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IMN患者,按是否合并肾小管萎缩分为肾小管萎缩组和非肾小管萎缩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尿酸对诊断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价值。曲线拟合分析年龄分层下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结果与非肾小管萎缩组相比,肾小管萎缩组尿酸水平偏高(P=0.0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小动脉壁增厚、肾小球硬化比例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P=0.024)。ROC曲线分析血尿酸诊断肾小管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1.5%,最佳临界点360 μmol/L。按照年龄中位数分层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年龄≤42岁时,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38)。结论IMN患者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密切相关,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年龄低于42岁的人群中。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尿酸 肾小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肾小球球性硬化及局灶节段性硬化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200例,将其分成肾小球无硬化组、伴有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组、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其预后间的差异。结果肾小球无硬化组116例(58%),伴有FSGS组7例(3.5%),伴有肾小球球性硬化组64例(32%),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13例(6.5%)。与肾小球无硬化组比较,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患者,临床表现更重,表现为年龄偏大、收缩压及舒张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肌酐浓度、24 h尿蛋白水平、肾病综合征比例较其他组高(P<0.05);与肾小球无硬化组比较,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及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肾脏病理损害更重,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以及肾小动脉增厚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在四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萎缩(OR=4.18,95%CI:1.95~8.95,P=0.0002)是IMN患者肾小球球性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肾小球无硬化组与伴有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小球硬化病变(FSGS或者肾小球球性硬化)的IMN患者较不伴肾小球硬化的IMN患者临床特点为年龄偏长,蛋白尿程度重、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比例高,常伴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萎缩是肾小球硬化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