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SI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TP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I与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TP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计算SII预测HBV-ACLF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40例HBV-ACLF患者,生存组88例,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为(47.69±11.96)岁;死亡组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52.73±12.22)岁。死亡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和感染率高于生存组,死亡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预后营养指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Z=-2.84,t=-4.81,Z=-2.15,Z=-4.91,Z=-3.47,Z=-3.36,Z=-3.83,Z=-4.69,Z=-4.56,Z=-6.31,χ2=24.96,t=3.06,t=3.03,Z=-7.57,t=4.12,均P<0.05)。SII与CTP评分(r=0.272 7,P=0.001)、MELD评分(r=0.365 8,P<0.001)和MELD-Na评分(r=0.381 1,P<0.001)均呈正相关。SII的AUC最大,为0.80,MELD评分为0.76,MELD-Na评分为0.74,CTP评分为0.73。SII的最佳截断值为447.49, SII≥447.49患者的90 d生存率[38.60%(22/57)]低于SII<447.49患者[79.52%(66/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P<0.001)。结论SII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SII≥447.49提示预后不佳。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预后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高龄且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容易转重症,且有较高的死亡风险,重症医学科的救治能力直接决定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目前国内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配置、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床位及设置和国外仍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救治的需要。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教训提示,"平战双轨"的重症医学科建设是最佳的医疗模式。遵循"平战结合"的理念,加强市级和区级定点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配置合理的ICU、亚ICU和战备ICU,建立快速反应梯队,加强常态化培训和科学管理,可能是应对疫情的关键举措。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医学科 重症监护病房 亚重症监护病房 战备重症监护病房 快速反应梯队 学科建设
  • 简介:摘要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见于婴幼儿,但成人亦可患病,常表现为癫痫、精神状态异常,以及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如偏瘫、脑神经麻痹等症状,且预后较差。单纯疱疹病毒1型脑炎最为常见,轻症患者往往会有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可达70%,甚至更高。本研究总结了成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相关的突变基因,依据其影响的免疫通路,归纳导致突变基因易感的原因,或将有助于系统地在免疫遗传学层面对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案。

  • 标签: 脑炎 疱疹,单纯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球2016年至2021年乙型肝炎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方法检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22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乙型肝炎相关文献。利用InCites平台和VOSviewer 1.6.8可视化分析工具总结文献发表情况、高被引论文、全球核心研究国家/地区,并进行主题聚类,结合相关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研究热点。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2日,共检索到12 299篇文献,2016年至2021年全球乙型肝炎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分别为2 045篇、1 996篇、2 039篇、2 118篇、2 186篇和1 915篇。中国内地(大陆)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4 422篇,35.95%),篇均被引频次为7.46,美国发文量排在第2位(1 949篇,15.85%),篇均被引频次为13.78。关键词主题聚类后得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及HBV与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重叠感染、原发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治愈、HBV病毒学、HBV与宿主免疫、HBV再激活、HBV疫苗等。结论近6年全球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集中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管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预测与预防,乙型肝炎治愈与治疗优化,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HBV病毒学与宿主免疫机制等。全球乙型肝炎相关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相对平稳。中国内地(大陆)研究数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研究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扩大。

  • 标签: 乙型肝炎 文献计量学 研究热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出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脑炎""结核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脓肿"的患者病例资料,建立回顾性队列,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应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分期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应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生活自理受损情况,并分析患者生存率和致残率。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纳入最终诊断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患者161例,其中确诊病例55例(34.2%),高度疑似病例72例(44.7%),疑似病例34例(21.1%)。治疗前MRC分期 Ⅰ 期56例(34.8%),Ⅱ 期76例(47.2%),Ⅲ 期29例(18.0%)。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1日,10例(6.2%)死亡,32例(19.9%)失访,119例(73.9%)存活。5年生存率达到92.83%。119例存活患者中,生活完全无影响者72例,中度影响者34例,重度影响者13例,致残率为39.5%(47/1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比值比(odds ratio,OR)=1.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3,P=0.032]、抗结核治疗中MRC分期出现恶化(OR=89.00,95%CI 4.46~1 779.00,P=0.003)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重度残疾和死亡作为不良结局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增长(OR=1.07,95%CI1.01~1.13,P=0.035)、抗结核治疗中MRC分期出现恶化(OR=77.17,95%CI4.45~1 337.00,P=0.003)是发生死亡或严重致残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患者病死率较低,致残率仍然较高。年龄增长及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MRC分期恶化是死亡及致残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核,脑膜 结核,中枢神经系统 预后 致残率 病死率
  • 作者: 吕莹 袁伟 施冬玲 廖怡馨 李颖川 钟鸣 李锋 毛恩强 沈银忠 徐金富 宋元林 胡必杰 张文宏 凌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7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科,上海 20150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5,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上海 201508,同济大学附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6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87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为奥密克戎组(193例)与非奥密克戎组(79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奥密克戎组以18~30岁者居多,占51.3%(99/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31.4%(249/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5,P<0.001)。奥密克戎组中轻型占88.6%(171/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中的81.6%(648/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1)。奥密克戎组患者临床表现较非奥密克戎组更多见[60.1%(116/193)比29.1%(231/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01),以咽痛/咽痒、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入院时奥密克戎组存在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影像学病变者占13.0%(25/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27.1%(21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3,P<0.001);奥密克戎组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为47.7%(92/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61.1%(48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01)。奥密克戎组的住院时间为20.0(16.0,23.0) d,长于非奥密克戎组的14.0(10.0,2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热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住院时间长(均P<0.050)。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存在影像学病变少,住院时间稍延长;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者和不伴发热者住院时间较短,病毒清除快。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突变 临床特征 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住院时间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以及共感染患者的CD8+T细胞耗竭状态。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的HIV感染和(或)MTB感染患者87例,其中HIV感染18例,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34例,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LTB)19例,HIV感染合并ATB 7例,HIV感染合并LTB 9例,同时纳入11名健康对照者。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胞表面染色和细胞内染色,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上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CD127,转录因子脱中胚蛋白(eomesodermin, EOMES)、T细胞因子1(T cell factor 1, TCF-1)、T盒转录因子(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 T-bet)、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 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imp-1),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 3, Tim-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HIV感染组活化分子CD62配体、CD44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抑制性受体Tim-3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00、1.00、0.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CD62配体、CD44的MFI低于LTB组,而PD-1、Tim-3则高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00、26.00、6.00、3.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CD62配体、CD44、CD127的MFI低于ATB组,而PD-1、Tim-3则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00、40.00、45.50、28.00、7.00,均P<0.010)。HIV感染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5.00、33.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LTB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LTB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低于L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00、20.00,均P<0.010);HIV感染合并ATB组的终末效应CD8+T细胞高于ATB组,而中枢记忆CD8+T细胞低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U=7.00,P<0.001)。HIV感染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HIV感染合并LTB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LTB组,HIV感染合并ATB组PD-1+Tim-3+T细胞的表达水平高于AT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1.00、6.00、5.50,均P<0.001)。HIV感染合并L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00、4.00、9.00,均P<0.001);HIV感染合并ATB组的转录因子EOMES和TCF-1的MFI低于HIV感染组,而T-bet和Blimp-1的MFI则高于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1.00、14.00、7.00、22.00,均P<0.050)。结论合并HIV感染的MTB感染患者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CD8+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此外,合并LTB和ATB感染的HIV感染者较单纯HIV感染者的CD8+T细胞耗竭程度更高。

  • 标签: HIV 结核分枝杆菌 慢性感染 共感染 CD8+T细胞耗竭
  • 简介:摘要2022年5月13日至6月2日,在短短3周内全球5个大洲先后报告了780例人猴痘确诊病例。在我国,虽然还从未有猴痘确诊病例的报道,但存在猴痘病毒输入的风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后,目前40岁以下的人群对于天花和猴痘病毒普遍没有免疫力。在密切关注国际猴痘流行疫情的同时,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加强症状的监测,开发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同时,应该着手储备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防止我国可能出现的猴痘流行。

  • 标签: 猴痘 天花疫苗 人兽共患病 应急响应
  • 简介:摘要自1996年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游离的乙型肝炎病毒(HBV)RNA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阐明血清HBV RNA的生物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该共识总结了血清HBV RNA存在形式、定量检测方法及目前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定量检测的靶标区域、检测结果和临床应用作出推荐意见,以期更好地将该指标用于临床慢性HBV感染者的管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脱氧核糖核酸 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在硅沉着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8年8月,纳入78例硅沉着病患者,均为浙江省三门县采石矿工人,分为硅沉着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组(以下简称APTB组)、硅沉着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组(以下简称LTBI组)和单纯硅沉着病无结核感染(non-tuberculosis infection,non-TB)组(以下简称non-T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GIT、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和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APTB组8例,LTBI组24例,non-TB组46例。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和TIGIT[29.45%(16.78%)和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17.40%(11.17%)和48.30%(28.75%),U=23.500、43.500,P=0.000 8、0.020 5]和non-TB组[15.95%(12.46%)和45.30%(19.75%),U=64.000、69.000,P=0.002 3、0.003 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硅沉着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4 3,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TIGIT+细胞亚群的表达[19.90%(22.67%)]高于non-TB组[11.55%(11.29%)]和LTBI组[11.55%(10.53%)],PD-1-TIGIT-细胞亚群[30.60%(12.90%)]的表达低于non-TB组[48.90%(18.98%)]和LTBI组[47.20%(2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6.500、41.000、58.000、41.000,P=0.007 1、0.015 4、0.001 3、0.015 4)。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T-bet[29.45%(16.78%)]的表达高于non-TB组[15.95%(12.46%)]和LTBI组[17.40%(1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500、46.000,P=0.000 3、0.028 3)。T-bet的表达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6 7,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PD-1+TIGIT+CD8+T细胞亚群上T-bet[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48.30%(28.75%)]和non-TB组[45.30%(19.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500、65.000,P=0.000 8、0.002 6)。结论硅沉着病合并APT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高表达免疫抑制受体PD-1和TIGIT,提示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存在免疫耗竭现象,但T-bet的高表达又提示此耗竭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潜力。

  • 标签: 矽肺 结核,肺 T细胞耗竭 TIGIT 程序性死亡蛋白-1 T-bet
  • 简介:摘要: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美术鉴赏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心理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美术鉴赏是一种主观活动,人脑的能动性在这场鉴赏活动中充分展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鉴赏作为一种人与艺术的联系形式,鉴赏结果会因人的差异而有不同。鉴赏的过程大多为:最初通过视觉进行信息接收,再通过人脑进行合理的联想,鉴赏者与艺术共鸣,逐步提升审美修养。基于此,笔者对于高中美术教育鉴赏教学突出“赏”进行了浅析。

  • 标签: 高中美术教育 艺术鉴赏 课程改革
  • 简介:摘要2019冠状病毒病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传染病,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出现的突变株则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现对各种突变株持续出现的原因及其在人群中的适应过程,以及对疫苗的影响进行阐述。对于突变株,需要阻断其传播和流行,继续加强病毒株监测,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做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虽然病毒会持续发生变异,但尚未对当前的免疫策略造成明显的突破,疫苗屏障仍是世界开放的关键措施。

  • 标签: 疫苗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变异 2019冠状病毒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的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和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急性病程组(IM)和慢性病程组(CAEBV+淋巴瘤),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EB病毒DNA、EB病毒抗体和T淋巴细胞)检查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IM 23例(39.0%),淋巴瘤23例(39.0%),CAEBV 13例(22.0%);发热57例(96.6%),淋巴结肿大37例(62.7%)、脾大36例(61.0%)。慢性病程组有17例患者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慢性病程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07(1.94,8.35)×109/L、89.5(74.5,108.0) g/L、100(37,161)×109/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9.91(6.75,17.38)×109/L、132.5(118.2,152.0) g/L、197(129,233)×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69、5.22、3.61,均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分别为0.45(0.15,1.13) μg/L、47.75(17.57,84.67) mg/L、2 000(682,2 002) μg/L,分别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12(0.07,0.28) μg/L、6.39(3.13,11.38) mg/L、482(159,1 27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95、-3.77、-4.16,均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19+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分别为259.15(101.98,509.26)、214.69(119.31, 529.47)、46.14(4.44,135.87)和81.09(41.53,118.46)/μ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738.88(592.20,893.94)、1 609.17(920.88,3 952.34)、144.52(83.65,215.14)和309.82(123.78,590.68)/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66、3.80、2.90、3.40,均P<0.01);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90(0.60,1.70),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45(0.1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P=0.02)。IM组23例患者均治愈;淋巴瘤组死亡10例,进行化学治疗13例;CAEBV组死亡7例,好转6例。结论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为主,慢性感染可合并HLH。成人急性EB病毒感染预后较好,但长期慢性感染预后较差。

  • 标签: EB病毒 成年人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淋巴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诊治的44例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表现、基础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等)、影像学改变、菌种鉴定、治疗与转归。根据感染类型分为单纯肺部感染组、肺外单个器官感染组和播散性感染组。两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44例诺卡菌感染患者中,14例为单纯肺部感染,17例为肺外单个器官感染(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腹腔脓肿1例,尿路感染1例),13例为播散性感染(其中血流感染4例,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或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肺部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34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27例患者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1例单纯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肺外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感染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诺卡菌菌种以巴西、星形、鼻疽诺卡菌为主。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升高42例,血小板计数正常或轻度下降41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9例,降钙素原升高21例,C反应蛋白升高34例,铁蛋白升高18例。34例患者检测了淋巴细胞亚群,其中15例CD4+T淋巴细胞下降,14例CD8+T淋巴细胞升高,7例B淋巴细胞升高,7例B淋巴细胞下降,8例自然杀伤细胞下降。单纯肺部诺卡菌感染患者血红蛋白高于肺外单个器官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95,P=0.025)。影像学表现以脓肿、炎症渗出为主。治愈或好转40例,1例仍在治疗,死亡3例。结论累及各部位的诺卡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过规范治疗可降低诺卡菌病的病死率。

  • 标签: 诺卡尔菌感染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再激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诊断为肝衰竭,并进行血清CMV DNA检测的住院患者共75例,根据CMV DNA检测结果分成CMV DNA阳性组和CMV DNA阴性组,比较两组的肝衰竭分类、糖皮质激素使用、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预后评估。统计学方法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75例肝衰竭患者中,CMV DNA阳性17例,CMV DNA阴性58例。17例CMV DNA阳性组患者中,急(亚急)性肝衰竭9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3例,占比分别高于CMV阴性组的20.7%(12/58)和20.7%(1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0、18.40,均P<0.05)。CMV DNA阳性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高于CMV DNA阴性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和B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低于CM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0、165.50、273.00、185.00、189.00,均P<0.05)。急(亚急)性肝衰竭[比值比(odds ratio,OR)=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12.6]和使用糖皮质激素(OR=12.5,95%CI 3.4~38.3)是肝衰竭患者CM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CMV DNA阴性组患者疾病好转率为56.9%(33/58),CMV DNA阳性组的17例患者中5例好转,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P=0.04)。结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增加了肝衰竭患者CMV再激活的风险,且CMV再激活肝衰竭患者存在免疫紊乱,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应重视使用糖皮质激素肝衰竭患者的CMV DNA监测。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巨细胞病毒 再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种新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HBV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RNA捕获探针法)的临床检测性能。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非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HBV RNA,使用HBV SAT与常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к值及定量值相关性进行比较,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的不同HBV DNA浓度样本的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HBV SAT检测灵敏度为97.06%(165/170),特异度为100.00%(30/30),κ值为0.908;反转录PCR检测灵敏度为92.94%(158/170),特异度为100.00%(30/30),κ值为0.798。在HBV DNA低浓度样本(HBV DNA<100 IU/mL)中,HBV SAT检出率为77.27%(17/22),反转录PCR检出率为59.09%(13/22)。两种方法定量结果线性相关系数r=0.987 8。结论全自动HBV SAT与反转录PCR定量结果一致,在HBV DNA低浓度样本中的检测灵敏度比反转录PCR方法略高,是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RNA 定量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变化及疗效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157例CHC患者,收集其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相关信息。比较2017年前和2017年后采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CHC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157例CHC患者中,133例患者有完整随访信息。2017年前治疗的患者71例,其中6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SVR率为74.65%(53/71);2017年后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61例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治疗,SVR率为98.39%(61/62);2017年前治疗组SVR率低于2017年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0,P<0.01)。2014年至2019年共69例患者接受DAA治疗,其中66例(95.65%)获得SVR12。43例接受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中,15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型患者均获得SVR12,6例基因3型患者中5例获得SVR12,其他基因型患者的SVR12率为90.91%(20/22);26例接受不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均获得SVR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43,P=0.263)。2017年前治疗组和2017年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62%(77/91)和6.06%(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20,P<0.01);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下降,6例因不良反应提前终止治疗。结论随着抗病毒治疗方案由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转变为DAA方案,2017年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CHC患者的SVR率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同HCV基因型患者采用DAA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较高的SVR12率。

  • 标签: 丙型肝炎,慢性 直接抗病毒药物 疗效
  • 作者: 鲁凤民 王杰 陈香梅 张欣欣 张文宏 徐小元 贾继东 任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研究中心 10019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疾病科 20002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上海 20004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1000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005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400010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B)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病毒学指标在患者抗病毒治疗、新药研发中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如HBV 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准确反映患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转录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HBV 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及核心抗体定量(qAnti-HBc)等新病毒学指标在准确反映cccDNA转录活性、判定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停药后复发风险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现简要介绍在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各阶段新、旧指标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新型病毒学新指标在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阐述其在抗病毒新药研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低病毒载量 隐匿性HBV感染 抗病毒药物 病毒学指标
  • 简介:摘要氧气是能量代谢的关键分子。自缺氧诱导因子介导哺乳动物细胞感应及适应氧气的机制被揭示后,氧气的感知及其在调节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如慢性持续性感染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虽然这些重要机制已被研究了数个世纪,但不同的细菌间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和差异。现从细菌感知及其适应不同氧环境的机制展开,探讨其重要意义及其在相关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为细菌耐药现象及优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氧气 能量代谢 三磷酸腺苷 细菌休眠 缺氧诱导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