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38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至拔除导管。根据最终是否形成CRT将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和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机械通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发生率为16.1%(62/385)。与无血栓组比较,有血栓组APACHEⅡ评分、现患肿瘤比例、置管后3 d D-二聚体更高〔APACHEⅡ评分(分):17(15,19)比15(12,18),现患肿瘤比例:51.6% (32/62)比35.3% (114/323),置管后3 d D-二聚体(mg/L):0.84 (0.64,0.94)比0.57 (0.44,0.76),均P<0.05〕,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更慢〔cm/s:14(13,15)比16 (14,1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的危重症患者更易发生CRT;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是影响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6(0.801~0.957)、0.482(0.259~0.895)、0.039(0.011~0.139)、1.401(1.218~1.611),P值分别为0.003、0.021、<0.001、<0.00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7~0.872,P<0.001。校准曲线图显示,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现患肿瘤、APACHEⅡ评分高、置管后3 d D-二聚体升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减慢是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简易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查阅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衡水地区二级以上医院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CRKP与非CRKP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入ICU 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有创操作情况,送检病原学培养时的合并症、近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CRKP感染高危因素,建立早期预测模型。结果共有6所医院7家ICU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543例纳入分析,CRKP感染136例(25.05%),非CRKP感染407例(74.95%)。感染部位前3位分别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液,感染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大(OR=1.33,P=0.020)、外院转入(OR=1.04,P=0.030)、普通病房转入(OR=1.23,P=0.030)、APACHE Ⅱ评分(OR=2.14,P=0.020)、SOFA评分(OR=2.34,P<0.001)、查尔森合并症指数高(OR=5.09,P<0.001)、留置导尿管(OR=2.55,P<0.001)、有创机械通气(OR=2.39,P=0.030)、血管活性药物(OR=3.17,P=0.010)、近10 d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OR=3.26,P=0.010)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7.36,P<0.001)是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上述危险因素累积≥4个时,曲线下面积为0.78,预测CRKP感染的敏感度为71.32%,特异度为76.9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简易预测模型有助于基层医院早期识别CRKP感染高危人群,为早期及时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交叉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可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为回抽胃液评估胃残余量组(对照组45例)和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组(试验组45例)。2组均留置鼻胃管泵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每6 h应用50 ml注射器监测胃残余量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试验组每6 h使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1次,从而调整肠内营养实施方案。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指标、营养指标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呕吐及2种以上症状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周后试验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试验组72 h达到预计能量80%的比例[86.7%(39/45)]优于对照[46.7%(21/45)](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提高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营养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 标签: 呼吸,人工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床旁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衡水市二级以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患者入住ICU 24 h内的高危因素,建立ICU医院感染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查阅衡水市二级以上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医院感染患者相关病原学数据和原始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转入原因,入住ICU 24 h内血生化、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情况。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量表,并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2 453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445例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18%,其中肺炎(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35例(30%),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245例(5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5例(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2岁(OR=2.15,95%CI:1.23~3.47,P=0.03)、新发脑卒中(OR=1.59,95%CI:1.22~3.31,P<0.01)、入住ICU 24 h内APACHE Ⅱ评分≥18(OR=3.64,95%CI:2.79~5.32,P=0.02)和SOFA评分≥8(OR=3.17,95% CI:1.93~5.66,P<0.01)是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量表,医院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4分;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4分;肺炎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5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6分。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显示该量表预测效果良好。结论年龄≥72岁、新发脑卒中、入住ICU 24 h内APACHE Ⅱ评分≥18分和SOFA评分≥8分能够早期预测ICU医院感染风险,早期发现高危人群。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