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一流课程建设的趋势下,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和单一考试考核方式,及时调整形式才能建设一流课程。本文以《水工程施工》课程的一流课程建设为例,提出了基于全过程考核的总概念,分析了前期课程存在偏理论缺实践、学习深度不够、考核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提出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翻转课堂与过程性管理的方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注重学生全程参与、全程学习考核的实施方案,推动《水工程施工》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骤之一,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在开挖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基坑出现安全风险问题及灾害事故的发生。本文详细介绍了基坑降水技术的施工工艺,全面分析了其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应用要点,为类似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 标签: 地铁车站 基坑降水 沉降分析
  • 简介:摘要:第一代农民工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不仅关乎一代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而且更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社会保障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本文通过归纳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文献,以期为新时代下我国第一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提供启迪和思考。

  • 标签: 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文献评述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以需求为导向的功能齐全的网络安全攻防平台框架,方法运用flask jinjia2 模板+ jquery bootstrap、flask提供API VUE+element等技术构建前端后端框架,管理后台flask jinjia2动态化呈现赛况,结果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安全CTF平台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一键式环境搭建满足赛题需求,可以有效防护不良访问,并提供了严格的防作弊比赛模式。结论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安全CTF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满足学生“赛题环境一键搭建——真实渗透模拟——公平竞技比赛”等需求

  • 标签: docker 容器化部署 动态flag检测 防火墙
  • 简介: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可持续性与绿色建筑原则在结构设计中的融合。可持续性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关注点,而绿色建筑原则旨在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实例分析,本研究首先阐述了可持续性与绿色建筑的关键概念。随后,分析了结构设计在实现这些原则方面的关键作用,包括材料选择、能源效率和生态系统保护。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结构设计师在整合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原则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这两个领域的更紧密合作。综上所述,本论文为实现可持续建筑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为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 标签: 可持续性 绿色建筑 结构设计 材料选择 能源效率
  • 简介:摘要:在食品质量安全受到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背景下,想要保障食品行业实现持续、长效发展目标,必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依据严格规范,对社会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同时,完善、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还能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推动食品产业高效、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 标签: 食品质量 安全管理 体系构建
  • 简介: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学情及学习兴趣为核心,科学设计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实现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减轻学习压力与负担.另外,在主动学习中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够重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力度不足,未能跟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双减 初中数学 教学
  • 简介:摘要:我国大型及超大型城市通过地铁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城市核心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公共交通效率,缓解城市道路行车压力,方便人民便利出现。地铁深基坑的施工区域大多位于核心城区,施工受制约干涉范围较广。如基坑周边已有建筑物、各类地下管线错综纷杂、交通道路制约、地质环境影响等,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存在较大困难。本文以此为背景,主要分析影响地铁深基坑施工的技术要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及可实现的施工优化措施,可供同类深基坑项目施工参考借鉴。

  • 标签: 地铁 深基坑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大跨度索结构桥梁具有重量大、跨度大、长度长等特点,为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桥梁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施工提出更高要求。抗震设计是大跨度索结构桥梁设计的重要部分,要根据桥梁地质特征、抗震需求等因素设计桥梁抗震方案。近年来,大跨度索结构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研究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大跨度索结构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方法,该方面的技术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本文针对大跨度索结构桥梁抗震设计与加固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提高大跨度索结构桥梁的承载力和抗震效果,为交通运输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桥梁抗震 抗风设计理念 设计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ning,PBL)联合案例式立体教学方法(cas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CTTM)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2020年6月至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7级四年制康复治疗专业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试验组学生采用PBL联合CTTM,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考核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实践能力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82.10±5.33)分比(73.67±7.41)分,(84.07±3.91)分比(73.50±7.20)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讨论参与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13.97±4.47)分比(10.60±4.06)分,(14.03±4.81)分比(10.47±4.61)分,(13.93±4.39)分比(10.10±4.99)分,(13.13±5.21)分比(9.20±3.72)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BL联合CTTM可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实习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 标签: 基于问题学习 案例式立体教学方法 康复治疗学 实习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骨矫形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截骨术 脊髓形态分型 脊柱畸形 神经并发症 三柱截骨 侧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远端有无固定至骶骨将纳入的ASD患者分为两组:骶髂固定组(16例)和非骶髂固定组(18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评估的脊柱骨盆参数,并记录PJK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ASD患者34例,其中男3例,女31例,年龄(58±6)岁,随访(2.9±1.0)年(2.0~4.0年)。骶髂固定组与非骶髂固定组的年龄、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及各项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骶髂固定组术后即刻的C2-FH小于非骶髂固定组[(-69.46±30.85)mm比(-31.62±15.31)mm,P<0.001]。骶髂固定的患者中半数(8/16)发生PJK,而骶髂未固定组仅有4例(4/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末次随访时,两组C2-FH均>-20 mm且均接近于-15 mm(P=0.976),说明两组C2-FH均发生了代偿。由于骶髂以及大部分腰椎的固定,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为了代偿C2-FH,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K)和颈椎前凸(CL)均较术后即刻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2-FH<-2 cm和骶髂固定是ASD患者术后发生PJK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决策和矫正手术时应同时考虑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和骶髂固定两方面因素,而非仅关注脊柱骨盆参数。

  • 标签: 脊柱 成人脊柱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 近端交界性后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接受经骶2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固定术后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并分析与PI变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80例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且至少随访2年的DS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37.5%)、女50例(62.5%),年龄为(55.3±16.2)岁(范围38~73岁),随访时间为(34.6±8.7)个月(范围24~96个月)。根据术后即刻PI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PI降低<5°或升高(PI稳定组),共31例,男29例(93.5%)、女2例(6.5%),年龄(59.4±11.3)岁;PI下降>5°(PI活动组),共49例,男1例(2.0%)、女48例(98.0%),年龄(51.7±12.9)岁。在手术前后及术后2年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PI-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稳定组31例(38.8%),PI从45.7°±11.4°降至45.3°±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49例(61.2%)为PI活动组,PI从51.6°±14.5°下降至40.9°±14.0°。末次随访时PI活动组中24例(49%)PI恢复(PI恢复组),增加幅度>5°;余25例(51%)无增加(PI保持组),平均ΔPI变化为-4.2°。分层分析显示PI恢复组与PI保持组的ΔPI、术后PI、术后PT和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I、术后PI、术后PT、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ΔPI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I是相关因素(OR=0.87,P=0.024)。结论DS患者应用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术后即刻超过50%患者会发生PI下降,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PI明显改变的患者中49%的患者存在PI恢复。较低的术前PI、术后PI和PT与PI的恢复密切相关。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盆 骶髂关节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节障碍型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的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美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摄正、侧位全脊柱X线片,以及自然站立位背部及前屈位的大体照片。大体照片测量以下7个美学指标:肩部面积指数1(shoulder area index 1,SAI1)、肩部面积指数2(shoulder area index 2,SAI2)、腰部面积指数(lumbar area index,LAI)、肩角(shoulder angle,α1)、腋窝角(axilla angle,α2)、左右腰角差(right and left waist angle difference,RLWAD)和剃刀背指数(hump index);同时在患者术前X线片上测量7个影像学指标:影像肩高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 difference,RSHD)、T1倾斜(T1 tilt)、第一肋角(first rib angle,FR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肋骨交点高度差(clavicle-rib cage intersection,CRCI)、锁骨胸腔角度差(clavicle chest cage angle difference,CCAD)和Cobb角(Cobb angle)。对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LAI与CCAD有明显相关性(P=0.020),但其相关系数仅为-0.44。SAI1与各影像学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范围为-0.17~0.53,其中与RSHD、T1倾斜、FRA、CA、CRCI呈明显相关。SAI2与各影像学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16~0.53,其中与RSHD、CA、CRCI呈明显相关,但所有相关系数均低于0.6。其余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系数也均低于0.6。结论影像学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美学外观,在评估患者整体外观时应将美学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价组成部分。

  • 标签: 胸椎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躯干倾斜对肩部失平衡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半椎体切除伴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在术后出现肩部失衡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6例,女14例;年龄(4.53±2.05)岁(范围2~8岁);胸椎半椎体10例,胸腰段半椎体12例,腰椎半椎体8例。根据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肩部软组织阴影最高处的垂直高度差,即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 >1.0 cm作为肩部失平衡的标准,分为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I、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主弯Cobb角、主弯近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proximal curve,CAPC)、主弯远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distal curve,CADC),上端固定椎偏移(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UO)、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上端固定椎倾斜(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T1倾斜(T1 til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参数。比较末次随访时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分析引起肩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3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4.3±33.7)个月(范围24~132个月)。融合节段为(3.13±0.86)个(范围2~4个)。术后3个月16例患者出现肩部失平衡,胸椎7例(70%)、胸腰段6例(50%)及腰椎3例(37.5%),至末次随访时仍保持失平衡状态。末次随访时肩失衡组SI为(2.06±0.70) cm,肩平衡组为(0.55±0.3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4,P<0.001)。13例患者术后躯干失平衡(C7PL-CSVL>2 cm),6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末次随访时5例出现肩失平衡加重,7例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低侧者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肩失平衡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末次随访时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为术后3个月及远期随访的冠状面平衡、远期随访的下端固定椎倾斜及T1倾斜。结论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获得肩部平衡;术后躯干倾斜偏向肩部高侧者其远期随访时肩部失平衡常加重。

  • 标签: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作者: 钱至恺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17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钱至恺现调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融合术以"远端触及椎-1"为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20年3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3例,其中LIV为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者45例(触及椎组)、"LTV-1"者58例(触及椎-1组),随访时间≥2年。于术后2年使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术后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LIV倾斜角、LIV下位椎间盘成角、LIV偏移、LIV下位椎体偏移、LTV/LIV旋转程度、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矢状面平衡;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年时触及椎组与触及椎-1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0.2%±11.1%与55.3%±14.1%;冠状面平衡分别为(3.5±9.8) mm与(4.9±10.6) mm,矢状面平衡分别为(-15.5±18.1) mm与(-19.6±22.6)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P=0.085;t=-0.70,P=0.489;t=0.99,P=0.324);两组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分别为2.2%(1/45)和8.6%(5/58),主弯矫正显著丢失并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为13.3%(6/45)和25.9%(15/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χ2=2.45,P=0.117)。触及椎-1组有力学相关并发症者19例,与无并发症者(39例)相比术前冠状面平衡更大[(23.9±9.5) mm、(14.6±11.5) mm,t=3.06,P=0.003)],LIV倾斜角更大(29.2°±3.7°、25.3°±5.3°,t=2.85,P=0.006),LTV旋转程度更高[1.0(1,1)级、0.6(0,1)级,Z=-2.9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前冠状面平衡较大是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LIV选择LTV或"LTV-1"均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正、矢状面平衡及较低的力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术前冠状面平衡>17.0 mm或者LIV倾斜角>25.3°的患者,选择"LTV-1"作为LIV时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区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公路建设因此走上新的发展阶段。公路的发展承载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公路建设应当具备高标准、高质量的特征,从而起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不断提醒施工单位需要提升对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采取多种举措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为创造安全可靠的公路设施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公路工程 施工安全事故 成因 管理控制 策略
  • 简介:摘要: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节能环保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发展;当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时,极易引起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及水污染等问题,对周边居民生活及自然环境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工单位需要积极转变施工理念与模式,加强绿色化、节能化技术、设备与材料的应用,提高施工人员及管理部门绿色生态意识,实现绿色化施工管理,为现代绿色建筑领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面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进行分析探究。

  • 标签: 建筑工程 管理创新 绿色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