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自发到自觉》。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我们试图对康德以来普遍历史观念稍作评论。这种反思前提是普遍历史过去视角以及在实践上规划好未来视角看来对全球性现状思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试图通过指出可怕后果或者任何其他方式。为人类恐怖非人道行为历史记录进行辩护。首先通过对发展思想中什么是活、什么是死这个问题回答,对18世纪19世纪早期历史哲学作一些反思:其次,对历史哲学中“进步辩证法”及其后关于社会变革一般理论提出某些思考,并对“进步”成本收益有一个更加清楚认识;最后,从上述批判历史反思视角来对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稍作评论。

  • 标签: 历史哲学 普遍历史观念 进步的辩证法 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
  • 简介:摹状词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思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相关性,逻辑哲学角度探讨小说中"真"具有重要意义。大卫·刘易斯可能世界语义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真,他语用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真提供了新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解释力理论统一性。

  • 标签: 大卫·刘易斯 小说 可能世界 反事实句
  • 简介: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社会合理性”(social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科学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技术统治论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underdetermined)策略相比。对理性浪漫主义拒绝证明是不那么有效。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东西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批判力量,并把它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三种主要形式。

  • 标签: 合理化 技术 科层制度 市场 批判理论
  • 简介:葛梯尔问题产生实质是传统知识三元定义中三个条件:真、确证、信念之间,尤其是确证与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独立性。针对葛梯尔问题实质,丹尼尔(DanielHoward-Snyder)等人"可错主义"角度对葛梯尔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而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则从"协作攻击"角度对葛梯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回答。但是,丹尼尔对葛梯尔问题分析与解答所依据逻辑命题是有漏洞,而弗洛里迪分析与解答则不能解释可错经验知识合理性。葛梯尔问题提示我们,确证不等同于真。一个信念真与理由之间要有适当关联,但与一个信念真相比,知识论研究关键在于为信念寻找理由。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念与真之间总存在一个时间间距,我们相信一个信念并不是因为它是真的,更多是因为有好理由。正是在好理由基础上,主体相信一个命题是真的。

  • 标签: 葛梯尔问题 可错主义 协作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研究。这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我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一下章鱼猜球;推辞不得,勉为其难,构思打腹稿时候.心里用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一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一条章鱼。以一条鱼而掀动全地球人类听闻,成为一时热议焦点,这事够奇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几个特性间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如果一个事件二次归纳有不同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错误或实验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效用价值是分散,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界限是模糊。这个模糊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模糊性,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环境中,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哲学中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上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应该是整整十年前了,在杭州教工路上那家现早已消失新民书店门口,为了“动员”童世骏教授把他老师居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文集《时代之思》放到我一位年长同事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筹划一套丛书中,我曾经在短信里“深情告白”:“如果减去十岁,我打算到卑尔根求学!”

  • 标签: 印象 哲学 挪威 出版社 教授 贝克
  • 简介: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经典文本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特殊性基于经验与实用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传承机制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布兰顿推理主义语义学是直接反对形式语义学分析中表象主义自然主义,因此,他用实质推理取代了形式推理、把说话者信念(断言)表征内容视为语义分析主要内容,并运用了语用学解释语义学分析方法。布兰顿希望表明,如果意向性状态是一种具有内容意向性状态,那么,语义学就是对这种内容研究.而语用学则是对具有这种内容意向性状态、态度言语行为语力或意味研究。另一方面,布兰顿考虑了表征内容与推理关系.他认为表征内容只有通过推理才能理解。因此,在他整个推理主义建构中,他所要发展是一种对信念表征性内容进行推理主义转换推理主义:这种强推理主义在技术上是基于替换原理回指这两种关键语义推理方法之上

  • 标签: 形式语义学 自然主义 形式推理 实质推理 表征的内容
  • 简介: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观照中,秦汉之际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表现。

  • 标签: 秦汉哲学 身体映像 身体哲学 同气 同构 同数
  • 简介:东亚传统"天下"观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一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多元多重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构建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视角绝对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一柄利器。更多还原

  • 标签: 世界 普天之下 世界图景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与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问题个体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同一性混同于自我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与同一性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现象学给予”.特别是“人格给予”概念适用于有关“文化”阐释。首先需要考察是“人格”概念,并以“总体人格”来界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探讨“文化先天”问题;最后,借助东西方跨文化关系实例,分别从人格世代生成性结构与“空”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跨文化先天”这一论题。

  • 标签: 先天 文化 世代生成性 被给予 人格 舍勒
  • 简介:这里所说“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一本书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泛指西方学术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现象.

  • 标签: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会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