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NA甲基化在结核分枝杆菌(MTB)裂解物诱导CD4+T细胞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表达下调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收集并分选2019—2020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10例结核病患者(TB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亚硫酸氢盐测序法分析IL-6R启动子区和3′非翻译区(UTR)区CpG岛甲基化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IL-6R和DNA甲基转移酶(DNMT)表达;进一步通过MTB裂解物刺激anti-CD3/CD28抗体活化的对照组PBMC和Jurkat E6-1细胞,检测IL-6R不同区域CpG岛甲基化和IL-6R、DNMT表达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IL-6R 3′UTR区甲基化状态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两组间采用非配对t检验,三组及以上多组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在对照组和TB 组外周血CD4+T细胞中,TB组中IL-6R表达低于对照组,而DNMT1和DNMT3B则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IL-6R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UTR区Cp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54.3%±4.7%和69.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体外,MTB裂解物刺激活化对照组PBMC后,IL-6R表达低于未刺激的,而DNMT1和DNMT 3B表达高于未刺激的;同时CD4+T细胞中IL-6R 3′ UTR区CpG岛甲基化率由58.9%±11.6%增加至79.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地,MTB刺激活化Jurkat E6-1细胞后的结果与对照组PBMC相一致。进一步发现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5-aza)与MTB裂解物共处理后IL-6R 的表达均高于MTB 裂解物单独刺激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地西他滨(5-aza)与MTB裂解物共处理后IL-6R 3′ UTR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低于MTB 裂解物单独刺激的,并且完全非甲基化修饰的IL-6R 3′UTR报告基因的转录活性高于完全甲基化修饰的IL-6R 3′ UTR区CpG岛。结论MTB裂解物刺激通过诱导CD4+T细胞IL-6R 3′UTR区CpG岛高甲基化抑制IL-6R转录活性进而下调其表达;MTB诱导CD4+T细胞IL-6R 3′UTR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DNMT1、DNMT3B表达增加有关。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DNA甲基化 CD4+T细胞 IL-6R
  • 简介: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巨噬细胞是MTB进入宿主后的第一道防线,亦是MTB生长和持续增殖的主要宿主细胞,其功能的改变对于宿主抵御MTB感染及控制后续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非编码RNA(ncRNA)参与了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ncRNA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MTB感染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宿主导向的抗结核免疫治疗潜在靶点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传染病教学医院研究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防控知识学习情况及其对抗疫意愿的影响。方法2020年5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3所传染病教学医院204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研究生主动学习疫情相关知识的比例为84.1%(159/189),愿意参与一线抗疫工作的比例为70.4%(133/189)。研究生了解传染病工作可以提高其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的主动性[OR(95%CI)=2.719(1.170~6.323),P=0.020],使其每日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时间大于等于30分钟[OR(95%CI)=1.902(1.041~3.475),P=0.037];愿意参与一线抗疫工作是促使研究生学习COVID-19诊疗指南(简称指南)的促进因素[OR(95%CI)=2.904(1.323~6.374),P=0.008];学习过指南[OR(95%CI)=2.644(1.050~6.653),P=0.039]及职业认同发生积极变化的研究生[OR(95%CI)=3.897(1.213~12.519),P=0.022]参与一线抗疫的意愿更高;而研究生年龄小于30岁者[OR(95%CI)=0.281(0.080~0.995),P=0.049]参与抗疫意愿低于年龄不小于30岁者。结论传染病教学医院研究生能够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愿意参与一线抗疫的占比较高,曾学习指南者更愿意参与一线抗疫。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普及教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的热情;年轻研究生参与一线抗疫意愿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标签: 研究生 疫情防控 抗疫意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为靶标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技术,即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PCR荧光探针法,简称IP-10.TB)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性能,及该检测技术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技术的一致性。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前瞻性纳入疑似结核病患者,并募集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所有入组者同时行外周血IP-10.TB检测和T-SPOT.TB检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IP-10相对表达量和释放γ-干扰素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纳入结核病患者235例、非结核病患者110例、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153例进行最终分析。IP-10.TB检测(3/498,0.60%)和T-SPOT.TB检测(6/498,1.21%)获得的不确定结果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在489例有效检测标本中,IP-10.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95%CI 86.8%~94.6%)和81.1%(95%CI 75.8%~85.7%),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98.0%(95%CI 94.4%~99.6%);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95%CI 88.9%~96.0%)和83.8%(95%CI 78.7%~88.1%),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100%(95%CI 97.6%~100.0%)。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技术的阳性符合率为91.0%(95%CI 87.5%~94.5%),阴性符合率为88.9%(95%CI 84.9%~92.9%),总符合率为90.0%(95%CI 87.3%~92.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95%CI 0.75~0.85,P<0.001)。结论IP-10.TB检测具有与T-SPOT.TB检测一致的诊断性能,可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

  • 标签: 结核 分枝杆菌,结核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专科医院科室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的方式,并结合强专科、小综合的战略目标,初步形成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框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得到专家对每一个指标的重要性评分,确定指标体系内容;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均达到95%,且权威系数分别为0.75和0.76,研究结果可靠。两轮调查各层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均大于0.1,经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最终我们在学科发展导向下形成一套三级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结论依据科学理论构建了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专科医院特色设置学科发展等相关指标,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对引导科研发展和学科提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评估专科医院科室科研绩效的工具。

  • 标签: 专科医院 科研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学科发展 体系构建
  • 简介:摘要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及综合性诊断策略来实现,且与恶性胸膜疾病及其他感染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困难。胸腔积液中存在着丰富的蛋白质、非编码RNA及代谢产物,能够反映宿主疾病病理进程和免疫状态,在胸腔积液中寻找能够指示结核性胸膜炎疾病进程和免疫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微小RNA由于在各种临床样本中稳定性极高,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使其有望成为一种非侵袭性的生物标志物来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目前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将综述胸腔积液miRNA检测用于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现状及问题,为开发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内参基因U6和Cel-miR-39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微小核糖核酸(miRNA)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并初步用于脑脊液miRNA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常规脑脊液检测后保存的标本,根据最终诊断依据纳入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4例。提取其脑脊液标本miRNA,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miRNA的表达水平。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内参基因miRNA的稳定性,采用2-ΔCt方法计算靶标miRNA的相对表达量。标本重复检测的一致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靶标基因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0份脑脊液标本中,U6检测的循环阈值(Ct)为(30.40±3.30)个循环,表达丰度较低,Cel-miR-39检测的Ct值为(21.49±0.70)个循环,表达丰度适中。内参和靶标基因miRNA在重复样本检测中一致性均较好(r>0.931, P<0.001)。根据3种软件分析结果,Cel-miR-39在70份脑脊液标本中表达稳定性更高,更适合作为脑脊液miRNA检测的内参基因。以Cel-miR-39为内参,靶标基因miR-126-3p(1.13±0.41比3.34±0.82, t=2.452, P=0.016)、miR-130a-3p(0.56±0.10比2.59±0.70, t=2.960, P=0.004)和miR-151a-3p(0.64±0.25比2.11±0.33, t=3.536, P=0.001)在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结论Cel-miR-39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miRNA定量检测的标准内参,脑脊液中miR-126-3p、miR-130a-3p和miR-151a-3p的相对表达量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 标签: 结核 脑膜 脑脊髓液 微RNAs 参考值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闭合性鼻中隔外伤急诊期的诊断率和诊疗效果,降低开放式手术比例,减少术中出血,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119例本病患者随访观察及回顾,104例急诊期处理,10例因其它病情未能急诊期手术,5例因急诊期未确诊未能手术。结果急诊期手术病人闭合性复位79例占75.96%,开放式手术复位25例占24.04%,急诊期未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需开放式手术治疗14例占93.33%,1例症状轻微,未作处理。闭合性复位病人平均出血2毫升,急诊期开放式手术病人平均出血10.2毫升,非急诊期开放式手术病人平均出血21.3毫升。讨论闭合性鼻中隔外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开放式手术比例,减少术中出血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闭合性鼻中隔外伤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