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2020年5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施行了1例原位心肝联合移植,受者原发病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缺血性心肌病,上腔静脉和股静脉/主动脉转流完成心脏移植,然后在股静脉/升主动脉转流完成肝移植,给予巴利昔单抗和甲泼尼龙联合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目前随访12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肝联合移植术是治疗心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需要精心的术后监护以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心脏移植 肝移植 器官移植
  • 简介:摘要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精准医疗时代利用多组学、高通量基因测序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筛选能准确预测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全面评估肝移植后患者免疫状态、诱导免疫耐受,选择敏感药物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有效预防,重视复发转移的个体化治疗,将明显改善肝癌肝移植预后。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查阅相关研究成果,翔实阐述肝癌肝移植围手术期诊断与治疗策略,旨在推动精准医疗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精准医疗 生物标志物 免疫耐受 预防复发 诊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受者生存状况的临床病理因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02例符合"复旦标准"移植后肿瘤复发受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案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本组受者1、3、5年的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2.2%、48.6%、34.6%,复发后1、3、5年的带瘤存活率分别为63.2%、31.0%、16.7%,Cox多因素分析示患者年龄、肿瘤可否切除、能否采取以靶向治疗为主的个体化诊治方案是影响总体存活率和带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严重影响受者生存,通过积极有效地精准诊治,部分受者仍可获得较满意的预后。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115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χ2检验、单因素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移植术后复发人群术前血清DC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人群(P < 0.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术前DCP预测复发的最佳界值为200 mAU/ml,灵敏度为87.90%,特异度为57.30%,约登指数为0.4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6;以此界值分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的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P < 0.001),且在进一步亚组生存分析中,在甲胎蛋白阴性亚组、累计肿瘤直径≤9 cm亚组和符合米兰标准亚组中,术前DCP≥200 mAU/ml患者相比其他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P值均<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P = 0.017)是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累计肿瘤直径> 9 cm(P = 0.014)。χ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血清DCP水平与性别、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累计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分化以及肝癌肝移植标准相关(P值均< 0.05)。结论术前血清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可以作为现有肝癌肝移植标准的补充,进一步更加精确地筛选出术后复发风险小和预后好的肝细胞癌患者来接受移植手术,进一步改善肝癌肝移植的疗效。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移植 异常凝血酶原 肿瘤复发
  • 简介:摘要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四位,病死率排第二位。目前临床主要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介入治疗、局部放疗和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但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被诊断时已进入晚期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使得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低、病死率高、预后差。免疫治疗特别是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可通过分离激活免疫效应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常见方法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等。细胞免疫治疗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患者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特点,现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就细胞免疫治疗在肝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ICI与靶向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使用两种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性肝炎(immune-mediated hepatitis,IMH)的组织学表现差异。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抗ICI治疗发生肝功能异常且获得肝组织标本的病例21例。其中10例使用单药ICI,另11例使用ICI及靶向抗血管TKI联合治疗,观察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2(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2)表达情况。结果单药ICI治疗的IMH表现为程度不等、均匀分布于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炎性病变,并可出现小胆管炎、静脉内皮炎、Kupffer细胞活化及紫癜样变。8例(8/10)出现轻度肝损伤,2例(2/10)出现轻-中度肝损伤。在使用ICI及抗血管TKI联合治疗的患者中,肝损伤往往较为严重,其中4例(4/11)出现中-重度肝损伤,肝细胞桥接坏死、大片坏死,汇管区中-重度炎性病变,部分小胆管上皮变性,伴显著界面性肝炎。在较严重IMH的病例中,较多CD8+的T淋巴细胞聚集在汇管区及肝窦内,且有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表达PD-L1。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中各有2例发生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中有1例发生急性多发性肝炎,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肝功能不可逆损伤,最终患者因多系统免疫失调,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与单用ICI相比,联合使用ICI及抗血管TKI有可能造成肝细胞的叠加损伤,引起严重IMH的可能性更高。

  • 标签: 肝肿瘤 肝炎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