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近几十年国内外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戒烟干预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汇总,介绍根据不同理论框架开发的戒烟措施在社区应用的效果。针对中国严峻的烟草流行形势和现有戒烟服务的不足,探讨其在降低中国人群吸烟率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国内开展社区戒烟干预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社区 戒烟干预 理论框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 NAs]经治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NAs经治1年及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1 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100 IU/mL的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干扰素单用治疗48周组(A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12周后停用干扰素,继续NAs治疗至48周组(B组);干扰素联合NAs治疗48周组(C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分析48周临床治愈率,监测治疗4、8、12、24、36、48周时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及HBsAg较基线的下降幅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规律随访至少5次的CHB患者共1 020例,A、B、C组48周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4.6%(157/454)、32.7%(69/211)和33.5%(119/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883)。根据48周临床治愈情况将患者分为治愈组345例和未治愈组675例,治愈组患者的年龄[(38±13)岁比(43±12)岁]、基线HBsAg[131.00(359.80) IU/mL比437.60(531.50) IU/mL]、男性患者比例[81.7%(282/345)比89.5%(604/675)]均低于未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Z=12.67, χ2=11.99;均P<0.050)。212例(61.45%)治愈组患者在治疗24周内达临床治愈。治疗4周时HBsAg较基线下降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高于较基线上升组[41.6%(149/358)比28.2%(10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1)。治疗12周时HBsAg下降幅度≤基线的34.03%的患者的48周临床治愈率仅为6.9%(13/18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0.9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36~0.989,P=0.006]、治疗24周HBsAg水平(OR=0.950,95%CI 0.934~0.966,P<0.001)、治疗24周抗-HBs水平(OR=1.012, 95%CI 1.005~1.019,P=0.001)是NAs经治CHB患者治疗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因素。结论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干扰素治疗达临床治愈多发生在治疗早期(治疗24周内),其中年龄、治疗24周HBsAg水平、治疗24周抗-HBs水平可成为治疗48周达临床治愈的早期预测指标。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临床治愈 早期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和个体易感性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PBC的发病及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阐述肠道微生物对肠-肝轴、肝脏微环境和胆汁酸的影响及其与PBC之间的关系,为PB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 胆汁酸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CI 0.540~0.599,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CI 0.759~0.807,P<0.01)和0.774(95%CI 0.750~0.798,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χ2=17.75,P<0.01)。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 铜蓝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无创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2例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S<2)以及中重度肝纤维化组(S≥2)。检测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以及FIB-4指数,根据ROC曲线评价FIB-4与肝纤维化指标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的特异性及敏感度。结果重度肝纤维化组患者FIB-4、血清PCⅢ及ⅣC水平均较轻度肝纤维化组高(p<0.01),FIB-4、血清Ⅲ型前胶原(typeⅢ procdlagen,PCⅢ)及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ⅣC)三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71.5%,特异性为89.8%。结论FIB-4与血清PCⅢ、ⅣC联合诊断HBV相关S2期以上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联合FIB-4和血清PCⅢ、ⅣC可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一种无创检测方法。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FIB-4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