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安徽省61个站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省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对年平均风速减弱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对年小风日数增多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对年最大风速影响不明显。

  • 标签: 城市化效应 风速 贡献率 安徽省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省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极端气温指数年和季节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造成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城市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城市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 标签: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 简介:干旱是一种损失最大、影响人口最多自然灾害。陆面过程中,白天水分通常从土壤输送到植被与大气中,夜间相反,水分又部分回流到土壤中。这种水分在土壤、植被和大气之间流动可以看作是一个回路,而构成该回路土壤、植被和大气3个部件通过水分纽带作用构成了一个表象上完整开放系统,称为回路系统。由此系统可以对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进行统一研究,干旱是该系统内在矛盾运动状况外在反映。对该回路系统分析表明,该系统主要通过内外2个过程与温度控制过程维持。基于含水量、水分流量和热量3个物理量,给出回路各部件与系统统一水分热动力学方程组,并给出描述无旱涝过程正态方程与描述旱涝过程差量方程。最后,在含水量不变、流量不变、无植被裸地、植被覆盖密集地方以及水分运动停止等特殊情况下对干旱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无植被裸地,干旱发生与否取决于水分源差量S'符号;(2)对于湿润区或植被覆盖度很大地区,干旱发生与否取决于S'和W'/t符号,其中W'/t是含水量差量时间偏导数。随后简单讨论了干旱检测问题。总之,以回路系统和水分热动力学方程组可以对干旱进行系统和定量研究,这对于干旱基础理论研究、干旱模式以及干旱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干旱 回路系统 内外过程 水分热动力学方程组
  • 简介:利用威海市1965-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77-2012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典型滨海城市威海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与城市进程关系.结果表明:1)近50a威海城市热岛强度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90年代开始上升日益显著,平均上升速率为0.13℃/(10a);2)城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显著,上升速率分别为0.02和0.18℃/(10a)秋、冬季由于受海洋影响出现冷岛效应,但是随着城市进程加快,2010年之后冬季也由“冷岛”转变为“热岛”3)城市对威海市城区增温贡献率达到36.4%,城市发展指标与城市热岛强度均有较好正相关关系,其中市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住宅建设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3和0.44.

  • 标签: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进程 相关分析 滨海型城市
  • 简介:1概况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STI/CMA)和美国飓风研究中心(HRD)双边合作备忘录,笔者受STI/CMA委派,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世界一流热带气旋科研机构HRD进行客座访问研究。期间,除与美方科学家共同开展台风相关观测研究工作外,还观摩了美国飓风外场观测试验组织实施过程,关注了其科研业务现状。

  • 标签: 飓风 美国 科研机构 合作备忘录 中国气象局 热带气旋
  • 简介:利用中国613个站点1961~2010年逐月降水数据,基于游程理论从月标准降水指数(SPI)序列中分离出干旱事件,并通过K-S检验方法对其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2个特征量分布函数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Copula函数建立2个特征量二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对比分析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前后对不同类型干旱联合概率及重现期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强度特征量符合Gamma分布,而干旱历时特征量并非完全符合指数分布,因此需对干旱历时分布函数进行必要修订。在干旱历时分布函数修订情况下,大部分干旱类型联合概率减小,少部分干旱类型联合概率增大;且不同类型干旱联合重现期增大。在干旱历时尺度相同时,随着干旱强度增加,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差异无明显变化;但在干旱强度相同时,最大和最小联合重现期差异随着干旱历时增加而明显增大。

  • 标签: 干旱 游程理论 COPULA函数 修订
  • 简介:适应气候变化在国际公约谈判及国内适应实践中成为重要关注内容,明晰适应相关术语含义具有科学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比较适应相关术语认为,适应是行为方式或对策措施界定,可不需量化数据支持;适应能力需有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并最终产生量化性评价结果;适应性更偏重于能力属性,其基本结论是有或无、强或弱判断,在适应性有量化结论支持或明确强弱确定时则等同于适应能力。脆弱性评价中,暴露度体现主体对象与气候变化相关基本处境概况,敏感性表明气候变化对主体对象影响,适应能力则是经济资本、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社会保障四大要素综合评价,各要素涵盖具体指标需要酌情依据适应主体属性予以判别和遴选。适应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在主体范畴、驱动因子、行动目的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共同关注提高对气候变化/气候灾害风险抵御、承受、恢复能力,以降低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

  • 标签: 适应 敏感性 脆弱性 复原力 风险管理
  • 简介:以中国夏季气温为预测对象,选取东亚地区冬季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地表温度场和850hPa温度场为预测因子,采用1951~2009年去趋势处理后资料,通过变形典型相关分析(Barnett-Preisendorfer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BP-CCA)方法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再利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nsembleCanonicalCorrelation,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基于交叉检验方法预测试验,然后利用2010~2014年资料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分析BP-CCA模态可知,一对BP-CCA模态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预报因子场和对象场遥相关特征。通过基于交叉检验方法预测试验表明环流场和热力场均能为气温提供预测信息。ECC预测模型综合了各个预报因子在不同地区预报技巧,比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有更高、更稳定预报技巧。独立样本检验表明ECC模型与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相比,对中国夏季气温有更高、更稳定实际预测能力,对气温季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夏季气温 季节预测 集合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积极推行气象观测地面高空一体改革,有利于对观测流程进行有效优化,使气象观测效率得到提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015年1月,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各高空站实施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工作。通过一年来实践,本文对地面高空一体改革意义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总结了一体改革过程中一些有益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一体化 地面 高空 气象观测
  • 简介:在2016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分析了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提出了3种数据融合方法,形成了数据融合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改进了华南夏季云降水统计特征,包括云底和云底高度日变化、不同高度云发生频次变化、不同高度云和降水分类回波强度概率分布等(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激光云高仪 华南暴雨 双线偏振雷达 KA波段
  • 简介: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of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ERA-Interim(ECMWF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描述观测区域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体现观测土壤湿度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时段或区域与观测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 标签: 中国区域 土壤湿度 数据比较 时空特征
  • 简介:利用中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凤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代表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干燥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整体呈现干旱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夏季风与气象因子对气候干燥度影响,结果表明,南亚西区夏季风年际及整体减弱趋势对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年际趋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影响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区域气候变暖,这种影响程度减弱。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燥度影响存在年际与年代际差异,热力因子年际变化对干燥度影响较小,而热力因子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干燥度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区域气候长期变暖导致当地水汽压差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需要更多水分才能达到饱和,同时增大了潜在蒸发能力,加剧了华北河套气候区干旱

  • 标签: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干燥度 夏季风 气候变暖
  • 简介:研究了Lorenz非线性系统中使用集合平均方法来减小计算误差效果,通过检查5组数值试验(每组20个样本)结果发现:集合平均对计算误差减小和消除不如高精度算法有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普通算法和双精度计算环境中,若截断误差是主导误差(当初值误差很小时),各集合平均结果并不收敛于真值,而是收敛于含截断误差数值解;2)若初值误差为主导时,系统受到初值误差增长规律影响,数值解收敛于由初值误差主导误差解;3)这两种误差量级接近时候,两种误差都无法消除掉。对解统计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可信数值解与含计算误差数值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与集合平均数值解有很大不同,同样说明了集合平均不适用于减小计算误差这样问题。此外,试验结果表明即使数值解概率分布形式基本正确,也不能保证数值解是正确

  • 标签: 集合平均 计算误差 统计特征 LYAPUNOV指数
  • 简介:研究城市主导功能影响下区域碳平衡时空分异,有助于理解城市功能格局与碳循环过程之间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厦门市6个区为例,采用各区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处理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简化区域碳收支计算模型,核算各行政区不同历史时期碳平衡,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上呈现碳收支失衡逐渐加剧趋势,2003年CO_2排放量是吸收量1.91倍,2013年增长至7.44倍;各区碳代谢以及碳平衡表现出不同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制订主导功能分类,阐明主导功能影响下时空分异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驱动因素对城市碳平衡时空变化影响机制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不同碳平衡状况,制订适应各自主导功能减排以及碳补偿政策。研究有助于直接服务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从城市生态服务角度指导建设规划,合理城市功能分区。

  • 标签: 碳收支 碳平衡 城市功能 时空分异 厦门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增温对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影响,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徐麦31为供试品种,设置了2种不同大田开放式增温处理:夜间增温2℃(T1)和白天温增2℃(T2),及不增温作对照(CK),研究采用FieldSpecProFR光谱仪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反射光谱,并研究不同增温处理对小麦光谱反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下小麦冠层反射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小于CK,其中孕穗期差值为0.1。T1处理情况下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在孕穗期、开花期小于CK,孕穗期二者差值达到0.15,在灌浆期二者差异不明显。另外,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冠层光谱反射率均有T2大于T1,灌浆期后T1大于T2。研究结果对于在不同增温处理背景下,对小麦冠层光谱进行无损监测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效监测小麦生长。

  • 标签: 小麦 增温 反射光谱
  • 简介:碳税和碳交易机制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管理工具,对工业行业减排成本造成不同影响。以污染控制政策稳态总期望社会成本函数为基础构建碳减排成本函数,比较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下水泥行业减排成本,发现影响两种环境管理工具成本要素。以广东和山东水泥行业实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碳价和碳税税率差距不大时,由于碳交易机制需要较高建设成本,碳税更具成本优势;短期内,由于减排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与强制性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交易机制更具成本效益;碳价、碳税税率、最佳可获得技术价格、企业预期、碳交易建设与管理成本都会影响碳交易机制和碳税在减排成本上比较优势。建议设计互补型碳排放管理政策组合,使碳税和碳交易机制发挥各自制度优势。

  • 标签: 碳交易机制 碳税 减排成本 水泥行业 广东省
  • 简介: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FS)、日本气象厅(JMA)3个中心3~96h预报时效降水量预报资料,以及浙江省1957个高密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插值后预报结果进行降尺度订正,然后把3个数值预报降尺度结果进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最后得到多模式集成降水量预报场。结果表明,统计降尺度订正后预报结果比直接插值更加准确,多模式集成预报效果优于单模式结果,其改进效果随预报时效延长减小。

  • 标签: 降水量预报 统计降尺度 多模式集成
  • 简介:生物炭比重、表面结构及孔隙状况等特征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结构、水力特征和热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全面地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总体而言,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但对土壤团聚性和水力特性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生物炭可调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降低土壤热导率和地表反射率,基于目前关于生物炭对土壤热性质影响研究较少,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生物炭种类、热解条件及土壤类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生物炭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今后生物炭研究重点。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结构 水力特征 土壤热性质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安徽21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性极端日降水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安徽近54a持续干燥指数(CDD)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余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淮北持续干燥指数(CDD)下降显著,江南极端降水量(R95p)、5d最大降水量(RX5day)、日降水强度(SDII)上升显著,而江淮之间各指数变化趋势较弱;(2)空间尺度上,极端降水量(R95p)由北向南逐渐增大,5d最大降水量(RX5day)除蒙城和滁州外分布情况与R95p相似,持续干燥指数(CDD)则相反,平均日降水强度(SDII)在安徽北部和西南部较大,中部较小;(3)安徽极端降水量主要空间分布类型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淮北、淮南与江淮差异型;(4)安徽省极端日降水量95%和99%分位阈值分别为25.52mm/d和39.06mm/d,年际变化呈微弱上升趋势,5~8月是极端日降水多发期,尤其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5)春季,安徽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影响;夏季,副高较强,低层安徽处于上升运动区,南海、孟加拉湾水汽由西南气流输送至安徽上空,同时,在北方冷空气南下配合下,形成极端日降水。

  • 标签: 安徽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日降水 环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