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mg/L、0.40~2.05mg/L和0.38~1.14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mg/L、0.06~0.12mg/L和0.09~0.18mg/L;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水体中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和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状态。

  • 标签: 总氮 总磷 水体富营养化 沼泽化 小兴凯湖
  • 简介: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基本理论框架,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地区相对专业指数、地区间专业指数和区位基尼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各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地区专业和地理集聚程度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与第三产业相对专业指数有所下降,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发展。2)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地方专业程度高产业仍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专业程度较低。3)2004—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区位基尼系数下降,表明这些行业在空间内呈现快速扩散状态,木材加工等部分行业区位基尼系数上升,呈现出进一步集聚态势。第三产业中各行业集聚水平较低。最后,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相关对策。

  • 标签: 地区专业化 地理集中 吉林省中部地区
  • 简介:城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反映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本研究结合百度网络信息流分析法,在引力模型、断裂点公式基础上,分析江西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发现:江西省城市分布“南松北紧”,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一核南北双中心”格局,南昌核心地位突显,其对周边县市经济拉动作用与极化效应并存;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屏蔽效应明显;赣州作为赣南重要中心城市,与南昌“南北呼应”,推进江西发展,但与南昌经济联系略显疏远。因此,在确保南昌核心城市地位同时,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九江、赣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另一方面,在加强江西南北经济发展同时,亦需要加强南北之间沟通与联合,实现赣闽粤地区大发展。

  • 标签: 城市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断裂点公式 江西
  • 简介:2015年5月7日、7月13日和9月10日,以太湖流域构建平缓坡度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宽度(5m、15m、30m和40m)、不同植物类型(杨树林、中山杉林和杨树中山杉混交林)、不同植物密度(400株/hm2、1000株/hm2和1600株/hm2)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总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缓冲带宽度增加,对径流水中各形态氮去除率增大。15m宽河岸缓冲带已经能很好地去除各种形态氮。在同一宽度和植物类型条件下,缓冲带对40cm深度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去除率较大,对20cm深度径流水中总氮去除率较大。种植混交林缓冲带对总氮去除率较高,种植杨树林缓冲带对铵态氮去除率较高。不同植物密度缓冲带对各形态氮去除率差异不显著。

  • 标签: 河岸缓冲带 宽度 植物类型 密度 去除率
  • 简介:以扎龙湿地龙泡子为研究对象,利用58个实测水深数据和季相最接近QuickBird数据,建立湖泊水深反演模型。探索性地建立了单波段和多波段组合线性(多元)回归模型、指数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微分模型和对数模型等;通过对比模型决定系数R2,比较模型精度;线性模型、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R2小于0.5,而二次多项式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大于0.5,精度相对较高;筛选出拟合度较高模型,用20个实测验证样本,采用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进行模型精度评价;最后,利用精度较高模型,进行龙泡子水深反演计算。水深反演结果表明,用选出模型反演得到龙泡子水深基本一致,为170~200cm,即使有稀疏水草覆盖,依然可以表现出水深渐变趋势。以蓝、绿、红和近红外波段多光谱遥感反射率为自变量,建立线性湖泡水深反演模型y=123.990-3.332B1+183.859B2-237.133B3-37.143B4(y为水深;B1、B2、B3和B4分别为蓝、绿、红和近红外波段水体反射率),能较好地反演扎龙湿地湖泡水深。

  • 标签: 水深反演 湖泡 多光谱遥感 扎龙湿地 经验模型
  • 简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4.6℃[1]。温度升高能够促进植物自身光合特性以及土壤特性(包括土壤含水量、养分有效性、pH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生长、生物量生产及分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2-3]。在过去十几年里,许多生态学者针对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如徐满厚等[4]研究发现,增温能增加高寒植被高度以及地上生物量,

  • 标签: 生长特征 地上生物量 全球平均气温 土壤含水量 土壤特性 养分有效性
  • 简介:为了掌握洪湖水质未来变化情况以及预防污染事件发生,建立了一个BP神经网络水质指标预测模型。利用洪湖1990~2014年水质指标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了pH、溶解氧(DO)、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磷(TP)6项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洪湖水质指标进行了预测,同时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与该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系数都在0.998以上,平均相对误差都控制在2.5%以内,对单个指标的预测相对误差也都小于9%,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速度快,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大部分水质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洪湖以及其它水域水质指标的预测和水质趋势预警预报系统中。

  • 标签: 水质 预测 BP神经网络 洪湖
  • 简介:全球变暖愈演愈烈,IPCC(2013)报告指出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超过1.5-2℃[1],许多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生态过程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温度升高影响[2]。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地下碳输入重要渠道,每年碳输入可占光合产物5%-21%[3],因为大多数根系分泌物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平均气温 有机碳源 杉木根 根系分泌物 全球变暖
  • 简介:利用树木年轮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福建省戴云山台湾松(Pinustaiwanensis)径向生长模式以及与气候相关关系,戴云山是台湾松在大陆分布最南界。前人研究了区域树轮对气候变化线性相关关系,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基面积年增量年表BAI年表,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戴云山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模拟结果显示台湾松径向生长与温度和降水存在一定非线性特征,其线性关系只在一定阈值内成立,比如降水在大约40~270mm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台湾松BAI年表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区域5—10月份平均温度引起季节性干旱是台湾松径向生长主要限制因子,其相关系数达-0.64。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戴云山地区台湾松生长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非线性响应关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树木年轮 台湾松 戴云山 非线性关系
  • 简介:在遮荫条件下,对栽培基质设置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处理、轻度湿润、中度湿润、重度湿润和水淹共8种水分处理,研究湿生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对基质水分条件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基质重度干旱处理下,蕺菜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茎叶含水量受到显著抑制;在水淹处理下,茎叶含水量显著增加;在轻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中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最低;随着干旱和水渍胁迫加剧,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成都受到抑制;并且在干旱和水淹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增大,相反,适度湿润能提高叶片叶绿素b含量,因此,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减小。蕺菜叶片脯氨酸积累与可溶性糖含量调节作用具有补偿作用特征;适度干旱促进蕺菜根系活力,湿润环境下其根系活力降低,并通过糖耗补充能量维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其对基质水分变化适应性。遮荫条件下,蕺菜能适应轻度干旱至水淹基质条件。

  • 标签: 蕺菜 水分梯度 叶绿素 生理适应性 遮荫
  • 简介:基于929份福州市实证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Amos结构方程,试图探讨居民健身休闲空间满意度影响因子及其对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影响居民满意度因子主要有审美体验、服务环境、个性管理、服务水平、健美塑形、人际关系、教育功能、身心健康、社会价值及活动设施等;2)10个满意度因子对居民行为意向影响机制表现不同,只有审美体验、服务环境直接影响行为意向;3)个性管理、服务水平和健美塑形对其它满意度因子影响较多,其次是人际关系、教育功能、身心健康和社会价值影响,审美体验和服务环境影响单一,并提出健身场所要精心设计、服务流程标识要清晰、活动布局及器械摆放合理等优化建议。

  • 标签: 健身休闲空间 休闲满意度 行为意向 影响机制 福州市
  • 简介:福州市以其政治、地理和文化等优势,吸引着众多金融服务业企业聚集在福州市,研究其集聚特征,对于经济发展研究是非常有意义。通过使用基于距离行业地理集中度多空间尺度方法M函数和热力图可视表现,利用福建省法人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总体和不同类型金融服务业展开分析,研究了福州市金融服务业行业空间特征,得到了福州市金融服务业总体集聚情况,以及包括银行业、信托投资业、证券业等不同行业集聚程度与特征。

  • 标签: 金融服务业 集聚特征 M函数 热力图 福州市
  • 简介:使用树轮年代学方法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树木径向生长气候要素响应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局地树木生长状况制约因素,进而有助于全球变化应对与适应。简要回顾秦岭及周边地区树轮年代学研究工作,发现该地区树木生长与气候响应关系存在明显地域分异现象:在秦岭以北,水分是树木生长主要限制因子;秦岭分水岭和南坡,温度则是主要控制因子;秦岭以南区,海拔差异影响树木生长和气候因子响应关系。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该区域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秦岭 树木径向生长 气候因子
  • 简介: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根据覃志豪等人提出单窗算法,分别用2个热红外波段反演2014年4月17日福州市区地表温度,并将反演结果与研究区部分气象站点当天实测温度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利用波段10反演得到地温与实际观测值更加接近,说明利用单窗算法可以较好地反演福州市地表温度,对于Landsat8影像来说,波段10更适合用于反演地表温度。本研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并计算归一植被指数(NDVI),进而探讨二者与对应地表温度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相关性,同时NDVI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负相关性。

  • 标签: 地表温度反演 单窗算法 土地利用类型 NDVI
  • 简介:针对亚热带地区树种丰富,树种间相似度大对树种识别带来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莘口镇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附近13种常见树种冠层实测高光谱数据为例,采用一种分层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以及树种识别的最佳波段。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变换处理,包括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对数一阶微分、包络线去除和植被指数;其次,通过分析选择出13种树种各光谱类别的差异显著波段;最后,利用逐步判别法对选择差异显著波段进一步降维,判断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并找出识别13种树种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光谱变换能有效地提高树种识别精度,尤其是对数一阶微分光谱,总识别精度高达98.7%;对于原始光谱,近红外波段(760~1300nm)树种识别能力更强,对于变换光谱,可见光波段(350~760nm)树种识别效果更佳;不同光谱类别之间具体显著性差异波段存在很大差别,原始光谱与变换光谱之间仅在绿光波段(500~600nm)有少量相同显著性差异波段,此研究成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树种识别提供参考。

  • 标签: 树种识别 高光谱 福建省 光谱变换 逐步判别法
  • 简介: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监测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机理。前期调查发现中国福建马尾松年轮晚材比例较高,本研究调查了福州地区马尾松晚材年内径向生长规律,并以晚材率变化作为指标。研究发现6月底7月初为马尾松晚材形成时段;11月中旬马尾松形成层细胞结束分裂,但晚材细胞仍在进一步成熟,表现为细胞壁加厚、细胞颜色变深;在晚材形成阶段,7月初到8月上旬与10月初到11月中旬为晚材细胞缓慢生长阶段;8月中上旬到9月下旬晚材细胞为快速生长阶段。该研究对于在福建开展树轮气候重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马尾松 晚材 径向生长 监测
  • 简介: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中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cm深度土层中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和20~40cm深度水中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mg/L和22.20~66.71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cm深度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cm土壤温度。

  • 标签: 泥炭沼泽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孤山屯
  • 简介:作为重要地质档案泥炭已经成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最有价值陆地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最有潜力。有综述指出,中国泥炭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缺乏现代过程验证。通过总结国内外泥炭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现代过程及其在古气候研究应用现状,其中包括泥炭植物应用于古气候重建材料选择、维管束和非维管束植物纤维素碳、氧同位素指示意义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已有研究中泥炭碳、氧同位素存在问题,结合中国泥炭植物碳、氧同位素古气候研究现状,为中国后续开展泥炭相关工作提供思路指引。

  • 标签: 泥炭 古气候 纤维素 碳和氧同位素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局限性,前人重建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 标签: 福建沿海 晚第四纪 海平面升降 MIS3海侵 古气候
  • 简介:海岸沙丘蕴含着丰富过去海岸带风沙活动信息,在精确年代学框架基础上才能提取接近实际海岸风沙活动序列。本研究选取福建长乐海岸3个代表性海岸沙丘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研究,应用不同年代模型计算比较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WeightedMean年代模型所测得等效剂量值相较于CAM年代模型和Mean年代模型呈现出系统性偏小特征,Mean年代模型所测得等效剂量值误差偏大,因此本研究选用CAM年代模型作为年代测算模型。海岸沙丘砂OSL年代学研究表明,在0.9ka以来,福建长乐海岸带产生明显风沙堆积和发育海岸沙丘事件,可能是由于中世纪以来,尤其是小冰期福建沿海处于总体寒冷背景下,区域气候呈现较大幅度冷暖波动变化,经历了海平面波动下降、海岸线风大沙多环境演变过程。

  • 标签: 光释光测年 海岸沙丘 年代模型 频率分布 风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