诗词的结构、内容、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内涵。最后,可以设计一些充满创意的环节,如古诗词演绎或创作,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现、创造能力。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记忆古诗词,还能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3.品读经典文学,体悟传统文化内涵

统编教材中收录的经典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些作品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精妙绝伦,其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的素材。教师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利用,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名著中的故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除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类型的书籍,让学生阅读这些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经典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慢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均获得进一步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开发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在节假日期间,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寄托各种各样的情感。

这些传统节日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发,丰富语文实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2]。比如在临近春节之前,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和传统,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春联,体验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临近中秋节之前,通过学习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赛诗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同时,可以选取一些古代诗词或现代作品,让学生感受中秋节的诗意之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司彤彤.探析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途径[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27):0130-0132.

[2]刘晓梅.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2(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