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服务财政投入与效益的城乡差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6
/ 2

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服务财政投入与效益的城乡差异分析

张丽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中心学校  云南  普洱  665903

摘要:基础教育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在正规基础教育方面缺乏人力资源,尤其农村地区学校更为明显。本文阐述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具体表现,分析基础教育城乡主要差异,探讨了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和主要的城乡差异及其成因,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基础教育服务;财政投入;城乡差异

到201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已覆盖全国各个地区。小初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问题依然成为社会热点。2020年,基础教育总体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衍生新的问题。城乡的教育资源、普及率差异较大,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上学难、易辍学、基建薄弱、师资力量差”等问题,尽快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国家的重要职责,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基础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表现

(一)教育投入

我国的教育投入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但是,仅仅依靠财政力量难以满足基础教育飞速发展的需求。目前,已有的乡村小学缺乏很多基础性的教育设施,例如:宿舍、图书馆等,校园建设水平亟待提升[1]

(二)学科资源

城市小学设置了德、智、体、美学科,可是,乡村小学仍以数学、语文学科为主,诸如英语、科学、体音美、信息技术教师十分紧缺。且城市学校的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操场等设备齐备,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形成鲜明对比。

(三)教师资源

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区别也很大。城市教师超编严重,但乡村教师依然十分紧缺。同时,不同地区的教师,其自身的年龄、学历结构也不同,发达地区的教师,一般学历都是本科打底,尤其重点学校往往招聘一些硕士研究生,相比之下,乡村教师的年龄、本科率仅为较少的比重。近些年来,中国在城乡教育的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教育任务、方向。城市学校重视保持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而乡村学校,主要任务是强化义务教育,尽可能缩小学校资源差异。为了明确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差异,还需对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予以研究[2]

二、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

以普通的城镇小学、乡村小学的教育投入为例,取学校的公用项目、教师福利、运营经费、建设等指标;以及“学校数量”、“师生比”指标,分析各地小学教育的资源产出、教育质量。为了解教育投资对教育的普及率的影响,本文在上述指标之上,又嵌入两个变量,分别是“居民可支配的人均收入”、“少儿抚养比”,从而对城乡教育的影响作出分析。数据参考了《国家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全国31个省市城乡有关指标信息[3]。本文用前后两年的均值进行数据的补缺。通过分析对比可知,我国的城市学校数量较多,师生比高,是基于城镇人口和学生集中的原因。

表1-城乡教育指标对比

变量

指标

城镇

农村

产出指标

学校数量

11.851(2.340)

10.083(2.622)

小学师生比

18.201(3.107)

15.130(3.72)

投入指标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

17.596(3.011)

17.192(3.000)

小学工资福利投入

10.609(10.01)

6.017(2.335)

小学基础建设投入

0.323(0.641)

0.173(0.245)

小学公用部分投入

6.571(7.62)

3.998(2.427)

控制变量

居民人均收入

2.656(1.003)

0.981(0.434)

少儿抚养比

16.83(3.357)

26.20(6.772)

注:括号里的数据为标准差。

如表可知,在第一个变量中,教育经费在城、乡均有很大的影响。福利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学校数量的增加;同时,城镇建设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乡村学校上述关系不是很明显。因大量农村小学重组现象严重,财政支出的目标主要集中在重组学校,使学校数量变少,而用在建设的投入没有减少。在以“师生比”的信息分析了解到,城镇的教育成本带来的影响不大,师生数量较多,主要原因是城镇人口集中。在乡村地区,教育投入则会对“师生比”产生明显的影响,投入经费越大,一名教师需负责的学生会明显下降。由于能够留住更多的教师资源,使学校的教学压力降低。公共部分的投入在城乡均具有较大影响,投入越多,师资越硬。基础建设投入的影响不大,在城、乡的教育投入变量的回报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二者财政投入产生的教育差异,能够明确的部分约70%。从效应分析,城乡制度迥然不同,教育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教育投入的变量不同。城乡“师生比”差异大,教育投入变量的不同,能够明确的部分约有一半比重。城乡教育的回报率,“师生比”差异不足50%。城乡教育投入,能够对最终的“师生比”产生很大影响,尤其工资、公共投入。

而且,在城、乡采取同样的财政投入,系数也有不同。相同的工资下,城镇教师会有更为优越的发展机会,大多数老师会考虑“工资”之外的条件,而自愿在城任教。当财政投入相当时,乡村教师也会大量流失,从而降低了乡村教育的投入的产出率。

三、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和主要的城乡差异及其成因

(一)教育投入对小学校数量和师生比的影响较大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对学校数量、师生比的影响较大,说明强化教育投入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问题的改善。由于城、乡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投入、产出不符的现象。需要从现实出发,带动乡村教育发展,不是说唯要达到教育投入的均等性,而是要提升教育投入效率,为城乡义务教育事业,营造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教育投入和回报率是城乡“师生比”差异的主要因素

“师生比”的城乡差异,一般表现在“投入差异”、“回报率差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投入差异,可是,这里也有一些除“经费”以外的因素,具体指非投入型的差异,例如:城乡环境、城乡文化、城乡教育资源等。分析现实中小学教育情况了解到,城乡的环境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城乡教育观、家庭重视、文化氛围、教育资源等差异。因此,不能只是寻求教育投入的城乡均等性,因为除了投入资金额度,还有投入手段、比重、质量、效率的不同,这也会导致城乡教育差异。为了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协调性、均衡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推出相应的工资结构方案,提升投入效率。政府要重视教育投入效率如何提升的问题,使义务教育权利得到落实。可从人们的教育需求切入,在特殊的地区,推行适宜地区发展的政策,如:在“远程教育”蓬勃发展之下,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乡村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关于乡村学校教育物资的缺乏问题,采取相应的补贴机制[4]

结束语:

总之,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城乡小学基础教育事业均获得良好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师生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主要受到教育投入的差异以及城乡教育观、家庭重视、文化氛围、教育资源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可适当推出乡村基础教育的倾斜政策,或搭建在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解决乡村“上学难”“回报率低”等问题,尽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异。

参考文献:

[1]蔡文娟.加强公立小学财政预算执行刍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4):37-39.   

[2]李祥云,张澜,童泽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财政拨款充足性估算——基于B、J和S县所辖小学数据的包络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1,37(04):72-80.   

[3]邓克龙.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服务财政投入与效益的城乡差异分析[J].投资与合作,2020,(12):15-18.   

[4]简晓彤.我国经济增长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J].财会学习,2016,(1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