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 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面部 瘢痕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血管增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 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 μmol/L 4αPDD组、3.0 μmol/L 4αPDD组、10.0 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组、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同前处理并检测培养6、12、24、48 h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12、24、48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48 h细胞迁移数量;采用成管实验检测培养4、8 h管状结构数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取36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瓣延迟组、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均建立背部髂腰动脉穿支皮瓣模型。皮瓣延迟组大鼠仅于皮瓣移植术前1周行皮瓣延迟。4αPDD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不行皮瓣延迟,在术前10 min及术后24、48 h,分别经腹腔注射4αPDD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0(即刻)、1、4、7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术后7 d的皮瓣成活率;于术后1、4、7 d,采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检测皮瓣血流灌注;术后7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体内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2。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6、12 h,PBS组、0.5 μmol/L 4αPDD组、1.0 μmol/L 4αPDD组、3.0 μmol/L 4αPDD组、10.0 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12、24、48 h,PBS组、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后12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与PBS组相近(P>0.05);划痕后24、48 h,与PBS组比较,3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83、2.79,P<0.05),1 μmol/L 4αPDD组细胞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培养24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48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6.20、9.59,P<0.01)。培养4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4.68、4.95,P<0.05或P<0.01);培养8 h,1 μmol/L 4αPDD组、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管状结构数量均与PBS组相近(P>0.05)。培养24 h,与PBS组比较,3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5.13,P<0.01),1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 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93,P<0.01),1 μmol/L 4αPDD组细胞神经钙黏素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 μmol/L 4αPDD组和3 μmol/L 4αPDD组细胞Slug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85、6.52,P<0.05或P<0.01);3 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4.08,P<0.05),1 μmol/L 4αPDD组细胞Snail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 μmol/L 4αPDD组和3 μmol/L 4αPDD组细胞上皮钙黏素、神经钙黏素、Slug、Snail的蛋白表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 d,3组大鼠皮瓣一般情况均良好;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远端均出现青紫肿胀;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肿胀消退、远端变成暗褐色、发生坏死,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比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坏死面积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最小。术后7 d,4αPDD组[(80±13)%]和皮瓣延迟组[(87±9)%]大鼠的皮瓣成活率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70±11)%,t值分别为2.24、3.65,P<0.05或P<0.01]。术后1 d,3组大鼠皮瓣整体血流信号基本一致,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均相对较强,远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灌注不足。术后4 d,3组大鼠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分界渐清晰,闭塞血管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强,其中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远端低灌注区范围大于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术后7 d,3组大鼠皮瓣整体的血流信号基本稳定,其中皮瓣延迟组和4αPDD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及整体血流信号强度均明显大于生理盐水组。术后7 d,4αPDD组和皮瓣延迟组大鼠皮瓣闭塞血管区域中的微血管密度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t值分别为4.11、5.38,P<0.01)。结论TRPV4激活后可能通过EndMT机制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从而增加穿支皮瓣的血流灌注、闭塞血管区域微血管密度,提高皮瓣成活率。

  • 标签: TRPV阳离子通道 内皮细胞 穿支皮瓣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内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与职业获益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4—8月,选取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在职护士15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护士专业自我概念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4%。结果145名心内科护士职业获益感问卷总分为(133.49±21.75)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总分为(89.39±14.65)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内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职业获益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心内科护士职业获益感处于中等水平。应通过提高护士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其职业获益感。

  • 标签: 护士 心内科 职业获益感 专业自我概念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 ℃(36.0~38.1 ℃)、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9/L(2.2×109/L~21.7×109/L)、肌酐为75 μmol/L(44~342 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 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 μmol/L(2.6~14.3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 μmol/L(2.6~23.9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2.0%(1/51)、21.6%(11/51)、19.6%(10/51)。51例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发生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0、9、10例。5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29例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000,95%可信区间为1.050~95.231,P<0.05)。结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增加。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功能 肝功能损害 临床分型 呼吸衰竭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在采用扩张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使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行面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26岁,平均19岁,均为烧伤后下面部、颈部软组织损伤患者,以背部为供区,设计单蒂或多蒂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治疗。术中切取皮瓣后保留主要穿支进行ICGA,评价穿支的血供范围,确定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将皮瓣设计为多蒂皮瓣,皮瓣转移至面颈部、切口缝合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运情况。术后统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2例皮瓣平均大小27 cm × 17 cm。在ICGA的指导下,15例设计为单蒂,其中5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10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7例采用增压方式设计为多蒂皮瓣,包括2例带蒂颈浅动脉皮瓣+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5例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增压。术后静脉栓塞1例,重新吻合后血供恢复正常;术后1周20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尖端坏死,伤口换药后恢复。随访5~1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结论ICGA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术中检测手段,指导选择合适的穿支,判断是否采用血管增压的临床决策,优化皮瓣设计,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吲哚菁绿 穿支皮瓣 组织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