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广西多民族聚居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不良预后与肾小球球性硬化的关系。纳入2013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且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小球球性硬化分为球性硬化组(n=129)和无球性硬化组(n=100)。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基线值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或全因死亡,随访截至2021年3月31日。两组患者IMN分期均以Ⅱ~Ⅲ期为主。与无球性硬化组比较,球性硬化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血白蛋白、血肌酐及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比例均较高,eGFR较低(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球性硬化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球性硬化组(Log-rank χ2=8.975,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球性硬化是IMN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3,95%CI 1.01~1.05,P=0.008)。提示肾小球球性硬化是IM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预后 肾小球硬化症,球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IMN患者,按是否合并肾小管萎缩分为肾小管萎缩组和非肾小管萎缩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尿酸对诊断IMN患者肾小管萎缩的价值。曲线拟合分析年龄分层下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的关系。结果与非肾小管萎缩组相比,肾小管萎缩组尿酸水平偏高(P=0.0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小动脉壁增厚、肾小球硬化比例和肾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是肾小管萎缩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P=0.024)。ROC曲线分析血尿酸诊断肾小管萎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61.5%,最佳临界点360 μmol/L。按照年龄中位数分层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年龄≤42岁时,血尿酸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38)。结论IMN患者血尿酸与肾小管萎缩密切相关,是肾小管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种关系只有在年龄低于42岁的人群中。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尿酸 肾小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中伴或不伴IgA沉积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IMN 283例,比较伴IgA沉积患者和不伴IgA沉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生存曲线和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共283例IMN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伴IgA沉积44例(随访≤3个月15例,大于3个月29例),不伴IgA沉积239例(随访≤3个月89例,大于3个月150例),其中随访时间>3个月者共179例被纳入生存分析。283例IMN患者的年龄为(45.76±14.51)岁,男女比约3∶2。不伴IgA沉积组24 h尿蛋白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较高(均P<0.05),使用调脂药比例较高(χ2=6.761,P=0.009),伴IgA沉积组白蛋白、球蛋白、血IgG水平较高(均P<0.05),C1q沉积比例较高(χ2=15.159,P<0.001),而两组间其他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节段性硬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使用免疫抑制剂后,IgA沉积对肾脏复合终点事件无明显影响(HR=0.699,95%CI 0.152~3.214,P=0.646),但伴IgA沉积组尿蛋白缓解率是不伴IgA沉积组的2.338倍(HR=2.338,95%CI 1.339~4.084,P=0.00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不伴IgA沉积组和伴IgA沉积组间发生肾脏复合终点事件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712,P=0.399),但伴IgA沉积组尿蛋白缓解率明显高于不伴IgA沉积组(Log-rank χ2=6.215,P=0.013)。结论IgA沉积或IgA肾病合并IMN未发现导致肾脏不良预后,伴IgA沉积的IMN可能更易发生尿蛋白缓解。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肾小球肾炎,IgA 预后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肾小球球性硬化及局灶节段性硬化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200例,将其分成肾小球无硬化组、伴有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组、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比较四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其预后间的差异。结果肾小球无硬化组116例(58%),伴有FSGS组7例(3.5%),伴有肾小球球性硬化组64例(32%),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13例(6.5%)。与肾小球无硬化组比较,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患者,临床表现更重,表现为年龄偏大、收缩压及舒张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肌酐浓度、24 h尿蛋白水平、肾病综合征比例较其他组高(P<0.05);与肾小球无硬化组比较,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及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肾脏病理损害更重,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以及肾小动脉增厚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在四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萎缩(OR=4.18,95%CI:1.95~8.95,P=0.0002)是IMN患者肾小球球性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肾小球无硬化组与伴有肾小球球性硬化组、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小球硬化病变(FSGS或者肾小球球性硬化)的IMN患者较不伴肾小球硬化的IMN患者临床特点为年龄偏长,蛋白尿程度重、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比例高,常伴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萎缩是肾小球硬化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合并FSGS和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