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同期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组(CEA组)及颈动脉支架组(CAS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CEA组42例,平均手术时间(288.81±43.28)min,出血(419.05±127.33)ml;CAS组11例,平均手术时间(251.82±23.16)min,出血(318.18±98.16)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 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4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4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表现,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 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同期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术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应根据病变特点及术者经验选择适合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252例接受Orchid DCB治疗股腘段动脉狭窄的患者。本研究对此队列研究中49例因股腘段ISR接受DC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慢性完全闭塞29例(59.2%),血栓形成7例(14.3%),中、重度钙化14例(28.6%)。病变平均长度为(215.9±97.1)mm。69.4%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Tosaka Ⅲ级)。仅植入1枚补救支架。98%的患者有严重的跛行(RC 3级)或静息痛甚至组织缺损(RC>3级)。治疗后34例(73.9%)表现出RC的改善,11例(23.9%)没有改变,仅1例(2.2%)在随访终点观察到损害(RC分级升高)。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值为0.478±0.264,术后随访终点时为0.907±0.207,RC和ABI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0.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主要肢体截肢均未发生。结论此多中心研究的1年跟踪随访结果显示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段ISR病变是有效的。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外周动脉疾病 支架内再狭窄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HI)患者发生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有早期预测价值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为LHI的患者274例进入研究,根据病情进展分为MMI组(n=97)和非MMI组(n=177)。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LHI患者发生MMI的独立因素。利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发热、溶栓、心脏疾病、中性粒细胞计数为LHI后发生M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是LHI后发生MMI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基于这7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905(95%CI:0.868~0.941),与校准曲线重合度高;模型预测LHI患者发生M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68~0.941),提示列线图模型预测LHI患者发生MMI的效能高。结论入院NIHSS评分偏高、梗死体积偏大、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且出现发热、具有心脏疾病、进行过溶栓治疗的低龄LHI患者出现MMI的概率更高;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及良好的精确度和区分度,能提高对LHI患者发生MMI的预测效能。

  • 标签: 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低-中级别乏血供型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NENLM)经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经TAE治疗的不同原发部位的低-中级别NENLM患者中,选取其中术前影像学表现为乏血供型、且术后经影像学复查的42例,分别按照RECIST 1.1和mRECIST标准来评价疗效,分别分析其术后1~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术后不良反应分级采用CTCAE (v5.0)标准。结果TAE治疗对于低-中级别乏血供型NENLM具有显著的减瘤作用,按照RECIST 1.1来评价,ORR为66.7%,DCR为92.9%,按照mRECIST标准来评价,ORR为85.7%,DCR为92.9%,其中CR率为16.7%。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88.1%)、肝区疼痛(78.6%)及肝功能一过性损伤(肝酶升高:40.5%;胆红素升高:19.1%)等,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部分低-中级别NENLM尽管在术前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乏血供特征,但是经TAE治疗后ORR显著,TAE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减瘤手段。

  • 标签: 肝动脉栓塞术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转移瘤 乏血供 疗效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