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2

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申海燕

长春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过渡到以系统学业知识为主的学习。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既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深入推进幼儿园、小学协同努力,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开展了《看见儿童 赋能成长》为主题的“手拉手”系列教研活动。

一、以课程和活动研讨为切入点促进幼小教学相接。

本次活动近距离的聆听了一次一年级数学组教师伊然老师课程开发方案的汇报,同时观摩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程《分扣子》,这就让幼儿园教师深入了解到小学教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落地的全部过程,让幼儿园教师对一年级数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在小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也看到了在小学的教学课程上低年级也逐渐向幼儿园衔接的游戏化教学形式。课程观摩活动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进行了评课,帮助教师在对方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并了解教育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真教研的方式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更加直观的感受与体会两个学段间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特点,更加深刻地理解造成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推动衔接教育的必要性,为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联合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路径搭建平台,同时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双师制教学”的新教研方式,同样的一节课,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联合备课、共同执教、相互反思的过程中促进理念与实践上的衔接。例如:同样是《分扣子》这节教学活动,也让幼儿园老师来进行一次展示。大班的幼儿和一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而通过双师的活动设计,能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在教学上找到衔接的契合点,共同提升幼小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科学衔接。

二、以聚焦儿童为主题交流全面培育的新探索。

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二,八十七中学小学部一年级袁冬薇主任对幼小衔接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汇报,分别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幼小衔接的若干问题。在会议上,校领导和园领导也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随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分享交流会》,活动中破除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隔阂,让大家真正的面对面看见彼此,看见儿童。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享各自的做法与经验,同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梳理、总结,如小学教师梳理幼儿园教师为幼小衔接做了些什么,幼儿园教师梳理小学教师是怎么做的,一年级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教研形式的“微调”促进了两个不同学段教师的相互靠近,相互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现状。

同时,提出了交互式验证的方法,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无纸笔测验方案可以让幼儿园教师进行参与研讨,幼儿园教师从大班末期的幼儿学习视角出发,让测验方案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和规律。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验证运用、再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他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成果的效度。

在此过程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他们的困惑和希望,往往阻碍孩子们适应小学的并不是知识上的衔接,而是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师也同样认为不能忽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全面衔接。大家也认同幼小衔接联合教研与同学段教研是有所不同的,并且有了共同的愿景,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三、以促进幼儿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准备的活动实践。

(一)园所教研,调整教学计划并落实。

我园参加完本次活动后开展了全园教师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坚持问题导向,把走出去的学习经验和做法带回来,生成教研主题。通过教师家访、跟岗与轮岗、问卷调查等方式,较科学、客观地收集幼小衔接中的真问题,且决定重新制定大班6月份的主题教学活动。

首先分别在两个大班开展了“走进小学的小问号”幼儿谈话活动,旨在站在幼儿的角度,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为此,确定了大班6月份《约会小学》的月计划,在追随幼儿的脚步中助力幼小衔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师反思在身心准备方面我们之前更侧重于身体健康。幼儿不仅在身体上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发育阶段,同时在心理上也经历了离别、期待、恐慌、压力等多种错综复杂的感受。因此每周增添了心理健康认知《假如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的担忧》、《当老师不在时》、《毕业》等让他们在心理方面更早的适应。

同时,以生活准备为依托,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幼儿制定本班课程表并安排课间十分钟,希望通过以制定计划为助推,提高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展每周五劳动日、整理书包等活动。生活中降低教师指令的使用频率,允许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指导家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分碗筷、叠衣服等,引导幼儿自己整理第二天的物品,自己将回执单等交给老师或传达一些简单的口讯,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准备上,我们也增添了《走进小学》以小组合作为媒介,分别为体验团、参观团、记者团分组行动。体验团的幼儿通过感受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获得对小学的直接经验;参观团的幼儿用拍摄的照片和绘画来表征记录自己的所见所谓,记录小学的探究之旅;记者团的幼儿事先收集重点问题,解决心中的疑惑。在儿童会议与小组实践中,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各方面经验获得进一步提升。

在学习准备上,以品格优势助力幼儿看不见的“准备”。“坐不住”“不认真听讲”是一年级教师忧心常常与家长沟通的学习习惯问题。好的习惯来自于对规则的认识。以体验1分钟为途径,建立时间观念,从而制定一日活动计划。

(二)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近几年,一到大班阶段就会出现一大部分孩子接走去上各种辅导班的现象,一些家长不仅自己坚信“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还不断灌输给孩子这种错误的观念。为助力幼儿家庭高质量的进行科学“幼小衔接”,我们开展了第三次系列活动——“衔接有度 未来可期”邀请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小学部李睿、王欣欣两名教师来园开展,为中班家长提供专业指导。

李睿老师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六大断层出发,以系统数据调研为依据,将“幼小衔接”的重点衔接内容,即技能、情感和知识剖析讲解。王欣欣老师通过形象的照片和视频带领家长一起走进“孩子们在小学的一天”,让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在小学每天要做的事情,和每一件事情背后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做好的入学准备。通过两位教师的理论传授、数据展示以及实例分享等,让家长对“幼小衔接”这一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同时也感受到有效陪伴幼儿、尊重幼儿的教育真谛。

四、参与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的思考与建议。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衔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切的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媒体、小学、幼儿园、家长都能够进一步努力做出改变。身为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责任,有计划、有目的、有质量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从幼儿入园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时间观念以及健全人格,并将这些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落实在日常课程中,让幼儿每一天都在为终身发展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希望全社会都能够爱护儿童,尊重成长规律,让入学不再成为儿童人生历程中认为设置的一道“坎”,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顺利实现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