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创伤性骨折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基于全身骨骼在骨质疏松疾病状态下发生的病理性骨折,其病变的实质是强度的下降。强度受到骨骼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以及肌肉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量和骨质量等多方面的损害,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即使成功的手术治疗也无法阻止骨质疏松损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材料属性和组织结构损害进行阐述,强调明确并重视这些骨骼病变及其风险,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提高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干预的临床疗效,预防再骨折的发生至关重要。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骨强度 骨损害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腕关节镜微创治疗无移位的Herbert D1型舟骨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徐州仁慈医院接受天玑骨科机器人联合腕关节镜治疗的9例无移位的Herbert D1型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评价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握力、捏力,改良腕关节Mayo评分、腕关节疼痛视觉模量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本组9例患者平均随访14.1个月(7.5~24.0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CT检查证实术后平均13.3周(10~18周)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伤侧腕关节主动屈曲活动恢复至51.2°±9.4°,背伸至68.0°±7.3°,主动桡偏为19.3°±6.2°,尺偏为45.7°±7.8°。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握力、捏力、患侧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VAS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联合应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置钉和腕关节下扩创植治疗无移位的Herbert D1型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愈合率,且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舟骨 骨折 机器人导航 腕关节镜 微创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腕钩状原发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无诱因腕部压痛,影像提示腕钩状占位,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符合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给予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原发于骨骼的透明细胞肉瘤罕见,未见发生于腕骨的报道。该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提示对于黑色素小体存在的内占位,要考虑到透明细胞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确诊依靠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钩状骨 透明细胞肉瘤 骨骼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减重手术后软化症相关肌病,36岁女性患者因肢体近端无力首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血常规及生化提示缺铁性贫血,血钙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维生素D重度缺乏,显像提示全身骨骼多处假性骨折及椎体轻度双凹,肌肉核磁示双大腿肌群内多发异常信号,肌肉活检无特异性发现。患者曾为减重行部分胃切除术及小肠旷置,术后未规律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导致维生素D的摄入与合成严重不足。予大剂量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以及饮食指导与康复锻炼。随访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 标签: 减重手术 骨软化症 肌病
  • 简介:摘要马拉松运动导致的肌系统损伤十分常见,肌损伤的影像学研究可以为马拉松运动员的健康保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但遗憾的是,肌系统损伤方面的影像学研究还相对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更是几乎空白,且无论是影像学方法,还是研究人群都还不够全面。马拉松肌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中国作为一个马拉松运动参与人员众多的国家,应该加强相关的影像学研究,为马拉松运动爱好者及专业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健康保障。

  • 标签: 运动医学 损伤 影像学 马拉松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RI定量分析长途徒步拉练对大学生膝关节急性损伤及膝关节软骨亚区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新入学的27名男性青年大学生,年龄17~20(19.48±0.14)岁,均全程参加为期8 d、240 km的长途徒步拉练。在徒步前(基线测量)和徒步后1 d(随访测量)利用高场MRI对其右膝进行三维定量MRI。两名影像诊断医生评估膝关节急性损伤情况,包括半月板和软骨损伤(5分制)、骨髓水肿和韧带损伤及关节积液(3分制)。同时采用半自动软骨分割和三维数据后处理技术,测量股骨内外侧、胫骨内外侧等共21个亚区软骨体积、厚度和T2值。利用配对双样本非参数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徒步前后膝关节软骨定量指标的变化。结果膝关节急性损伤方面较徒步拉练前,拉练后分别有8和9名大学生新发了1~3级内、外侧半月板损伤;4名大学生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从0级发展到1级;10名大学生骨髓水肿从0级发展到2级,5名从0级发展到1级;5名大学生关节腔积液从1级发展为2级(均P<0.05)。膝关节软骨亚区量化分析方面较徒步拉练前、拉练后,股骨滑车中心区体积增加[(1.84±0.32)mm3比(1.67±0.29)mm3],股骨髁内侧中央区体积减小[(1.18±0.21)mm3比(1.26±0.17)mm3],(均P<0.05);11个软骨亚区[(1.37±0.27)mm比(1.53±0.18)mm]、[(1.42±0.25)mm比(1.54±0.17)mm]、[(1.53±0.20)mm比(1.62±0.20)mm]、[(1.72±0.28)mm比(1.83±0.28)mm]、[(1.84±0.45)mm比(2.04±0.42)mm]、[(2.20±0.58)mm比(2.46±0.50)mm]、[(1.74±0.19)mm比(1.85±0.21)mm]、[(1.45±0.21)mm比(1.58±0.16)mm]、[(1.81±0.22)mm比(1.91±0.15)mm]、[(1.44±0.13)mm比(1.53±0.15)mm]的软骨厚度均较徒步前变薄(均P<0.05);有7个亚区[(40.57±26.23)ms比(67.10±47.46)ms]、[(80.10±20.56)ms比(98.42±23.58)ms]、[(87.92±24.95)ms比(108.84±29.24)ms]、[(50.49±19.18)ms比(76.97±37.16)ms]、[(38.89±15.82)ms比(69.70±40.16)ms]、[(55.84±24.53)ms比(106.35±50.01)ms]及[(72.38±36.64)ms比(105.31±39.34)ms]T2值均较徒步前降低,而髌软骨两个亚区[(102.13±44.47)ms比(72.20±28.37)ms]、[(97.42±44.86)ms比(76.67±51.64)ms]T2值较徒步前增高(均P<0.05);其余软骨亚区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途徒步拉练会导致青年大学生膝关节急性损伤产生。膝关节软骨亚区厚度整体均呈变薄趋势,而体积和T2值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 标签: 运动医学 长途徒步拉练 膝关节损伤 软骨 亚区 高分辨率磁共振 自动分割技术
  • 简介:摘要皮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BT内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磨钻参数设置对牛椎体磨削部位最高温度和穿透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参数,实现脊柱手术中基于机器人辅助的高效安全的超声磨钻磨削。方法将5头成年牛胸腰椎标本(T10-L6)用切割机切成10 mm厚切片,共获得50个切片,其中30个切片用于松质实验,20个切片用于皮质实验。松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切片,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1.6和2.4 mm/s)。在切片的松质部位用不同的输出功率进行9次磨削,输出功率从20%(48 W)增加到100%(120 W)。皮质实验中,将切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对应不同的进给速率(0.8 mm/s和1.6 mm/s)。在切片皮质部位进行4次磨削,分别对应输出功率从70%(84 W)增加到100%(120 W)。实验在室温25 ℃进行,用红外热像仪记录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并记录穿透时间。比较松质及皮质在不同输出功率和不同进给速率磨削最高温度及穿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相同进给速率时松质磨削部位的最高温度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同24 W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 ℃±9.4 ℃比70.9 ℃±5.7 ℃、59.2 ℃±7.1 ℃比69.5 ℃±10.7 ℃、55.5 ℃±5.5 ℃比69.2 ℃±9.3 ℃,均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不同进给速率的最高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皮质在0.8 mm/s进给速率,最高温度随输出功率增加而降低,输出功率120 W时最高温度显著低于84 W时(P=0.048);但在1.6 mm/s进给速率,增加输出功率不能显著降低最高温度(P>0.05)。在相同输出功率情况,进给速率1.6 mm/s时的最高温度比0.8 mm/s时均显显降低(均P<0.05)。松质磨削穿透时间不随输出功率增加而显著缩短(均P>0.05),但随进给速率增加而减少(均P<0.05)。皮质在0.8 mm/s进给速率,输出功率增加不能使穿透时间缩短(P>0.05);1.6 mm/s进给速率,输出功率120 W时穿透时间最短,显著低于96 W时(P=0.008)。在相同输出功率,进给速率1.6 mm/s时的穿透时间比0.8 mm/s时缩短(均P<0.05)。无论松质还是皮质,在相同输出功率,不同进给速率的穿透失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质在输出功率48 W及以上时,皮质在输出功率108 W和120 W时,穿透失败率均为0。结论磨削最高温度椎体松质受输出功率影响,皮质受进给速率影响;穿透时间松质受进给速率影响,皮质同时受进给速率和输出功率影响。松质最佳磨削参数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2.4 mm/s;皮质为输出功率120 W,进给速率1.6 mm/s。

  • 标签: 脊柱 机器人 超声磨钻 最高温度 穿透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在临床与骨髓病理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3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例骨病病例(软骨瘤1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4例、纤维结构不良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转移2例、骨髓炎病例2例、巨细胞瘤4例、尤文肉瘤2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M(范围)为31(10~66)岁;16例血液病病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M(范围)为28(16~65)岁。对35例临床病例标本分别采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与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制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及Sanger测序等方法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对于临床与骨髓疾病病理诊断的优缺点。结果新型硬组织切片在HE染色中展现出更好的组织细胞形态;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SATB2、CD34、SMA、CD68、MPO、CD4、CD33等指标时,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相对于石蜡切片技术表达更好,定位更准确;针对MDM2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荧光强度更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两种切片技术的DNA纯度均满足条件,且均检测到突变。结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简单易行、耗时短,适用于优化临床与骨髓病理诊断流程。

  • 标签: 病理学 硬组织切片 树脂包埋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 作者: 华雨薇 陈苗 张莉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少年女性患者,重度贫血,诊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3年,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治疗有效,但因消化道不良反应多次减量或停药,贫血反复复发。环孢素加量后1个月出现全身多发痛,伴夜间爆发痛、皮肤痛觉过敏,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止痛药均无效,诊断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关疼痛综合征,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改为西罗莫司治疗PRCA后贫血纠正,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后患者疼痛快速缓解。

  • 标签: 贫血,再生障碍性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钙通道阻滞药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关疼痛综合征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置钉对距颈骨折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13例因距颈骨折在徐州仁慈医院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6±12)岁;右侧8例,左侧5例。患者均在关节镜复位,结合骨科机器人三维导航定位置入空心螺钉。术后随访观察伤口及并发症,末次随访测量双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术前与末次随访患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取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量表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发现,13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时间(95±45)min,出血量(45±10)ml。患者获得(15.0±3.5)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出现距下关节炎,未出现距骨坏死及骨折不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测量双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患侧为25.8°±1.9°,与健侧(26.2°±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双侧踝关节跖屈活动度:患侧为44.2°±2.7°,与健侧(44.7°±2.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末次随访时患足疼痛VAS评分为(0.53±0.18)分,与术前[(0.87±0.2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为93.5分。本研究表明,关节镜辅助复位结合机器人导航置钉治疗距颈骨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机器人 距骨颈骨折 置钉 随访
  • 简介:摘要与软组织肉瘤是一组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均存在巨大挑战。随着分子检测的发展,特别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部分与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因为有了新的依据而发生变化,治疗策略也因此进行了调整。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影响未来诊治策略的重要手段,但该技术在肉瘤领域尚未获得广泛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文献数据为基础,就分子检测在与软组织肉瘤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预后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

  • 标签: 肉瘤 软组织 分子检测 二代测序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脑保护帽在去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至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去瓣减压术后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73(50±13)岁。基于术后颅脑CT影像数据个性化三维重建设计脑保护帽进行3D打印,佩戴在患者头部,保护脑组织免受外力所引起的二次损伤,并与同期未佩戴保护帽的患者(53例)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颅骨缺损位置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佩戴脑保护帽的45例患者共设计并打印47例脑保护帽(2例为双侧缺损),影像后处理时间为(21.2±6.0)min,3D打印时间为(62.4±8.3)min,低度符合6例、中度符合9例、高度符合32例,6例低度符合的脑保护帽全部重新设计打印后均达到高度符合标准,9例中度符合的脑保护帽2例进行重新设计打印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其余7例通过打磨包装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本研究45例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出现二次意外脑损伤,同期53例未佩戴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二次意外脑受压,损伤发生率7.5%。两组患者脑部二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颅脑CT数据和3D打印技术所设计的脑保护帽可以保护颅骨缺损患者,避免脑组织受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神经外科 去骨瓣减压术 3D打印 影像后处理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喙突截重建肩盂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106肩)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19例,左侧31例,右侧75例,年龄16~61(29.4±11.5)岁。术前前方恐惧试验均为阳性,均采用改良Latarjet手术通过“同轴共弧”重建肩盂缺损。随访时采用肩功能Rowe评分、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SST)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记录术后肩关节复发脱位/半脱位率,X线片、CT检查评估性关节炎(Samilson-Prieto评分)及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及肩胛肌肌力变化。结果经过平均9.0年(1~16年)随访,转位移植的喙突块在术后3~6个月性愈合。末次随访时,Rowe评分由术前(40.4±6.5)分提高至(93.2±2.5)分(P<0.001),SST评分由术前(5.2±1.3)分提高至(10.1±1.5)分(P<0.001),VAS评分由术前(3.5±1.9)分降至(1.1±1.2)分(P<0.001)。术前肩关节体侧外旋角度为58.8°±15.6°,术后为57.6°±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肌肌力测定健侧与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9.6%(95/106)的患者获肩盂同轴共弧重建,肩盂缺损及术后包容角较术前改善(P<0.001)。术后新发性关节炎7例(7/98),2例(2/8)出现关节炎进展,2例(2/98)出现切口愈合不良,2例(2/98)因块脱落行翻修手术。结论喙突截同轴共弧重建肩盂对伴明显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低复发率、低翻修率和低性关节炎发生率的优势。

  • 标签: 肩脱位 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 同轴共弧 喙突截骨 骨性关节炎 Latarjet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同一患者两侧膝关节使用间隙平衡(GB)和测量截(MR)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57例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双侧分期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患者首次行TKA时随机采用MR或GB技术,对侧手术则用另一种技术完成。手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假体均选择同一种假体。比较两种截技术行TKA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57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1例,首次手术年龄(68.5±4.6)岁(59~79岁)。随访(29.6±4.5)个月(22~39个月)。两次手术间隔(4.7±3.0)个月(0.5~12.0个月)。GB侧术后的引流量相比MR侧更少[(93.6±22.2)ml比(109.9±36.9)ml,P=0.003]。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GB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MR侧[(3.0±0.8)分比(3.5±1.2)分],活动度较MR侧高(105.7°±8.2°比100.2°±7.5°),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优于MR侧[(78.5±5.4)分比(74.2±6.3)分],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低于MR侧[(35.4±5.5)分比(38.0±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和WOMAC方面,两种技术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GB侧满意率为84.2%(48/57),MR侧为86.0%(4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技术在并发症发病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在无明显畸形的膝关节炎患者中,使用GB和MR技术行TKA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相似。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屈伸平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前顶椎区MRI脊髓形态分型的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行三柱截矫形术的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共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13.5岁(9.0~38.5岁)。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最大后凸Cobb角(GK)、矢状面偏移(SVA)。利用Frankel分级分组并评估各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12例患者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Ⅰ型8例(7.1%)、Ⅱ型58例(51.8%)、Ⅲ型46例(41.1%)。所有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8.5±3.4)个月。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7PL-CSVL、GK、SVA均有显著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矫正丢失。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Ⅱ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6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3例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出现已有神经功能损害加重,Frankel分级均由术前的D级加重至C级。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新发神经损害或已有神经损害加重的发生率比Ⅱ型患者更高(19.6%比5.2%,P=0.037)。结论术前MRI脊髓形态分型与严重胸椎侧后凸畸形患者三柱截矫形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关联,术前脊髓形态为Ⅲ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截骨术 脊髓形态分型 脊柱畸形 神经并发症 三柱截骨 侧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 本文章通过黄蒲高速公路工程实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施工高速公路路堑段穿既有埋输煤管道,介绍施工工艺、施工重要环节等,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 高速公路 路堑 下穿输煤管道 渡槽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