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使用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气候变化海洋碳循环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Sv,海洋人为碳年吸收减少0.8Pg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海洋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大气CO2影响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模拟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人为碳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K,间隔为0.5K)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海洋吸收CO2能力抑制作用越明显.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模拟
  • 简介:使用探空、地面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β、γ尺度对流系统造成,雷暴击暴流辐散流密度流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低层干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h正变压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击暴流形成雷暴高压冷池强弱变化,同时反映击暴流辐散气流冷池密度流造成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变化。

  • 标签: 河西走廊 雷暴 下击暴流 沙尘暴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阶段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变化导致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增大经历1次轻雾转霾天气过程。(2)地面弱气压场较小风速以及PM2.5浓度上升相对湿度增大为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形成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存在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条件: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大小区别雾霾天气指标。(4)相对湿度PM2.5决定能见度大小关键因子,能见度影响体现出明显阶段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能见度作用强于相对湿度,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增大,能见度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应用NCEP1°×1°6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hPa低涡、地面冷锋这次暴雪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暴雪发生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充沛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24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致,模拟地面风速偏大。

  • 标签: 暴雪 低涡 水汽通量散度 涡度 数值模拟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次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1°×1°分析资料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过程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作用、雷达回波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水汽条件相关物理量场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西南风急流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过程,降雪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时间比较致,当冷空气扩散整个大气底层时降雪结束;引起雷电降雪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发生提供动力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降雪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分析场资料常规观测资料,2013年8月16日沈阳城区暴雨水汽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以下城区上空水汽含量占整层80%以上,地面比湿呈现快速增加后减少变化,比湿峰值对应并不是强降水最强时刻。强降水发生前,城区地面周围湿度分布不均匀,水汽输送主要以南北向为主。比湿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前风向和风速快速变化,其中主要是南风分量贡献。城区上空垂直方向上水汽主要是850hPa向上输送,850hPa以下输送强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强降水开始,水汽垂直输送转为高度层越低,输送强度越大。强降水发生时,地面U、V方向上水汽通量快速减小。强降水发生后,地面高空水汽输送均发生了变化。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可降水量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平水汽通量辐合大小,水汽局地变化可降水量贡献较小。水汽通量辐合、辐散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风场引起辐合、辐散大小。

  • 标签: 强降水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 简介: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城市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与所受影响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脆弱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脆弱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农村地区主要影响将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农业收入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或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森林退化而造成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 标签: 城市 农村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 简介:城市霾污染事件发生除排放源内在原因之外,气象条件最直接客观外因。本文以2013年2月21~28日北京地区典型细颗粒物(即PM2.5)污染过程为例,基于颗粒物水平和垂直监测数据,常规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高时间分辨率风廓线数据,分析污染过程不同尺度环流形势以及边界层结构变化细颗粒物重度污染形成、累积消散影响。结果表明:弱低压场或弱高压场控制,局地西南风和东南风输送与北部山区偏北风山前汇聚,配合边界层低层顺时针方向风切变,易发生大气细颗粒物爆发性增长;而均压场控制近地层持续偏南气流输送,配合高层持续稳定西北风,污染长时间持续稳步增长主因。此外,近地层低风速、高湿度逆温维持区域霾污染爆发增长长时间持续增长关键气象因素。高压前部系统西北大风污染得以驱散直接外部动力。

  • 标签: 北京 细颗粒物 环流形势 边界层结构
  • 简介:为进步了解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安徽次飑线天气过程流场结构,本文将两步变分法应用于安徽省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场反演,并利用反演结果检验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预警条件。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主要受到东北冷涡影响,另外高空西北冷气流地面暖气流以及深层垂直风切变促进了该次飑线强对流天气发生;冰雹、大风以及闪电等强对流天气对应些特征量关系符合相关预警条件。

  • 标签: 多普勒雷达 反演 强对流 冰雹 大风 闪电
  • 简介:基于多媒体通信技术,中国气象局构建了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为全国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远程会商、行政电视电话会议、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全国天气预报高清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原有标清系统重要升级,针对视频质量不高、系统稳定运行能力低下组会能力不够灵活现状,采用先进多媒体通信技术,建立高清电视会商系统。详细介绍全国天气预报高清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系统结构主要功能关键技术,并与标清电视会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清电视会商系统技术领先,功能强大,目前气象行业先进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支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平台之气象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天气预报远程会商 多点控制单元 视音频终端 标清 高清
  • 简介:2011年7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地区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华北暴雨模拟比较成功,基本反映出了本次暴雨过程降水分布特点。利用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本次华北地区降水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指出,湿热力平流参数纬向平均垂直剖面图上,湿热力平流参数高值区及值中心与地面的强降水雨区对应得较好,梯度大小及向上延伸高度可以定性地指示降水强弱;垂直积分湿热力平流参数与地面6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对应关系,而在示踪弱降水区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值中心并不与强降水中心完全重叠,而是梯度值区与降水中心相对应;垂直积分湿热力平流参数与6h累积地面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趋势比较相似,并且变化趋势能反映降水发展消弱。

  • 标签: 华北暴雨 数值试验 湿热力平流参数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榆林CINRAD/CB雷达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陕西北部绥德县2012年7月15日夜间次短时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对流有效位能为大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850hPa两条湿舌为该次大暴雨主要水汽来源。850hPa“人”字型切变地面尺度低压加强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干线过境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爆发。强降水时段卫星云图上表现为2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增强且缓慢移动;雷达回波显示3对流单体发展较快,后向传播且合并增强为深厚湿对流风暴,其中对流单体有中气旋生成,水平尺度12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65kg/m^2,并有三体散射现象,强降水开始后,三体散射消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高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气旋 三体散射
  • 简介:文章利用Micaps系统、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通过高空、地面、风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前期干暖气候及上游充足沙源形成巴彦淖尔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环境因素物质基础;500~700hPa贝加尔湖低涡底部西北气流风力16~30m·s-1,并形成支急流带,冷平流在10纬度内有5根等温线密集带,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45℃,形成沙暴天气前提条件之;影响河套地区地面冷锋,其后部地面冷高压紧随其后,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及地面风加大以及沙尘暴出现前期近地面气温增温明显,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爆发提供动力条件热力条件;通过物理量场分析,整层干暖条件、强烈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次级环流垂直作用,沙尘暴发生发展动力源泉;高空涡旋云系发展配合地面辐合上升气流,表明了高低空强烈抽吸作用沙尘暴爆发贡献.

  • 标签: 河套地区 沙尘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数据,估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均匀裸土垫面条件空气热储存垂直平流输送,并分析空气热储存项垂直平流输送项干旱区地表能量不闭合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干旱区温度梯度,热力抬升作用较强,即使均匀垫面条件存在可观垂直平流输送。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引入空气热储存项垂直平流输送项之后,二者能量不闭合平均补偿分别达到1.0W/m27.1W/m2,闭合度分别提高2%14%,地表能量不平衡残差平均值由26.4W/m2减小到18.2W/m2,地表能量闭合度由82%提升到98%,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干旱区 均匀下垫面 空气热储存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 简介: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逐日监测往往会出现干旱突然加重现象,这是由于某时段内每日降水量当前干旱发展贡献等权重。本文基于线性递减非等权重方法CI进行了修正,同时加权降水量(WAP)进行了标准化(StandardWAPIndex,SWI)。以山西为例,通过对比CI修正前后,即CICI_new(CI修正后),与SPISWI不连续加重现象(UED)总体分布、典型事例干旱演变特征以及与土壤湿度相关等方面的差异,分析4种干旱指数山西逐日干旱演变监测能力。结果表明:1)CI_new出现UED次数较CI有明显下降,SWI出现UED次数比SPI有大幅减少,且SWI在这4种指数出现UED次数最少指数;2)CI_newSWI较CISPI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均有所提高,表明修正后CI_newSWI更加符合土壤湿度变化,更能反映土壤干旱演变规律。针对干旱发展过程不连续加重现象,通过非等权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该现象发生。

  • 标签: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加权降水量
  • 简介:尽管国际气候谈判充满矛盾,但本质它是种认真而责任重大全球努力,气候谈判目标在于建立合理国际气候制度.应对气候变化实质引导全球以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为路径,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气候谈判应该是促进各方建设达成全球气候制度安排过程,为此建议抓住以下三重点:先发达国家率先做出积极绝对量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发展阶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发达国家应在资金和技术做点实事.先在以上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再通过公约原则“审评”“调整”机制,逐步补充完善.这是种体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路径.国际气候谈判最终出路在于合作共赢.中国积极而务实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深刻原因,首先源于自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在需求,同时也是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国际责任担当.

  • 标签: 气候谈判 国际气候制度 合作共赢 可持续发展
  • 简介:IPCC评估报告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有重要影响,目前正在陆续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已明确作为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重要信息来源,讨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影响不容忽视。最先发布工作组评估报告基于新科学观测事实、更为完善归因分析和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结果,进步确认了气候变暖事实,发现人类活动与全球温升之间因果关系新证据,以及温室气体累积排放与温升响应之间定最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其中一一些关键结论可能政策含义,探讨了这些关键结论目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新协议等相关问题町能影响,探讨_『科学信息气候变化决策过程作用,以及如何更为科学地理解利用这些重要结论。

  • 标签: IPCC 评估报告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不确定性 决策过程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标准,采用客观分析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7月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发生频次系统强度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客观分类方法非台风影响PHREs进行较为细致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广西),该分类将为下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根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文章从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要点、评价报告制作文本格式、评价结论及技术要点等三方面全面阐述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过程,明确建筑物防雷设计项目,总结归纳各项目GB50057-2010依据规定.

  • 标签: 建筑物 防雷 设计评价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0.1°×0.1°FY-2E云顶亮温资料,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发生在四川东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涡度收支方程重点分析引发这次大暴雨西南涡结构。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低涡发展起直接作用水平辐合辐散项水平平流项,低涡形成前水平辐合辐散项起主要贡献,低涡形成后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以正贡献为主,扭转项贡献最小,而垂直输送项低涡形成前期以正贡献为主,低涡减弱阶段以负贡献为主;西南低涡形成前期,对流层高层有位涡值区向下传输至中层,中高层正位涡叠加在低层负位涡之上,有利于低层低涡发展及不稳定能量存储与释放,低涡维持发展重要因素

  • 标签: 西南涡 暴雨 涡度收支 湿位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