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分析与疼痛进展及功能变化相关的步态和姿势因素。方法于2019年3月—2021年5月连续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髋关节OA患者,在入组时(基线)和随访12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中的身体功能子量表评估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程度和身体功能。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评估患者的步态,采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矢状面脊柱线角度和活动性。以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变化为因变量,以与步态和站姿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对基线时的年龄、关节间隙宽度(JSW)、髋关节疼痛和身体功能进行调整。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髋关节外伸角度受限[标准化回归系数(β)=-0.52,95%置信区间(CI):-0.88~-0.17]、髋关节外旋转受限(β=-0.51,95%CI:-0.85~-0.18)是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胸椎后凸角增加(β=-0.54,95%CI:-0.99~-0.09)、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β=0.40,95%CI:0.01~0.79)、胸椎活动度的降低(β=0.59,95%CI:0.23~0.94)、每日行走步数减少(β=0.53,95%CI:0.13~0.92)、步行速度减慢(β=0.45,95%CI:0.04~0.86)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行走时髋关节外伸受限和髋关节外旋受限是髋关节OA患者髋关节疼痛加重的相关因素,胸椎后凸角增加、骶骨前倾斜程度降低、胸椎活动度降低、每日行走步数减少、行走速度变慢是患者身体功能下降的相关因素。建议护理人员将上述因素作为预防髋关节OA进展的临床干预重点。

  • 标签: 骨关节炎,髋 疼痛 身体功能 步态 站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大电网运行中,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促进火电厂中一次调频功能科学应用,本文针对火电厂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功能进行研究,并且重点探讨其应用要点。

  • 标签: 火电 一次调频 发电机组 应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锻炼配合CPM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作用。方法选取骨科2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行主动锻炼配合CPM机器锻炼。结论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同等重要。

  • 标签: 主动锻炼 CPM 膝关节置换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昆明市延安医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6例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接组23例,钢板组23例。临床评估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恢复工作时间、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桥接组(38.48±9.82)min,钢板组(59.57±11.91)min;术中出血量桥接组平均(33.70±8.95)ml,钢板组(57.17±15.73)ml;切口长度桥接组(4.34±0.64)cm,钢板组(8.91±1.12)cm;平均恢复工作时间桥接组(12.17±2.39)周,钢板组(15.78±2.79)周;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桥接组为(80.74±3.60)分,钢板组为(76.78±3.58)分,以上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更具优势。而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桥接组为(90.26±2.58)分,钢板组为(88.87±3.09)分;术后并发症桥接组2例,钢板组2例,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骨钩钢板在治疗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缩小手术切口方面较锁骨钩钢板有优势,并能使患者更快恢复工作,是治疗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锁骨钩钢板 内固定 Rockwood Ⅲ ~ Ⅳ型肩锁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老年人的吞咽活动和认知网络,分析两者关系。方法选取13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1~82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吞咽时无渗漏、误吸,行吞咽和认知任务态fMRI,分析两任务的激活脑区。结果吞咽和认知任务存在共同的激活脑区,即双侧小脑、枕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下顶叶等。吞咽任务中右侧前额叶正激活,左侧前额叶大部分为负激活,而认知任务中双侧前额叶均为正激活,且吞咽任务感觉区的激活范围大于运动区。结论老年人吞咽活动中右侧前额叶更具优势,右侧前额叶为吞咽和认知活动共同的神经节点。

  • 标签: 功能磁共振 吞咽 认知 前额叶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中抽取 77例,数表法分为 2组: 38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比较 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 2组的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各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给予中风偏瘫患者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肢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中风偏瘫患者中抽取 77例,数表法分为 2组: 38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比较 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 2组的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患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各评分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给予中风偏瘫患者改良强制性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偏瘫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下肢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本研究基于STM32系统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种AI多功能门禁系统。该系统利用STM32微控制器作为主控制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与云平台的连接,实现智能门禁的功能。系统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结合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语音交互,同时具备远程监控和报警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门禁安全性、用户体验和远程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STM32系统,物联网,人脸识别,语音交互,远程监控,门禁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和躯体疾病对社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作用路径及其潜在的中介机制,为认知管理策略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对252名社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测评。采用SPSS 22.0、AMOS 22.0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数据建模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社区MCI患者MoCA得分[(19.66±3.90)分];年龄、教育程度、社交频度、体育锻炼频度与抑郁程度、躯体疾病个数与MoCA得分相关(r=-0.440~0.487,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χ2/df=2.476、CFI=0.916、TLI=0.885、GFI=0.919、AGFI=0.871、RMSEA=0.077,模型拟合良好;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年龄、教育程度、社交频度和体育锻炼频度可直接影响认知功能(效应值分别为-0.183、0.458、0.237、0.174,均P<0.01),躯体疾病个数在年龄、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与认知功能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06、0.078、0.075,均P<0.01),抑郁程度在年龄、社交频度和体育锻炼频度与认知功能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75、0.080、0.050,均P<0.01),躯体疾病个数-抑郁程度在年龄、教育程度和体育锻炼频度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28、0.031、0.019,均P<0.01)。结论社区MCI认知管理应重点锁定高龄、低教育程度群体;在实施以运动干预提升认知功能的健康管理策略中,同时加强慢性躯体疾病的有效管理及负性情绪的评估与疏通,以增加生活方式(尤其是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

  • 标签: 轻度认知障碍 影响因素 抑郁 躯体疾病 中介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对社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直接效应与持续效应。方法随机抽取浙江省湖州市社区符合入组标准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2名,按照1∶1分配比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6名。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项目,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10周的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采用连线测试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在基线、干预10周及随访3个月时收集两组被试相关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3个时间点结局指标评价得分的组间、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干预组在基线(T0)、干预10周(T1)及随访3个月(T2)MoCA得分分别为(19.09±1.98)分,(21.09±1.41)分和(21.11±1.27)分,对照组3个时间点MoCA得分分别为(18.24±2.22)分,(18.57±1.86)分和(18.07±1.90)分,干预组较对照组在T1及T2时间点的整体认知功能有所改善(P<0.05);此外,干预组在T1、T2时间点的连线测试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连线测验A-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MoCA等各项指标的组间、时间效应及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9.245~196.457,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在提高干预组被试认知功能各指标上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且持续效应显著(F=2.757~201.829,P<0.05);训练期间,干预组依从率为87.4%,且无不良事件。结论多任务过程性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可为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管理提供一套规范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方案。

  • 标签: 轻度认知障碍 认知训练 执行功能 直接效应 持续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发育期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诱发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周龄,体重80~100 g,釆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前1 d(T0)和造模后1、3、7、14、28、42、56 d(T1~7)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根据T5时与T0时MWT比较的结果,将大鼠分为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非神经病理性痛组(NNP组)。T7时行旷场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大鼠焦虑样行为和认知功能,采用PET/CT检测大脑前额叶皮层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前额叶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表达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NNP组T1~2时MWT降低,NP组T1~7时MWT降低(P<0.05)。与NNP组比较,NP组T1~7时MWT降低,T7时中央区停留时间缩短,新物体探索时间百分比降低,前额叶皮层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3表达下调(P<0.05)。结论发育期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诱发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降低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认知功能障碍 额叶前皮质 葡萄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