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49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门静脉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6例,血管置换组3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2.0%),发生并发症12例(24.5%)。血管置换组的静脉侵犯长度大于端端吻合组[(3.2±0.9)cm vs (2.3±0.7)cm,P=0.002],两组患者之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置换组和端端吻合组的术后半年、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7%、49.8%、29.5%和75.0%、43.8%、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采用异体血管进行门静脉系统切除后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脉系统 血管侵犯 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术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中应用的效果,并分析导致术后置换血管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7例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43例,年龄(61.4±10.8)岁。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后置换血管狭窄情况、术后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导致置换血管发生中重度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7例患者中,交界可切除胰腺癌侵犯门静脉系统汇合部41例,侵犯肠系膜上静脉22例,侵犯门静脉14例,受侵静脉切除长度(3.7±1.0)cm,肿瘤长径(3.8±1.6)cm,淋巴结转移57例,R0切除7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9%(23/77)。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1%、52.3%、32.9%。随访期间,77例患者发生置换血管轻度狭窄4例(5.2%),中度狭窄9例(11.7%),重度狭窄11例(1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长度>3 cm(RR=4.602,95%CI:1.657~12.781,P=0.003)和肿瘤复发(RR=8.529,95%CI:1.129~64.448,P=0.038)是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术后置换血管发生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种异体静脉用于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术中门静脉系统重建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置换血管发生中重度狭窄的原因可能与血管切除长度>3 cm和肿瘤复发有关。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预后 血管侵犯 异体血管 狭窄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五年生存率不足10%。由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胰腺的局部毗邻关系,胰腺癌极易侵犯临近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手术切除困难,根治性外科切除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门静脉系统汇合部受侵的胰腺癌,手术R0切除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合理切除受侵血管、完成血管重建十分重要。本文对不同血管重建方式进行总结,并结合我中心的临床经验,旨在分析门静脉系统汇合部受侵的胰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胰腺肿瘤 血管侵犯 异体血管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前CA19-9/GGT与1年生存情况绘制ROC曲线,确定CA19-9/GGT的最佳cut-off值,并以此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和高比值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CA19-9/GGT(RR=1.842,95%CI:1.081~3.193)和淋巴结转移(RR=1.780,95%CI:1.118~2.835)是影响胰头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显示CA19-9/GGT相对于单纯CA19-9而言,在判断胰头癌远期生存方面更具有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静脉置换在腹部外科应用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5例术中行同种异体静脉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置换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常见术式为胰腺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5.7%),最常见置换血管部位依次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53.9%)、肠系膜上静脉(23.5%)、门静脉(18.3%)。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6例(5.2%),发生并发症31例(27.0%),与置换血管直接相关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1.7%)。随访期间置换血管发生轻度狭窄8例(7.5%),中度狭窄12例(11.5%),重度狭窄14例(13.2%)。置换血管中重度狭窄半年、1年、2年发生率分别为8.0%、24.4%、34.5%。结论采用同种异体静脉血管术中重建腹部大静脉短期、中期效果良好,术后抗凝治疗或可降低血栓形成或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外科手术 肿瘤浸润 异体血管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前CA19-9/GGT比值与术后远期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121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前CA19-9/GGT比值与术后1年生存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CA19-9/GGT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将121例患者分为两组:低比值组(CA19-9/GGT≤0.12,n=53)和高比值组(CA19-9/GGT>0.12,n=68)。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21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49例,年龄(64.9±9.2)岁。与高比值组比较,低比值组需要术前减黄的患者更少,CA19-9更低,GGT更高,肿瘤分化程度相对较好,无淋巴结转移者相对较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低比值组和高比值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比64.7%、64.4%比14.1%、48.7%比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A19-9/GGT>0.12(RR=2.802,95%CI:1.494~5.256)、肿瘤低分化程度(RR=1.855,95%CI:1.106~3.111)和淋巴结转移(RR=1.891,95%CI:1.129~3.169)是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19-9/GGT比值可作为判断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指标,CA19-9/GGT比值越小,患者术后的远期预后越好。

  • 标签: 胆管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γ-谷氨酰转移酶 抗原,肿瘤相关,碳水化合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49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门静脉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6例,血管置换组3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2.0%),发生并发症12例(24.5%)。血管置换组的静脉侵犯长度大于端端吻合组[(3.2±0.9)cm vs (2.3±0.7)cm,P=0.002],两组患者之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置换组和端端吻合组的术后半年、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7%、49.8%、29.5%和75.0%、43.8%、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采用异体血管进行门静脉系统切除后重建是安全可行的,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脉系统 血管侵犯 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8例远端胆管腺鳞癌患者,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本组远端胆管腺鳞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或活检病理。患者存活时间为1~6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本研究结果表明,胆管腺鳞癌极其少见,预后较差,其生物学行为及对生存期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对患者生存期有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下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在可切除胰头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79例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可切除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动脉优先入路组(动脉优先组,48例)和常规入路组(常规组,31例)。动脉优先组为在结肠下区先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判断肿瘤可切除后切断肿瘤血供,再切除肿瘤,并常规吻合。常规组行传统的根治性PD。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个数、切除标准、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胰瘘、胃排空障碍、腹腔出血、胆瘘、腹泻等)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情况。采用门诊和(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动脉优先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400 ml比600 ml,P=0.005),术中输血率明显下降(39.6%比64.5%,P=0.030),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增加(19个比13个,P=0.024),R0切除率明显提高(83.3%比58.1%,P=0.013),但腹泻发生率明显增加(39.6%比16.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优先组和常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19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0%、39.5%、28.5%和64.1%、33.7%、15.4%,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和1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动脉优先组患者的1、2、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提高(61.2%、39.5%、25.9%比46.0%、21.3%、7.1%,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下区肠系膜上动脉优先入路可提高R0切除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减少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径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门静脉积气(PVG)是一种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影像学征象,其出现常伴严重或致命的情况。PVG本身并不是手术适应证,治疗主要取决于潜在的疾病,当伴有严重的潜在腹部疾病时,需要紧急手术干预。引起PVG的潜在疾病主要分为感染性、缺血性、机械性和医源性疾病。这些潜在疾病的预后与PVG是否存在无关,而是受疾病本身影响。尽管近年来有关PVG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却甚少。基于对以往文献的回顾,本文讨论了有关PVG的致病机制、危险因素、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关疾病的处理、预后。

  • 标签: 门静脉 门静脉积气 机制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胆总管空肠吻合模型,探讨B10细胞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组织中的浸润情况。方法选用6周龄、体重为180~200 g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采用随机种子数法分为对照组、实验1周组、实验2周组和实验4周组,每组6只。术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获取吻合口组织及外周血,测量各组吻合口直径变化。通过Elisa法测定术后大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变化,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外周血及吻合口周围组织中B10细胞的比例变化,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评估吻合口瘢痕形成情况,通过qPCR检测吻合口组织中IL-10和TGF-β1基因表达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两组之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直径随着时间延长逐渐缩窄,术后4周时为(2.7±0.3) mm;但肝功能和炎症指标在术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各段时间内,外周血中B10细胞的比例变化不大,而吻合口组织内B10细胞浸润明显增加,术后1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16.6±4.0)%比(1.1±0.3)%,P<0.05],术后4周时仍高于对照组[(7.5±1.3)%比(1.1±0.3)%,P<0.05];吻合口组织病理染色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胆管壁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胶原纤维增生,胆管壁增厚,进而导致瘢痕形成;术后吻合口组织内IL-10和TGF-β1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在术后4周时,IL-10基因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1.4±0.6)比(0.5±0.2), P<0.05],TGF-β1基因表达量持续增加且高于对照组[(3.9±0.9)比(0.3±0.2), P<0.05]。结论B10细胞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组织内含量明显增加,同时IL-10基因水平高表达,其可能对局部瘢痕形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标签: 大鼠 模型,动物 胆肠吻合术 B10细胞 白介素10
  • 简介:摘要分析淋巴细胞相关指标预测可切除远端胆管癌(DC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价值。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21例可切除DCC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64.9岁。统计术前1周内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预测术后生存的最佳界值,并根据该界值将患者分为:高淋巴细胞组(≥1.79×109/L,n=34)和低淋巴细胞组(<1.79×109/L,n=87),高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0.23,n=50)和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0.23,n=71),高NLR组(≥2.87,n=71)和低NLR组(<2.87,n=50)。比较不同组的预后。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4/121),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1.4%、35.3%、30.0%,中位生存时间42.5个月。高淋巴细胞组术后累积生存率高于低淋巴细胞组,高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术后累积生存率高于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组,高NLR组术后累积生存率低于低NL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低淋巴细胞绝对值、低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与高NLR提示DCC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预后不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脂肪肝供体对良性肝病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因良性肝脏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肝移植术的229例受者以及供体的临床资料。按照供肝脂肪变性程度,分为无脂肪肝组168例,轻-中度脂肪肝组43例,重度脂肪肝组18例,首先分析肝移植术后的总体预后情况,对比供体及受体一般资料,并对比三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后进行生存分析,对比三组的远期预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患者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70.7%、70.7%,平均生存时间为53.1个月。三组之间供体、受体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区别,接受重度脂肪肝的受体围手术期发生移植肝无功能、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肾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轻-中度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无脂肪肝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1.7%、71.7%,轻-中度脂肪肝组分别为88.4%、76.7%、64.0%,重度脂肪肝组分别为61.1%、49.4%和49.4%,重度脂肪肝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供体重度脂肪变性导致患者移植肝无功能、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更高,远期预后更差。

  • 标签: 肝移植 脂肪肝 预后 良性肝病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65岁,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伴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侵犯,经6个周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伊立替康+亚叶酸钙(FOLFIRINOX)新辅助化疗后,肿瘤评估为部分缓解,但仍属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行动脉优先入路、全门静脉系统切除、异体血管置换重建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同时运用异体血管体外成形技术。患者术后已无瘤生存28个月。FOLFIRINOX新辅助化疗方案可使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疾病达到稳定状态,而异体血管体外成形技术的应用为门静脉系统全切除置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使患者有机会达到根治性手术切除,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08例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术的患者资料,探究甲胎蛋白(AFP)与肿瘤总体积(TTV)的比值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寻找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术前血清AFP、TTV水平、AFP/TTV比值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5)。伴有门静脉癌栓、TTV≥65.5 cm3、AFP/TTV>2是导致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见,AFP/TTV的比值对肝癌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类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可延迟或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促进移植物功能恢复及受者长期存活。本文就抗体类免疫诱导剂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器官移植 免疫诱导剂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远端胆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治的123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4.9%。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44.7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5.2%、41.9%、31.5%。淋巴结阳性患者51例,阳性率为41.5%,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5.5个月和27.5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0%、50.7%、42.5%和63.5%、19.0%、19.0%(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RR=7.064,95%CI:2.489~20.051)和门静脉系统侵犯(RR=4.610,95%CI:1.252~16.972)是远端胆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远端胆管癌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重要原因,而CA19-9和门静脉系统侵犯是远端胆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上皮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0%。门静脉系统侵犯是胰腺癌远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根治性手术是此类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有效手段。我中心依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以重建门静脉系统为目的的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的分型标准,并针对不同分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在临床开展同种异体血管置换的手术,本文就我们的相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标签: 胰腺肿瘤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门静脉积气是指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内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内气体积聚,多见于肠道高压和缺血性疾病所致的急腹症患者,CT是明确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近年来,随着对门静脉积气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放射影像技术的发展,门静脉积气已不再被认为是急腹症手术探查的指征。但其一旦发现,应当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并谨慎评估患者有无发生肠缺血、肠坏死可能,并依据患者的病因、生命体征和辅助检查的变化进行动态评估,以免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和延误治疗时机。而对于考虑发生肠坏死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本文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和笔者经验,针对门静脉积气在成人急腹症中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门静脉积气 急腹症 治疗 肠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资料,男性30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35~81岁,平均年龄61.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手术治疗。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28.8%。截止随访结束,共65例(98.5%,65/66)患者获得随访。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3%、30.4%、23.4%,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RR=1.871,95%CI:1.123~3.117)和静脉侵犯全层(RR=1.713,95%CI:1.072~2.736)是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糖类抗原19-9水平越高,静脉侵犯深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远期预后较差,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和静脉侵犯全层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血管侵犯 预后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