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5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孙立高

(富宁县谷拉乡中心学校,云南 文山 6634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现状分析,指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挑战。进而,提出一系列具体路径,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活动与辩论赛以及客观反思与总结等,旨在通过这些路径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质疑、分析、推理和判断转变[1]。并在最后对这些路径的实施效果与意义进行了总结,强调批判性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合作探究;问题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批判性思维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理应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缺乏有效评价等。因此,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讲授法的盛行,使得历史课堂成为了单向信息传递的场所,学生被固定在座位上,听着教师的讲解,笔记满满却未必心领神会。这种教学方式如同给学生的大脑装上了“静音键”,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沉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难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更无法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虽然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却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和质疑,错失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宝贵机会。长此以往,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境时,便会显得手足无措,难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深入剖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

在历史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框架所束缚,学生的思维如同被预设了轨道的列车,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鲜少偏离。面对老师的讲解,学生更多是点头应和,记录下每一个知识点,却很少主动探索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与联系。对于历史的复杂性、多元性,学生缺乏足够的敏感度,更未能在心中种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这种对既有结论的盲从,不仅限制了学生视野的拓宽,也让学生错失了锻炼分析、判断、推理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宝贵机会。

(三)教学资源和方法单一

初中历史课堂内,教学资源仿佛被固定在了几本厚重的书籍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其旋转,却鲜少触及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未能充分融入课堂,网络资源的浩瀚也未能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因此显得些许沉闷与闭塞。教学方法上,教师们虽努力传授,但形式多停留于传统的讲授与板书,缺乏新颖与活力,难以触动学生内心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这样的现状,呼唤着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思维广阔的大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路径探索

(一)转变教学模式,促进主动学习与思考

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作为一段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绝佳契机。在教授《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如“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中英两国在哪些方面存在根本性矛盾?”“鸦片如何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究鸦片战争的全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不仅限于教材,更要主动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元渠道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们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甚至模拟辩论,让不同观点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鸦片战争的复杂性和深远性,更在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中,悄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质疑精神

探讨历史书中的《戊戌变法》时,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与培养质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跳出传统叙事的框架,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审视。比如,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未能成功?”学生需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质疑传统观点,比如探讨“变法是否真的如史书所述那般全面而深刻?”通过这样的质疑与探讨,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更能在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出不盲从、敢质疑的批判性精神。这种精神,将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三)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当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内容时,丰富教学资源与创新教学方法是激活课堂、深化学生理解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还可以通过引入口述历史、回忆录等一手资料,让学生倾听亲历者的声音,从不同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与艰辛。另一方面,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饰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人物,通过模拟会议、决策过程,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夜的复杂局势与决策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尝试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讲座、在线资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侧重于深度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深远影响与挑战

[2]。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活动与辩论赛以及客观反思与总结等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探索和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思娸.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农家参谋,2020,(22):281-282.

[2]许强.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J].华夏教师,2018,(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