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许是读了几页书的缘故吧!在植物家族中,我最崇尚大树。它那高大挺俊的身材常常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至于小草自然是不屑一顾了——它是那样单薄纤弱,尤其见不得它随风屈膝的样子。记不清是哪一天,我偶尔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被龙卷风袭击后的小村庄。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使我目瞪口呆:房屋被扫为平地,树木或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就连村口那棵历尽风吹雨打,两楼粗的大树也未能幸免遇难,只剩下一根一人高的木桩立在那儿,仿佛天地间恍然竖起一个惊天动地的叹号。我的心悲愤、压抑。蓦地,我发现在那残墙断瓦中,隐隐透出几抹葱绿。啊!小草!它们还是那样细嫩、弱小,随风摆动着绿色的、带状的身体。

  • 标签: 小草 龙卷风 大树 小村庄 绿色 家族
  • 简介:1引言2003夏季,三明市出现60多天大范围极端最高气温≥35℃以上、其中13天极端最高气温≥40℃的异常高温天气,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42.4℃(尤溪7月16出现),也是全省之最。一时间素有我省“火炉”之称的三明再次成为全省高温中心。持续高温少雨引发1939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旱情,使许多河道枯竭、水库蓄水量锐减,异常高温和特大干旱给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本文对酷热这一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基本事实和影响因素,为三明市今后酷热天气的预报提供线索和依据。

  • 标签: 酷热天气 异常高温 三明市 夏季 特征 最高气温
  • 简介::本文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特征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06月9-13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且中、低层天气系统中有切变线和静止锋的存在,暴雨的落区就是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附近。

  • 标签: 连续性暴雨 研究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7月29-30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欧洲中心中期预报的气象学者们推断,1987中西部地区的夏季干旱主要是由“尼娜”引起,而不是温室效应所致。所谓尼娜是用来描述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的强冷却现象的术语,即将这种冷热转换现象称为尼娜现象。

  • 标签: 中期预报 气象学者 冷却现象 西北大西洋 太平洋地区 欧洲中心
  • 简介:对20036月24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发现500hPa低槽的加深加强东移和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的适中是该过程的重要条件;高空西北急流的建立、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南压是形成该过程的主要系统;而底层冷空气的渗透则是触发机制.另外,物理量场上的高能、高湿及强上升运动,也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特征.

  • 标签: 大暴雨 副高 急流 切变线
  • 简介: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目数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1980~2009)东亚地区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 标签: 东亚地区 日降水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弱降水
  • 简介: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不断展开,气候诊断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局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都作了一些工作,主要研究的是气温和降水.本文借鉴其中一些方法,对日照时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试图对我省的日照时数变化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

  • 标签: 诊断分析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气候诊断 倾向率 年变化
  • 简介:1前言20104月2120时到4月2208时,福建北部地区发生了强降水,4月2208时~2308时暴雨区南压,呈现带状分布在漳州的北部一厦门、泉州的西北部一莆田的中部,如图1。暴雨中心位于莆田的中部,莆田过程累计雨量超过100mm的有8个站,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闽东南 北部地区 带状分布 暴雨中心 强降水
  • 简介: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和台站网络系统资料对20016月23宁波地区4个测站出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的环境形势、物理量场、单站要素、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图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揭示其主要环境条件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结合多年业务实践,利用相似的气候背景条件和物理量、要素图象特征,试图为大暴雨前0~24小时的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 标签: 大暴雨 特征分析 天气过程分析 2001年 6月 MICAPS
  • 简介:1引言受高空槽前西南气流和低层切变影响,20083月17上午龙岩市自西向东先后出现较明显雷雨天气。长汀、连城、武平、新罗出现中到大雨,上杭、漳平出现中雨,永定阵雨。其中长汀县的四都、濯田、三洲,连城县的宣和、莒溪等乡(镇)的局部村早上7时5分至40分之间先后间歇出现短时降雹天气;

  • 标签: 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龙岩市 雷雨天气 连城县 长汀县 低层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及部分物理量、对流参数等方面,对江西20044月23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南支槽、地面辐合线、850hPa西南急流和切变线,是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风垂直切变和不稳定是这次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条件;对流云团发生在逗点云系的凹边界;强对流落区与500hPa干舌、中尺度辐合线、当天14时≥40℃的地面总温度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

  • 标签: 对流云团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分析
  • 简介:运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相关的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24月508~23时发生在江西中北部的1次罕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生消成因以及在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 标签: 雷雨大风 强对流 物理量场 分析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20014月19~20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暴雨的地面和850hPa一些特性.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 分析
  • 简介:用区域回归试验的方法对20037月18~8月12遂川县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益评估,发现遂川县在这期间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38.68mm,相对增加率为35.88%.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统计
  • 简介:1引言4月下旬玛曲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上、中旬降水偏少,气温在下旬出现了极高现象,极值温度达到23.6℃,超过历年极值,下旬平均温度为8.3℃,比历年平均高出4.6℃;4月28出现了一强对流天气的降水过程,本文就这次降水过程结合天气图、单站要素以及雷达的实况观测等,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降水过程 玛曲县 青藏高原 水汽压 单站要素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2010—20165—9月(暖季)21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法,采用逐时降水量及其频次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该区暖季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暖季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一般规律不同。该区逐时降水量及其强度日变化山区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18:00和22:00(北京时,下同),其他区域及全地区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00—19:00。一般性降水量及其频次、逐时降水频次山麓丘陵区呈双峰型,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强降水量主要发生在午后至旁晚。该区降水主要以短历时为主,持续1h的次数最多,持续2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持续1~3h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84.1%,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在月分布上,8、9月与暖季差异较大。该区暖季降水主要是昼雨,且以短历时降水为主,与伊犁河谷和南疆不同。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暖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人为热释放的变化以及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的2.7×10^17J增加到2011的4.4×10^17J,但在2006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