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 标签: 硼替佐米 中枢神经系统 抗利尿不当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中枢性发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TEMPI综合征的诊治过程。患者47岁男性,出现继发性红细胞增多伴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血IgG 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31.75 g/L,骨髓见16%的异常浆细胞,查体颜面、胸及背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腹部CT可见左肾小低密度影,考虑为肾周积液。除不存在肺内分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符合TEMPI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标签: TEMPI综合征 红细胞增多症 促红细胞生成素升高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毛细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 标签: 硼替佐米 中枢神经系统 抗利尿不当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中枢性发热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疾病,常规化疗疗效不佳,复发或进展(R/R)率高。近年来,新药治疗R/R PTCL取得了良好进展。单克隆抗体、表观遗传调控药物、信号通路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药单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总体反应率(ORR)可达20%~30%,在某些亚型中甚至更高。不同作用机制新药的联合进一步提高了单药疗效,例如罗米地辛联合5-氮杂胞苷、罗米地辛联合普拉曲沙等。未来期待更好的药物组合方式以及新药和传统化疗的联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就PTCL的新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霍奇金淋巴瘤(HL)的Reed-Sternberg细胞可特征性表达CD30,而CD30在正常细胞中很少表达。CD30能快速内化,使其成为单克隆抗体和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理想靶标。维布妥昔单抗(BV)是新型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其在HL的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阐述BV作为巩固治疗、挽救治疗和联合用药在HL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淋巴瘤,霍奇金 维布妥昔单抗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对伴骨髓侵犯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总生存的影响,比较POD24与非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正规治疗的伴骨髓侵犯的SMZL患者,选取随访时间足以对POD24进行判断的患者(排除因非进展因素发生死亡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及临床特征比较。结果共入组患者106例,中位年龄57(25~79)岁。①临床特征:全部患者均有骨髓侵犯和脾肿大,其中巨脾59.4%(63/106),肝大14.8%(15/101);复杂核型22.7%(18/79),13q缺失5.1%(4/78),11q缺失1.3%(1/72),17p缺失2.5%(2/80),12号染色体三体(CEP12)7.5%(4/53)。②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提示POD24、HGB<100 g/L以及CEP12为与总生存相关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仅POD24有独立预后意义[HR=20.116(95%CI 2.226~181.820),P=0.008]。③亚组分析:POD24患者较非POD24患者起病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63.6%对18.9%,P=0.005)及复杂核型发生率(50.0%对17.9%,P=0.024)明显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蛋白下降以及乳酸脱氢酶增高的发生率在POD24患者中更高,与非POD24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D24为影响伴骨髓侵犯的SMZL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起病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复杂核型的患者发生POD24比例更高。

  • 标签: 脾边缘区淋巴瘤 POD24 临床特征 骨髓侵犯 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