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宜春站风廓线雷达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2014年6月19-22日江西省持续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1-2.5km高度西南急流增强或减弱与下游降水增强或减弱有较好相关,其中,较低层1-1.5km高度西南急流增强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更为密切;-3.5km高度西南急流增强且风速大于12m/s较强急流向下层传递,与下游降水增强有较好对应关系,且降水加强指示提前量约为2h.2)1km高度以下水平风垂直方向上风切变(AV)增大为8m/s以上有利于下游降水增强,当AV为12-20m/s时,降水明显增强,且△V增大较降水增强提前1-3h;1km或0.7km高度以下△V增大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较为密切,而1km或0.7km高度以上△V增大与下游降水增强关系并不明显.3)指数M、J大小与下游区域降水量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指数M、J增大至峰值,且急流指数脉动增强、频率增大时,下游区域降水出现峰值,且指数峰值出现较降水峰值提前1-3h.4)0.5-2.5km高度暖平流增强,暖平流厚度越大,且暖平流之上伴有冷平流加强,越有利于下游区域降水增强;km高度以下暖平流逐渐减弱,对应下游区域降水逐渐减弱;km高度以下由冷平流控制,降水则减弱停止.

  • 标签: 暴雨 风廓线雷达资料 西南急流 风垂直切变 温度平流
  • 简介:随着新媒体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2013年1月初,宁波北仑地区附近山区输电线路上出现厚度20—30mm严重冻雨覆冰。本文利用电力部门收集详细灾情信息欧洲中心高分辨率(0.75°×0.7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覆冰期间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从海南岛以东区域北上输送到浙江省,不仅在北仑地区上空带来水汽通量,还形成典型冷暖冷逆温层结,具备产生冻雨空中层结条件;虽然北仑城区地面气温0℃以上,观测不到雨凇现象,但附近海拔300~400m以上山区地面气温维持0℃以下,且山区风速较大,非常有利于冻雨地物上冻结形成冻雨覆冰;经过40h左右持续冻雨,北仑山区出现严重覆冰灾情。

  • 标签: 冻雨 水汽通量 逆温层结 覆冰
  • 简介:基于CloudSat-CALIPSO(CloudSat–CloudAerosolLidarandInfraredPathfinderSatellite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全球总云量8类云云量、云底高、云顶高、云厚度水平和垂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总云量为66.7%,其中卷云(Ci)层积云(Sc)云量之和与其他6类云量总和相当,全球云量最多两类云。积状云云量呈现从赤道向极地递减特征,层状云则相反,反映二者不同生成环境,同时下垫面地形天气系统严重影响分布。8类云高度及厚度特征有显著差异。Ci云底高度云顶高度都较高,厚度则较薄;高层云(As)高积云(Ac)云底高度云顶高度都位于大气中层,但As比Ac出现高度高且厚度;层云(St)、层积云和积云(Cu)云底高度云顶高度都很低,属于薄低云;雨层云(Ns)深对流云(DC)云底较低但云顶伸展很高,归属于厚云类。总体而言,海洋云底高度较陆地低;赤道等大气不稳定地区,云底较高,云厚度较大;高原地区则表现出"高云不高,低云不低,云厚较薄"特征。

  • 标签: CloudSat–CALIPSO 资料 云类 分布特征
  • 简介:利用NOAH(TheCommunityNoahLandSurfaceModel)、SHAW(SimultaneousHeatandWater)CLM(CommunityLandModel)3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及兰州大学(Semi-AridClimateObservatoryandLaboratory,SACOL)2007年观测资料,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与观测值间对比,考察不同陆面过程模式半干旱区适用。研究结果表明:3模式半干旱区模拟性能有较大差异。其中,CLM模式模拟20cm以上浅层土壤温度最优,SHAW模式模拟深层土壤温度最优;SHAW模式模拟土壤含水量与观测值最为接近,而NOAHCLM模式模拟值有较大偏差;3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地表反射辐射,其中SHAW模式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最小;对地表长波辐射模拟,CLM模式模拟最优;3模式均能较好地反映感热、潜热通量变化趋势,其中CLM模式感热模拟性能优于其他两模式,在有降水发生后湿润条件,CLM模式潜热模拟性能最优,而无降水干燥条件,CLM模式模拟偏差最大,NOAH模式冬季潜热模拟最优。总体而言,CLM模式能够更好地再现半干旱区地气之间相互作用,但模式土壤含水量及干燥条件潜热通量模拟较差,模式对半干旱区陆气间水文过程还有待进研究改进。

  • 标签: 陆面过程 NOAH模式 SHAW模式 CLM模式 半干旱区 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FY-2E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尺度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而冷湖尺度低压系统则起到激发和加强作用

  • 标签: 沙尘暴 中小尺度分析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RFV3.2模式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广州次持续雷雨伴随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基本气象要素进行验证,重点冰相水成物时间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模拟雷达回波、K指数、风场、相对湿度场、探空曲线分布与实况非常吻合,K指数、相对湿度以及探空曲线均显示强对流天气特征明显,在定程度上指示冰雹出现.2)霰粒子产生时间与冰雹出现时间非常吻合,云中过冷水冰雹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霰粒子过冷水时间演变,在定程度上可以监测冰雹发生发展.另外,云冰、雪、雨水混合比在冰雹出现时刻表现为异常增强,这些变化冰雹监测均具有指示意义.3)高度时间序列图能够直观地显示霰、雨水、云冰、雪、云水等水成物时间演变情况,方便预报员使用,为今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强雷雨 数值模拟 冰雹 水成物
  • 简介:以冬小麦(皖麦68)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及盆栽培育方式,按照不同浓度将酸雨分为CK(pH5.6)、T1(pH4.0)、T2(pH2.5)三组,探究酸雨小麦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pH值减小,小麦净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加强。整个小麦生长周期中T2处理小麦净光合速率较CK处理降幅均显著,其中开花期降幅达到极显著,而T1处理较CK处理净光合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不显著。小麦生长期间,中午时段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此时会有效抑制小麦净光合速率。

  • 标签: 酸雨 小麦 净光合速率 生育期
  • 简介:利用地面气象要素、火点信息及污染物资料,研究2014年6月12~13日湖北省中东部地区次重度霾天气成因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此次霾天气主要原因安徽省北部大面积秸秆焚烧所形成污染气团受偏东北气流输送影响,12日湖北中东部形成了两条"带状"能见度低值区,最低能见度仅为2.1km。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气流由北向南影响湖北,主要作用于孝感—武汉—咸宁带,3地区细颗粒物(PM2.5)峰值浓度均超过了600μg/m^3,且武汉孝感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12日增加到0.760.77,并出现0.960.93最大值,随着污染气团传输,其中PM2.5所占比例会出现明显下降。SO2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不显著,NO2质量浓度污染物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前1~3h达到峰值,而CO秸秆焚烧产生主要污染气体,质量浓度变化与PM2.5PM1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7。风矢量分析表明:6月12日湖北省中东部存在明显东北来向气流输送,污染物输送该时段霾天气发生主要影响因子,而6月13日湖北省东北边界处输送气流已经明显减弱消失,东南部风矢量异常偏小导致污染物堆积该地区污染持续主要原因

  • 标签: 秸秆焚烧 霾天气 污染物 风矢量和
  • 简介:民航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具有资料收集、处理、发布、检索等功能。设计开发时,采用了面向服务及多层架构相结合原则,具有良好安全、灵活性可扩展能力。系统基于.NETFramework平台WCF及WPF技术实现,用户使用方便,便于维护,实时。系统包括资料收集处理子系统、服务子系统信息服务客户端,能适应多种数据源,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

  • 标签: WCF WPF 民航气象 服务
  • 简介:气候工程技术可以被视作可替代传统减排措施备选项,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管理CO_2移除两大类技术。两类气候工程技术与传统减排方法空间、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些差异性。气候工程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国际气候制度构建基础,产生些新治理问题。该问题科学研究,有重要科学、政策国际气候外交意义

  • 标签: 气候工程 地球工程 CO_2移除 太阳辐射管理 减排 气候变化
  • 简介: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FY-2G卫星云图、云顶黑体亮温资料、雷达产品、TITAN风暴追踪识别产品闪电定位数据,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古地区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观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属于典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切变型。副热带高压外围高能高湿环境为暴雨提供热力条件,卫星云图中,沿副热带高压外围长距离暖湿输送云带为暴雨区提供丰沛水汽,高空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交汇处激发出对流云团,并沿着暖湿切变形成β尺度MCS云团自西向东移动。卫星云图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均有“列车效应”。当云团平均亮温低于200K时,均能产生20mm/h以上强降水;此外,强降水发生时段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中出现“人字形”回波,对应在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值区呈“人字形”分布特征;闪电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与TITAN产品识别的雷暴系统相吻合。

  • 标签: 暴雨 副热带高压 观测特征
  • 简介:根据青海省50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最大冻土资料站址迁移情况,采用t检验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各站迁站前后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进行了均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有13站15次、SNHT检验有10站共10次因站址迁移造成了资料序列不连续,共有9站9次迁站年份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存在非均。针对检验结果,结合青海气候变化情况资料不连续迁站年份逐进行甄别,确定利用SNHT方法9站年最大冻土深度进行订正。各站1961—2013年因冻土项目开展较晚或缺测不完整资料序列,用待补台站与参考台站线性拟合方法进行了插补延长。最终形成了青海省50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年最大冻土资料数据集,为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站址迁移 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 均一性检验 序列订正和插补延长
  • 简介:本文依据大樱桃生物学特性,分析海东市乐都区1981—2010年30年气候资料,结果表明:大樱桃乐都川水地区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适宜、果实发育关键期光照充足、花芽分化期水分充足,乐都川水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大樱桃。需注意:冬季低温冻害、花期霜冻、生长发育关键期大风不利因素

  • 标签: 大樱桃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分析
  • 简介:L波段探空雷达方位传动采用了谐波传动减速器,就谐波传动减速器组成、原理及维护方法做了介绍,提出了维护、保养方法,以供雷达业务人员参考。

  • 标签: 谐波发生器 减速机构 维护
  • 简介:利用2011—2012年3—5月江西省53地基GPS观测站数据反演了大气可降水量,探讨了GPS/PWV精度,分析江西省春季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人工增雨作业演变等。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个春季水汽主要呈南多北少、西高东低分布,各站GPS/PWV时间分布变化总体趋势较致,日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实际的人工增雨作业,火箭催化作业前,GPS/PWV呈明显上升趋势,作业后GPS/PWV快速减小,降水随之出现

  • 标签: GPS/PWV 人影作业 比湿平流 辐合
  • 简介:气象准确预报离不开大量观测数据,观测数据越多越全面,时效准确越高,预报准确会越高。按传统探测区域划分,气象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应急保障车等设施覆盖地面气象探测,人造卫星影像高空探测气球等技术覆盖高空探测领域。而对1km高度范围内低空气象探测还处于发展阶段。观测方法、观测技术进步紧随现代技术发展。近年来低空飞行设备技术不断成熟给气象观测、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带来了机遇。本文探讨了将气象探测设备无人机相结合,利用无人机机动,不受地域限制成本优势,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气象服务。

  • 标签: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服务 无人机
  • 简介: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大气何种信号辽宁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辽宁省秋季降水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大气中影响辽宁省秋季降水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省秋季降水EOF第模态空间上表现为全省异常特征,且辽宁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前期5、7月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5月北太平洋涛动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模态具有较好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省秋季降水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省秋季降水全区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致偏少.

  • 标签: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TBB及NCEPFNL1°×1°全球分析资料.2013年7月四川省眉山地区次暴雨过程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由两个中-β尺度MCS眉山地区合并加强所致,暴雨中心刚好位于两个中-β尺度MCS合并交接地带梯度值区,强降水出现在对流系统迅速发展再次加强阶段。(2)高原切变东移南压副高东退影响这次MCS尺度环流背景。低层辐合弱冷空气配合此次MCS触发条件。(3)暴雨中心降水前期处于高能高湿对流不稳定环境,有利于MCS生成和加强。

  • 标签: 暴雨 TBB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 简介:结合江西省南昌市某新建高层建筑案例,分析高层建筑周边建筑物雷电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高层建筑存在将减小周边较低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危害概率,具体减少程度与建筑相对距离相对高度有关;由于新建高层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概率远远大于周边较低建筑物,雷击时所产生电磁脉冲周边建筑物电器设备损害概率大大增加;新建高层建筑管线与原较低建筑管线不可能完全分开,原建筑物管线可能流入雷电流会大大增加。因此,新建高层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步完善原周边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加强屏蔽与综合布线、等电位连接。

  • 标签: 雷电防护 高层建筑物 雷电环境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