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生儿复苏时使用自充气式球囊(self-inflating bag,SIB)和T组合复苏器(T-piece resuscitator,TPR)在人工操作时的通气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参加新生儿复苏模拟训练营的30名学员,对其进行TPR和SIB教学和操作指导,学员依次在TPR和SIB上进行通气,期间通过模拟肺详细记录学员在操作这2种复苏装置时的通气参数,包括操作设备时产生的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和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人工肺泡内的峰压、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MAP)以及通气频率和吸气时间、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2种通气装置的参数差异。结果TPR在模拟肺肺泡内峰压[(17.18±1.61)与(24.05±4.29)cmH2O(1 cmH2O=0.098 kPa),t=-6.87]、PIP[(17.91±1.35)与(29.97±4.50)cmH2O,t=-14.06]、流速[(3.65±0.25)与(6.88±1.59)L/min,t=-11.33]、潮气量[(15.90±1.81)与(24.02±4.29)ml/min,t=-10.99]及每分通气量[(664.71±88.94)与(1 069.49±205.68)ml/min,t=-9.89]均显著低于SIB(P值均<0.001)。而使用TPR进行通气时的肺泡内PEEP较高[4.76(4.69~5.57)与0.19(0.12~4.10)cmH2O,T=1 190.00],吸气时间[(0.59±0.15)与(0.43±0.09)s,t=5.01]及通气时长[(1.46±0.23)与(1.36±0.11)s,t=2.15]均明显较长,吸呼比的比值较高(0.71±0.22与0.47±0.13,t=5.14);P值均<0.05。结论通过模拟肺测试人工正压通气,相比SIB,TPR能产生更安全和稳定的PIP、PEEP和潮气量,并维持良好的MAP。

  • 标签: 复苏术 呼吸,人工 正压呼吸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HDP)对早产儿脐血血清铁蛋白(SF)、出生时血红蛋白(Hb)及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1 419例早产儿及其母亲基本信息,留取脐血和其母亲静脉血送检血常规及SF。母亲诊断有HDP的早产儿作为HDP组,同时期无HDP孕妇所生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组间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频数<5的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早产儿脐血SF、出生时Hb以及2组间早产儿结局情况。结果HDP组早产儿SF明显低于对照组[(85.6±67.2) μg/L比(103.9±95.5) μg/L],而早产儿Hb明显高于对照组[ (206.2±33.8) g/L比(193.2±31.9) g/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1、4.825,均P<0.05);脐血SF与出生时Hb呈负相关(r=-0.120,P<0.001)。HDP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及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DP与脐血SF及早产儿出生后Hb水平有相关性,HDP母亲刺激早产儿Hb生成增加,同时,在HDP应激状态下,促使早产儿肺发育,减少NRDS、肺炎及BPD发生率。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病 脐血 铁蛋白 血红蛋白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良好的团队训练显著影响新生儿复苏时医护人员的表现,进而影响新生儿的结局。2016年起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也正式纳入了关于团队培训的10个要点,归纳起来为3个核心要素: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领导力。本文尝试从这3个要素在目前团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主要培训方法做阐述,为我国新生儿复苏的规范化团队培训提供参考。

  • 标签: 复苏术 合作行为 模拟培训 信息交流 教育,专业,再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婴儿大便色卡的筛查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胆道闭锁筛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向在上海四家产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家长发放新生儿大便色卡并宣教使用方法。新生儿回家后,家长若发现存在黄疸且大便颜色异常,可直接联系胆道闭锁筛查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若未联系,产科医院会于新生儿42 d回访时回收色卡,并按照筛查方案向本筛查中心传报疑似病例,由筛查中心追踪至诊断或排除胆道闭锁。所有确诊胆道闭锁患儿均需经胆道造影和/或胆道探查明确诊断。以家长在42 d回访前联系胆道闭锁筛查中心并被识别或在42 d回访时被产科医院识别并传报为胆道闭锁患儿被成功筛查的标准。统计上海地区胆道闭锁发病情况,并通过计算本次筛查敏感度、特异性、手术日龄及早期手术率,分析其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影响。结果上海市四家胆道闭锁诊治中心数据汇总显示,本次研究期间上海地区总共出生41例胆道闭锁患儿,发病率为10.86/10万活婴(41/377 420,95%CI:7.80~17.74)。共有95例疑似患儿被筛查中心识别,11例患儿被确诊为胆道闭锁,其中9例在42 d回访前自行联系本中心;5例被漏筛。筛查项目的敏感度为11/16(68.6%)、特异性为99.93%(128 498/128 582)、阳性预测值为11.6%(11/95)、阴性预测值为99.99%(128 498/128 503)。成功筛查患儿(11例)与未进入筛查系统或漏筛患儿(29例)比较,手术日龄平均提前42.4 d(47.6±14.6 vs. 90.0±16.3,P<0.001),早期手术率(手术日龄<60 d)显著提升(90% vs. 0)。结论在上海地区利用大便色卡开展胆道闭锁筛查项目是可行的,可有效提高胆道闭锁患儿早期手术率,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胆道闭锁 筛查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动脉导管未闭(hsPDA)超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6例hsPDA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布洛芬组(n=53)与对乙酰氨基酚组(n=43)。2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口服药物治疗前、后动脉导管内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2组患儿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口服药物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治疗率及患儿病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时日龄,以及母亲产前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治疗率、剖宫产术分娩率、胎膜早破持续时间>18 h所占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布洛芬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率为56.6%(30/53),显著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的30.2%(13/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P=0.009)。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后,布洛芬组患儿动脉导管内径为(0.14±0.26) cm,显著小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的(0.30±0.14) cm,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6、P=0.007)。②2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肝、肾功能损害及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出血、肺出血、脑室内出血(IVH)、早发型败血症(EOS)、晚发型败血症(LO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以及口服药物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治疗率、患儿病死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hsPDA超早产儿的安全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但是其治疗疗效,显著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由于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hsPDA超早产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动脉导管未闭 血流动力学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中抽取 77例,数表法分为 2组: 38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比较 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 2组的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各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给予中风偏瘫患者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肢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中抽取 77例,数表法分为 2组: 38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比较 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 2组的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各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给予中风偏瘫患者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肢功能 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