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MDR-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为靶标的新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技术,即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PCR荧光探针法,简称IP-10.TB)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性能,及该检测技术与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技术的一致性。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前瞻性纳入疑似结核病患者,并募集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所有入组者同时行外周血IP-10.TB检测和T-SPOT.TB检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两种检测技术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IP-10相对表达量和释放γ-干扰素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纳入结核病患者235例、非结核病患者110例、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153例进行最终分析。IP-10.TB检测(3/498,0.60%)和T-SPOT.TB检测(6/498,1.21%)获得的不确定结果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在489例有效检测标本中,IP-10.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95%CI 86.8%~94.6%)和81.1%(95%CI 75.8%~85.7%),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98.0%(95%CI 94.4%~99.6%);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95%CI 88.9%~96.0%)和83.8%(95%CI 78.7%~88.1%),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低感染风险人群中的诊断特异度为100%(95%CI 97.6%~100.0%)。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技术的阳性符合率为91.0%(95%CI 87.5%~94.5%),阴性符合率为88.9%(95%CI 84.9%~92.9%),总符合率为90.0%(95%CI 87.3%~92.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0(95%CI 0.75~0.85,P<0.001)。结论IP-10.TB检测具有与T-SPOT.TB检测一致的诊断性能,可用于结核病辅助诊断。

  • 标签: 结核 分枝杆菌,结核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 简介:摘要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及综合性诊断策略来实现,且与恶性胸膜疾病及其他感染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困难。胸腔积液中存在着丰富的蛋白质、非编码RNA及代谢产物,能够反映宿主疾病病理进程和免疫状态,在胸腔积液中寻找能够指示结核性胸膜炎疾病进程和免疫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微小RNA由于在各种临床样本中稳定性极高,能够快速准确地定量,使其有望成为一种非侵袭性的生物标志物来追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目前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将综述胸腔积液miRNA检测用于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现状及问题,为开发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内参基因U6和Cel-miR-39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微小核糖核酸(miRNA)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并初步用于脑脊液miRNA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常规脑脊液检测后保存的标本,根据最终诊断依据纳入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4例。提取其脑脊液标本miRNA,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miRNA的表达水平。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内参基因miRNA的稳定性,采用2-ΔCt方法计算靶标miRNA的相对表达量。标本重复检测的一致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靶标基因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0份脑脊液标本中,U6检测的循环阈值(Ct)为(30.40±3.30)个循环,表达丰度较低,Cel-miR-39检测的Ct值为(21.49±0.70)个循环,表达丰度适中。内参和靶标基因miRNA在重复样本检测中一致性均较好(r>0.931, P<0.001)。根据3种软件分析结果,Cel-miR-39在70份脑脊液标本中表达稳定性更高,更适合作为脑脊液miRNA检测的内参基因。以Cel-miR-39为内参,靶标基因miR-126-3p(1.13±0.41比3.34±0.82, t=2.452, P=0.016)、miR-130a-3p(0.56±0.10比2.59±0.70, t=2.960, P=0.004)和miR-151a-3p(0.64±0.25比2.11±0.33, t=3.536, P=0.001)在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结论Cel-miR-39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miRNA定量检测的标准内参,脑脊液中miR-126-3p、miR-130a-3p和miR-151a-3p的相对表达量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 标签: 结核 脑膜 脑脊髓液 微RNAs 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