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是否对新生大鼠海马线粒体造成损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AMP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8只7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丙泊酚+AMPA受体激动剂AMPA组(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AMPA受体抑制剂CNQX组(丙泊酚+CNQX组),每组12只。丙泊酚各组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 mg/kg;各组均于首次给药后每隔20 min给予首剂量的1/2,每日3次,连续注射3 d。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CNQX组分别于首次给药后经左侧脑室注射1 g/L的AMPA或CNQX 5 μL。各组给药3 d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AMPA受体谷氨酸受体(GluR1、GluR2)亚单位的总蛋白(T)及膜蛋白(M)表达量,并计算二者比值(M/T);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磷酸化DRP-1(p-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同时测定海马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处理后大鼠海马GluR1的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升高,而GluR2的表达及其M/T比值则明显降低,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而Mfn2表达明显下降,说明反复多次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可导致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与丙泊酚组比较,加入AMPA激动剂后,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进一步升高〔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2.41±0.29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1.18±0.15比0.79±0.09,M/T比值:0.78±0.12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明显升高〔T-GluR2蛋白(T-GluR2/β-actin):0.65±0.13比0.30±0.14,P<0.01;M-GluR2蛋白(M-GluR2/β-actin):0.17±0.05比0.13±0.07,P>0.05〕,但其M/T比值进一步降低(0.27±0.10比0.41±0.08,P<0.05);ATP相关酶活性进一步降低,ATP含量进一步下降(μmol/g:0.32±0.07比0.70±0.10,P<0.01);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升高〔DRP-1蛋白(DRP-1/GAPDH):2.75±0.36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99±0.14比0.76±0.15,均P<0.05〕,Mfn2表达进一步下降(Mfn2/GAPDH:0.23±0.12比0.54±0.12,P<0.05),说明AMPA激动剂增加了大鼠神经细胞膜上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的表达,同时使GluR2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加剧了丙泊酚所致的线粒体损伤。而加入AMPA抑制剂后,与丙泊酚组比较,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降低〔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0.99±0.14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0.21±0.07比0.79±0.09,M/T比值:0.21±0.07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变化则不明显,但其M/T比值明显升高(0.59±0.09比0.41±0.08,P<0.05);ATP酶活性明显升高,且ATP含量明显上升(μmol/g:0.87±0.12比0.70±0.10,P<0.05);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DRP-1蛋白(DRP-1/GAPDH):1.18±0.17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37±0.10比0.76±0.15,均P<0.05〕,而线粒体Mfn2表达则明显升高(Mfn2/GAPDH:0.78±0.10比0.54±0.12,P<0.05),说明AMPA抑制剂通过抑制GluR1亚单位的表达,促使GluR2亚单位向细胞膜移动,从而缓解了丙泊酚导致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产能及动力学损伤。结论连续3 d多次腹腔注射丙泊酚30 mg/kg,可引起7日龄新生大鼠海马AMPA受体GluR1亚单位表达升高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GluR2亚单位表达下降且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及动力学损伤;AMPA受体激动剂可加重上述损伤,而AMPA受体抑制剂可减轻这一损伤。

  • 标签: 丙泊酚 AMPA受体 线粒体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脓毒症(sepsis)是目前最普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炎性反应是脓毒症由轻度转化为脓毒症休克的重要机制。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是人体内的一种蛋白复合物,受多种因素调控,可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与细胞焦亡。当体内NLRP3炎性小体调控机制失衡,过度的炎性反应会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形成不可逆的组织病变,并可加快器官损伤。目前,NLRP3炎性小体已作为脓毒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主要的激活途径、NLRP3炎性小体影响脓毒症进程的机制及中医药在脓毒症中对NLRP3炎性小体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研究进展。

  • 标签: NLRP3炎性小体 脓毒症 负调控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富氢液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小鼠海马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128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富氢液组(Sham+HRS组)、SAE组和SAE+富氢液组(SAE+HRS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小鼠SAE模型。Sham+HRS组和SAE+HRS组分别于造模后1和6 h时腹腔注射富氢液10 ml/kg。每组随机取20只小鼠,记录术后7 d生存情况。于造模后3、5和7 d进行Y迷宫迷路分辨测试。于造模后24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TNF-α、IL-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2 (NRF2)、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术后7 d生存率降低,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TNF-α、IL-6和HMGB1含量升高,SOD和CAT活性降低,PGC-1α、NRF2、Tfam和Drp1表达上调,Mfn2表达下调(P<0.05);与SAE组比较,SAE+HRS组术后7 d生存率升高,新异臂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组织TNF-α、IL-6和HMGB1含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升高,PGC-1α、NRF2和Tfam表达上调,Drp1表达下调,Mfn2表达上调(P<0.05)。结论富氢液减轻小鼠SAE的机制可能与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减轻海马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线粒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富氢液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TBI组(T组)、TBI+富氢液组(T+H组)和TBI +富氢液+鸦胆子苦醇组(T+H+B组)。采用控制型皮质撞击损伤法制备TBI模型。T+H+B组于造模前10 d开始隔天腹腔注射Nrf2抑制剂鸦胆子苦醇0.4 mg/kg;T+H组和T+H+B组于造模后1和6 h时腹腔注射富氢液10 ml/kg。造模后24 h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测定蛋白浓度,取右颈总动脉血和肺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10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核Nrf2、总Nrf2和HO-1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HO-1 mRNA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T组和T+H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血清和肺组织TNF-α、HMGB1和IL-10水平升高,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T组相比,T+H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血清和肺组织TNF-α和HMGB1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T+H+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H组相比,T+H+B组BALF蛋白浓度、肺组织W/D比值和肺组织病理评分升高,血清和肺组织TNF-α和HMGB1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肺组织核Nrf2、总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富氢液可减轻TBI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激活肺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脑损伤,创伤性 急性肺损伤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对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培养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组(OGD/R+EXO组)。C组细胞正常培养,OGD/R组采用无糖无血清DMEM培养基在94%N2-1%O2-5%CO2混合气体培养6 h进行氧糖剥夺,随后更换正常培养基进行复氧复糖24 h。OGD/R+EXO组于氧糖剥夺-复氧复糖造模前24 h在培养基中加入20 μg/ml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内皮祖细胞,Western blot法、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鉴定外泌体。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ELISA法测定MDA含量和SOD活性,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细胞为内皮祖细胞,成功提取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与C组相比,OGD/R组和OGD/R+EXO组神经元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升高(P<0.05);与OGD/R组相比,OGD/R+EXO组神经元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神经元凋亡率降低,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降低(P<0.05)。结论内皮祖细胞源性外泌体可减轻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神经元损伤,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有关。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外泌体 低氧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关键基因。方法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脊髓组织的基因组数据(GSE18803),确定神经病理性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关键基因。通过Tabula Muris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免疫炎症单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的分析。结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10个关键基因,包括Tyrobp、Clec4a3、C1qc、Ptprc、Laptm5、Csf1r、C1qa、C1qb、Fcgr3a和Cd53。Cd53、Laptm5和Ptprc主要在巨噬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Clec4a3和Csf1r主要在单核细胞中表达,Fcgr3a主要在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Tyrobp主要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多能祖细胞中存在表达。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相关的10个关键基因,并获得了其在脊髓免疫炎症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 标签: 神经痛 基因 计算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自噬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30~25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自噬抑制剂三甲基腺嘌呤+瑞芬太尼+切口痛组(MRI组)和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RI组)。I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的同时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60 min,RI组、MRI组和RRI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的同时以1 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60 min;MRI组于造模前12 h时腹腔注射三甲基腺嘌呤15 mg/kg,RRI组于造模前12 h时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0 mg/kg。分别于输注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前24 h(T0)、输注结束后2、6、24和48 h(T1~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及热缩足潜伏期(TWL)。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脊髓腰膨大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Beclin-1和P62的表达,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4组大鼠T1~4时PWT降低,TWL缩短(P<0.05);与I组比较,RI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RI组比较,MRI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LC3Ⅱ和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RRI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自噬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参与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的过程。

  • 标签: 哌啶类 疼痛,手术后 痛觉过敏 自噬 氧化性应激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朱如清 毛幸 郑李娜 于泳浩 申岱 谢克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07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天津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天津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天津市麻醉学研究所,天津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天津 300052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200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50):假手术组(Sham组)、SAE组、假手术+高浓度氢气组(Sham+H2组)和SAE+高浓度氢气组(SAE+H2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小鼠SAE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和6 h时,Sham+H2组和SAE+H2组吸入氢氧混合气体(67%H2-33%O2)1 h,Sham组和SAE组吸入氮氧混合气体(67%N2-33%O2)1 h。记录造模后7 d小鼠生存情况。分别于造模后3、5和7 d时,采用Y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于造模后24 h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行尼氏染色,光镜下观察CA1区病理学结果,计数正常神经元;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荧光素-荧光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SAE组和SAE+H2组造模后7 d生存率降低,造模后各时点自发交替百分比降低,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降低,TNF-α和HMGB1含量升高,MMP和ATP含量降低(P<0.05),Sham+H2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AE组相比,SAE+H2组造模后7 d生存率升高,造模后各时点自发交替百分比升高,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升高,TNF-α和HMGB1含量降低,MMP和ATP含量升高(P<0.05)。结论吸入高浓度氢气可减轻小鼠SAE,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炎症反应和改善线粒体功能有关。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炎症 线粒体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机制不明,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现有镇痛药物对慢性疼痛的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研究发现,胱天蛋白酶(caspase)家族在慢性疼痛中发挥促痛觉传递作用,caspase家族有望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关键靶点。文章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就caspase家族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炎性疼痛、癌性疼痛和肌肉骨骼疼痛等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并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慢性疼痛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胱天蛋白酶 慢性疼痛 神经炎症 突触可塑性 脊髓
  • 简介:摘要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血脑屏障一直是药物输送的一大障碍。外泌体是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天然膜囊泡,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免疫原性低、天然稳定性好和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等优势,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尤其是在脑靶向递送药物方面独具优势。文章简要介绍了外泌体的功能特征、载药方式,重点总结归纳了近年来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脑靶向药物递送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为外泌体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外泌体 药物递送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和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的脓毒症患者脑组织的基因组数据,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分析,确定SAE的DEG。结果DEG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蛋白质水解等方面显著富集。通过PPI分析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包括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 SREBF1)、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SOCS3)、封闭蛋白5(claudin 5, CLDN5)、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蛋白4(V-set and immunoglobulin domain containing 4, VSIG4)、DNA损伤诱导蛋白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protein 45β, GADD45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血管生成素-2基因(angiopoietin 2, ANGPT2)、CD14、CD163、血栓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 THBS1)。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出与SAE相关的10个枢纽基因,这些基因和机体的免疫炎症相关。

  • 标签: 脓毒症 脑病 基因 计算生物学 免疫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军 于泳浩 马虹 王东信 王英伟 刘存明 刘敬臣 杨建军 李金宝 欧阳文 徐军美 韩如泉 黑子清 嵇富海 缪长虹 邓小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325027,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10003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40,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29,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 53002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45005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200080,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长沙 4100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10005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OD2)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体重240~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阴性对照siRNA组(N组)和NOD2-siRNA组(R组)。N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阴性对照siRNA 10 μl,R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 NOD2-siRNA 10 μl,连续鞘内注射3 d,1次/d。于鞘内注射后2周,采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I前1 d、SNI后1、3、7、10、14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末次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OD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TNF-α、IL-1β、IL-6、NOD2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NP组SNI后各时点MWT降低,背根神经节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上调(P<0.01);与NP组比较,R组SNI后各时点MWT升高,背根神经节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P<0.01),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机制可能与背根神经节NOD2表达上调,进而上调促炎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神经节,脊 Nod2信号接头蛋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P2Y1嘌呤受体(P2Y1R)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脊髓NMDA受体(NR)1和NR2B功能的关系。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10~12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对照组(C组)、P2Y1R拮抗剂MRS2179组(M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MRS2179组(R+M组)、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MRS2179组(I+R+M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1 ml·kg-1·min-1 60 min;M组鞘内注射MRS2179 0.6 nmol/kg,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1 ml·kg-1·min-1 60 min;R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μg·kg-1·min-1 60 min;R+M组鞘内注射MRS2179 0.6 nmol/kg,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μg·kg-1·min-1 60 min;I+R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μg·kg-1·min-1 60 min,瑞芬太尼输注开始后10 min制备切口痛模型;I+R+M组鞘内注射MRS2179 0.6 nmol/kg,10 min后经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μg·kg-1·min-1 60 min,瑞芬太尼输注开始后10 min制备切口痛模型。分别于输注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前24 h、输注停止后2、6、24和48 h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冷板抬足次数。最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L4-6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P2Y1R、磷酸化NR1(p-NR1)、NR1、磷酸化NR2B(p-NR2B)和NR2B表达,并计算p-NR1/NR1比值及p-NR2B/NR2B比值,采用RT-PCR法检测P2Y1R、NR1和NR2B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R组MWT降低,TWL缩短,冷板抬足次数增加,脊髓P2Y1R及其mRNA、NR1及其mRNA、p-NR1、NR2B及其mRNA、p-NR2B表达上调,p-NR1/NR1比值和p-NR2B/NR2B比值升高(P<0.01)。与R组比较,R+M组MWT增加,TWL延长,冷板抬足次数减少,脊髓P2Y1R、p-NR1、NR1及其mRNA、p-NR2B、NR2B及其mRNA表达下调,p-NR1/NR1比值和p-NR2B/NR2B比值降低(P<0.05或0.01);与I+R组比较,I+R+M组MWT增加,TWL延长,冷板抬足次数减少,脊髓P2Y1R、p-NR1、NR1及其mRNA、p-NR2B、NR2B及其mRNA表达下调,p-NR1/NR1比值和p-NR2B/NR2B比值降低(P<0.01)。结论脊髓P2Y1R可增强NR1和NR2B功能,该作用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哌啶类 痛觉过敏 受体,嘌呤能P2Y1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脊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海马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沉积诱发中性粒细胞聚集在七氟烷麻醉导致老龄大鼠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18~20月龄,体重60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对照组(C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D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DAPT+七氟烷麻醉组(DS组)。C组和S组鞘内注射二甲基亚砜10 μl,30 min后C组吸入60%氧气2 h,S组吸入3.6%七氟烷+60%氧气2 h,同时行胫骨骨折手术。D组和DS组鞘内注射100 μmol/L DAPT 10 μl,30 min后D组吸入60%氧气2 h,DS组吸入3.6%七氟烷+60%氧气2 h,同时行胫骨骨折手术。分组处理结束后12 h时行条件恐惧实验,计算僵直时间比率。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Aβ42、Occlud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中性粒细胞,采用伊文思蓝(EB)染色法测定EB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DS组僵直时间比率下降,海马Aβ42和MMP-9表达上调,Occludin表达下调,中性粒细胞计数和EB含量增加(P<0.05),D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DS僵直时间比率升高,海马Aβ42表达和MMP-9表达下调,Occludin表达上调,中性粒细胞计数和EB含量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导致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海马Aβ42沉积诱发中性粒细胞聚集,造成血脑屏障损伤有关。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认知功能障碍 血脑屏障 淀粉样β肽类 中性白细胞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Tau蛋白磷酸化与含18 kDa片段的载脂蛋白E (ApoE)的关系,探讨七氟烷致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将培养至第5天的ApoE3型和ApoE2型人源化胎鼠原代神经元,各24皿,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ApoE3对照组(A3C组)、ApoE3七氟烷组(A3S组)、ApoE2对照组(A2C组)和ApoE2七氟烷组(A2S组)。A3S组和A2S组给予21%氧气+5%二氧化碳+4.1%七氟烷连续4 h处理,A3C组和A2C组只给予21%氧气+5%二氧化碳处理。随后提取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全长ApoE、含18 kDa片段的ApoE 、AT8和PHF1表达,RT-PCR法检测ApoE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TNF-α及IL-6浓度。结果与A2C组比较,A2S组神经元ApoE mRNA和全长ApoE表达上调(P<0.05),AT8和PHF1表达、上清液TNF-α和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3C组比较,A3S组神经元ApoE mRNA、全长ApoE、含18 kDa片段的ApoE 、AT8和PHF1表达上调,上清液TNF-α和IL-6浓度升高(P<0.05)。结论七氟烷可能通过上调含18 kDa片段的ApoE表达,促进Tau蛋白磷酸化,增加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神经元 tau蛋白质类 载脂蛋白E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au-微管蛋白激酶1(Tau-tubulin kinase 1, TTBK1)在丰富环境干预缓解七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17月龄雌性C57BL/6J小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只):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 EE)组(EE组)和标准环境(standard environment, SE)组(SE组),分别置入EE和SE预处理4周(每天2 h),最终成长为18月龄小鼠。再将以上SE组和EE组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两组(每组20只):SE+对照组(SE+C组)、SE+七氟醚组(SE+S组)、EE+对照组(EE+C组)和EE+七氟醚组(EE+S组)。SE+C组小鼠仅给予60% O2吸入2 h,SE+S组小鼠给予60% O2+3%七氟醚吸入2 h,EE+C组小鼠仅给予60% O2吸入2 h,EE+S组小鼠给予60% O2+3%七氟醚吸入2 h。停止吸入O2和七氟醚后第1天起,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连续7 d的Morris水迷宫试验,记录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于小鼠造模结束后当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TBK1、total Tau、AT8、p-Ser422的水平,每组5只小鼠采用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与SE+C组比较:SE+S组第3~7天逃避潜伏期延长,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TTBK1、AT8、p-Ser422、TNF-α、IL-1β、IL-6水平增加(P<0.05)。与SE+S组比较:EE+S组第3~7天逃避潜伏期缩短,EE+C组和EE+S组第7天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EE+C组和EE+S组海马组织中TTBK1、AT8、p-Ser422、TNF-α、IL-1β、IL-6水平减少(P<0.05)。4组小鼠海马组织中total Ta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干预4周可明显缓解七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TBK1及相关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有关。

  • 标签: 七氟醚 麻醉 Tau-微管蛋白激酶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丰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