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21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性别进行分组。收集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及主动脉影像学资料,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内及1、5年全因死亡(按死亡时间分为院内死亡、院外死亡,其中院内死亡包括术前死亡、术中死亡和术后死亡;按死亡原因分为主动脉原性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其他原性死亡)、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的发生情况。30 d内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新发截瘫、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及主动脉原性死亡;远期(出院后1年及以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主动脉原性死亡、再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覆膜支架内漏及远端溃疡事件。对比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在不同性别组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临床因素与30 d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09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53.9±12.1)岁,其中男性861例(78.7%),女性233例(21.3%)。(1)临床特征: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大、≥60岁患者的比例高,背痛症状、贫血、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均较高;而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比例,肌酸激酶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更低(P均<0.05);而主动脉夹层撕裂特征和临床分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比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预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病30 d内全因死亡率[6.9%(16/233)比3.8%(33/861),P=0.047]、院内死亡率[5.6%(13/233)比2.7%(23/861),P=0.027]、术前死亡率[3.9%(9/233)比1.5 %(13/861),P=0.023]及主动脉原性死亡率[6.0%(14/233)比3.1%(27/861),P=0.041]均更高;1年及5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间死亡、脑血管病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预后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组中体重指数>24 kg/m2(HR=1.087,95%CI 1.029~1.149,P=0.013)、高血压(HR=1.094,95%CI 1.047~1.143,P=0.040)、贫血(HR=2.987,95%CI 1.054~8.468,P=0.032)及肌钙蛋白T>0.05 μg/L(HR=5.818,95%CI 1.611~21.018,P=0.003)与30 d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结论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具有特殊性,发病年龄大,贫血和合并背痛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等更高。女性患者1个月内死亡风险较男性患者更高,体重指数、高血压、贫血及肌钙蛋白T可能与其相关,但两者远期预后相当。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女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OR=8.308,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P=0.235)。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主动脉瓣狭窄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索术者经验积累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行TAVR的AS患者。记录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并发症包括全因死亡、转外科开胸、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严重脑血管事件、中度及以上瓣周漏、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起搏器置入等。为观察术者经验累积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依据实施手术的先后顺序,以每30例患者为一个区间,分别统计各区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绘制柱形图。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年龄(73.9±6.9)岁。在119例患者中,瓣膜植入不成功3例(2.5%)。围术期发生严重并发症共39人次,其中全因死亡1例(0.8%),转外科开胸2例(1.7%),冠状动脉闭塞2例(1.7%),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8例(6.7%),新发严重脑血管事件1例(0.8%),术后中度及以上瓣周漏3例(2.5%),因瓣膜移位植入瓣中瓣8例(6.7%),因新发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14例(11.8%)。柱形图显示,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随术者经验积累未见明显下降,其余并发症在30例之后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结论多数并发症发生在开展TAVR治疗的前期;处于学习阶段中的TAVR中心,通过一定经验的积累,可以降低TAVR围术期全因死亡、冠状动脉闭塞、外周血管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起搏器置入及植入瓣中瓣的发生率未见明显下降。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全国33个中心共成功入选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33例。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5年TLF及PoCE发生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4 mm)、病变长度≥16.7 mm和多支病变对术后5年TLF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33例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为(59.3±9.1)岁,其中男性579例(69.5%)。811例(97.4%)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EXCROSSAL支架置入5年TLF发生率为10.6%(86/811),PoCE发生率为15.5%(126/811),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0%(8/8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2.74 mm(HR=3.20,95%CI 1.90~5.39,P<0.001),病变长度≥16.7 mm(HR=1.88,95%CI 1.18~2.99,P=0.007)和多支病变(HR=2.44,95%CI 1.60~3.72,P<0.001)是术后5年TLF的相关因素。结论EXCROSSAL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术后5年TLF及PoCE的发生率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