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浅论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1
/ 2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浅论小学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呙林伟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小学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电教手段,并发挥它的最佳效应,营造出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课堂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探求;它直观、形象地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加涅把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看成是学习情景中刺激学习者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创造与发展全面的兴趣是教育的任务”,他主张“教学应以各方面的兴趣为基础”,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是推动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从而形成能力去认识世界的内在动因。根据心理学理论,学生在初学数学时,都有一种新奇感,在学习中,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对未来的知识领域乐于问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培养得越早就越稳定,良好而稳定的兴趣,能使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知认知。

    如《同样多、多些、少些》导入时,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蓝猫和大家一起学习,首先让蓝猫出谜语考小朋友来引出小白兔,随之电脑“切入”4只小白兔的集合图,然后随着蓝猫的讲解“兔子妈妈想给它的4个兔宝宝每人一个红萝卜”又“飞入”红萝卜的集合图。这样,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耳、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摇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所以,一堂以电教开篇的导入课的充分利用,能将全班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不但能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的进取型学习状态,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使学习由“沉重的负担”上升为“愉快的享受”。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原有的教师“多讲”、学生“多练”的题海式战术因其弊端突出而必然要改革,教学上要提倡“精讲与精练”。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组织教学,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能力,它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抽象变为具体,能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接触等途径,学生会很容易地辨别这两种事物的形状,但要他们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可以先将几种大小各异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图像演示给学生画,再通过点击某一实物,便出现该实物各条棱闪烁的情景,然后再隐去其他部分,抽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几何图形,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难点得以突破。

    又如《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教学,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先找出条件或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12只白兔、7只黑兔,在通过分析得出白兔多,要把12只白兔分成两部分,在学生指出白兔和黑兔同样多的部分时,7只黑兔消失,出现“白兔和黑兔同样多”,然后得出剩下的就是比黑兔多的部分,电脑演示5只白兔消失,出现“多几只”,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此类应用题的结构,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发展的求异思维入手,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化抽象具体,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种极富创新的空间中,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被熏陶、被感染,进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经验思考23-7等于几?同时课件出示两捆零三根颜色各异的小棒,小朋友们可拿小棒动手操作,亦可看着屏幕上的小棒思考,小朋友每说出一种方法,教师高兴地对他们的想法予以肯定,同时让他们把各自的方法通过投影演示给大家看。这样,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教育。

落实素质教育旨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基础。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位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使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激发学生奋发学习,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催化剂”。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的超越时空,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我设计这样的练习: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几个一组利用计算机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包括奥运会的背景材料),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去掉无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结合背景材料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体育战线也不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在教会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之后,针对“1840、1949、1997、1999”等年份,运用信息技术适时出示当时的片段,通过让学生直观感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图形兼备,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活跃学生的思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发挥它的最佳效应,让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力”,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