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研究——赛罕塔拉公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6
/ 2

初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研究——赛罕塔拉公园

韩婷婷: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邮编014030

摘要:本文以赛罕塔拉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初中阶段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阐述此类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地理认知、培养乡土情感和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乡土地理,实践教学,赛罕塔拉公园

一、引言

赛罕塔拉公园,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是一处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公园占地约10平方公里,是市民亲近自然、了解乡土的重要场所。赛罕塔拉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草原”,充分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特征。公园内设有丰富的植被区,包括大面积的草地、林地以及多种本土植物,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地理学习实验室。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原则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实践活动设计中,我们遵循了几个核心原则。首先,我们强调“学习与体验并重”,让学生在实地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例如,通过观察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变化,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土壤与植被分布的科学关系。其次,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讲解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分析公园的地形地貌特征。此外,我们还倡导“互动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例如,在研究人文景观时,学生们需要共同收集信息,讨论并展示他们对当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地理学的魅力。

(二)活动内容概述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初中乡土地理实践探索中,活动设计主要围绕公园的地理环境、植被分布、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分析地理现象,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结合气候、土壤条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原理,引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此外,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分析地形如何塑造公园的景观,如高地、洼地对水流路径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环境的塑造力量。

在人文景观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公园内建筑、雕塑等人文元素与当地历史、文化的关系,培养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公园内的一座历史纪念碑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可以学习到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以及人类如何在地表留下文化印记,呼应了爱因斯坦曾说的"我们并非在自然中生活,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激发他们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三、实践活动实施

(一)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与教学材料制作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初中乡土地理实践探索中,前期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与教学材料制作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需要广泛搜集关于赛罕塔拉公园的地理信息,包括公园的历史、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种类、气候条件等,这些数据将为实践活动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可以参考相关地理文献,或者联系公园管理部门获取一手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材料,如PPT演示文稿、地图、图表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例如,可以制作公园的地形模型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势起伏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手册,如观察记录表、知识问答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还可以引入案例研究,比如分析历史上公园区域的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引用地理学家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最后,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分析模型,将公园的地理特征与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如气候类型与植被分布的关系模型。这样的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现场考察:公园地理环境观察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现场考察中,学生们深入体验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公园内,我们注意到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明显不同,东部区域以耐旱的草原植物为主,而西部则有丰富的林区,这直观地展示了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呼应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地形起伏,发现河流的流向与地势低洼处的湖泊形成直接关联,这是对自然地理中水文循环的生动诠释。此外,我们还利用GPS定位和地形图,让学生实地测量地形高度,理解等高线地图的绘制原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三)实地学习:地理现象解析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实地学习环节,"地理现象解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自然环境中的地理现象,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注意到在高海拔或低洼地带植被种类的差异,这可以引出“适者生存”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生态学概念,同时关联到地理学中的气候带分布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取特定的地形地貌,如公园内的小山丘或人工湖泊,讲解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如何塑造这些特征。通过实地测量和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些地理现象,并运用到对全球地理环境变化的理解中。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地形剖面图绘制工具,模拟绘制公园地形,从而提升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案例分析

在赛罕塔拉公园的地理实践探索中,着重分析了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赛罕塔拉公园内,我们可以观察到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据资料,这种现象是由于海拔升高导致的温度和降水条件的差异。例如,低海拔区域主要为阔叶林,中海拔区域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而高海拔则以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为主。这种分布模式与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赖特的“垂直地带性”理论相吻合,充分展示了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在实地教学中,学生们被引导研究不同植被带的土壤类型和水分条件,进一步理解植被分布的复杂性。他们发现,山脚的阔叶林区土壤深厚湿润,适合喜湿的树木生长,而山顶的针叶林区土壤较薄,但能有效保持水分,适应了高海拔的干燥气候。通过这样的实地观察,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例如,过度放牧可能导致部分区域的草地退化,而合理的森林管理则能维持生物多样性。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环境动态性的认识,也启发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思考。通过赛罕塔拉公园的案例,我们展示了地理环境与生物分布的深刻联系,为乡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五、结论

赛罕塔拉公园作为我们初中乡土地理实践探索的重要场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地理课堂。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本地的自然环境,也激发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公园内不同区域的植被分布,如松树在高海拔地区茂盛生长,揭示了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呼应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同时,通过实地测量和分析,学生们理解了地形地貌如何塑造了公园独特的景观,如缓坡如何转化为草地,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卢丽丽.基于跨学科的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2]李文.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的社团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19):81-82.

[3]潘桂芹.关于初中地理教学利用乡土地理资源的思考[J].智力,2021,(0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