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整块切除19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4%(11/21)。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8.1%),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9.5%),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3.8%),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7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8.1%(8/21),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1例(52.4%),高估2例(9.5%)。切缘阳性4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采取积极的切除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术式。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内镜下切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中晚期食管癌不仅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食管癌的早诊早治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而胃镜筛查是食管癌早诊早治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望在内镜检查和质控等方面为食管癌早诊早治提供新的辅助手段。文章通过概述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归纳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研究结果,阐明其应用的重要性,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难点及问题,并对未来人工智能在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 标签: 人工智能 胃镜 食管肿瘤,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63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SD术后密切随访患者的迟发性出血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37例患者共699处病变,其中696处病变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92.1%(644/699)。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1处,癌582处。74处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625处病变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6%。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术中出血控制情况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病变≥3.0 cm(OR=1.958,95% CI:1.162~3.299)、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OR=10.598,95% CI:1.313~85.532)的患者ESD术后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ESD术后,应重点关注病变≥3 cm、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的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63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SD术后密切随访患者的迟发性出血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37例患者共699处病变,其中696处病变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92.1%(644/699)。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1处,癌582处。74处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625处病变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6%。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术中出血控制情况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病变≥3.0 cm(OR=1.958,95% CI:1.162~3.299)、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OR=10.598,95% CI:1.313~85.532)的患者ESD术后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ESD术后,应重点关注病变≥3 cm、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的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顽固性食管狭窄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整块切除19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4%(11/21)。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8.1%),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9.5%),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3.8%),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7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8.1%(8/21),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1例(52.4%),高估2例(9.5%)。切缘阳性4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采取积极的切除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术式。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内镜下切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中晚期食管癌不仅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食管癌的早诊早治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而胃镜筛查是食管癌早诊早治的关键,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望在内镜检查和质控等方面为食管癌早诊早治提供新的辅助手段。文章通过概述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归纳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研究结果,阐明其应用的重要性,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难点及问题,并对未来人工智能在食管癌内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 标签: 人工智能 胃镜 食管肿瘤,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锯齿状腺瘤被公认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锯齿状通路被认为是可以独立发展成结直肠癌的重要通路,但目前对于锯齿状腺瘤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还知之甚少。本文旨在分析锯齿状腺瘤在结直肠中的分布特点及潜在恶变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锯齿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病理类型病变的患者。总结锯齿状腺瘤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在28 730例行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311例(1.08%)锯齿状腺瘤患者,共发现锯齿状腺瘤372枚。按WHO分类,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22枚(5.9%),传统锯齿状腺瘤84枚(22.6%),未分类锯齿状腺瘤266枚(71.5%)。病理结果显示:无异型增生病变106枚(28.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228枚(61.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38枚(10.2%)。病变长径<10 mm有204枚(54.8%),≥10 mm有168枚(45.2%);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238枚(64.0%),右半结肠134枚(36.0%)。内镜下大体分型:扁平型16枚(4.3%),无蒂型174枚(46.8%),亚蒂型117枚(31.5%),带蒂型59枚(15.9%)。窄带成像国际结直肠内镜(NICE)分型:Ⅰ型85枚(22.8%),Ⅱ型280枚(75.3%),Ⅲ型4枚(1.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大小、病变位置、病变部位及不同WHO分类与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有关(均P<0.05);不同NICE分型的锯齿状腺瘤,其恶变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径≥10 mm(OR=6.699,95% CI:2.843~15.786)以及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OR=2.657, 95% CI:1.042~6.775)是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发生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锯齿状腺瘤主要位于左半结直肠,当病变长径≥10 mm或病变位于左半结直肠时,易发生恶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锯齿状腺瘤 临床和病理特征 恶变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