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后现代宗教式主体和儒家形而上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生存作为自己绝对责任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关系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抽象.片面地强调人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一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正>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学、思维科学、领导学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新理论,

  • 标签: 性问题 心理学方法 理论观点 研究者 美学 客体理论
  • 简介:道安在佛教东传之初,作为博学广识佛教学者、矢志不渝佛法弘传以及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佛教组织,对佛教在中土播扬和发展做出了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中土佛教发展辙迹上深深打上了自己思想印记。本文论列了道安之于中国佛教史贡献和地位,指出,正是由于道安开拓和建树,中土佛教在两晋之际才呈现一派新面貌,走上一个新时代。

  • 标签: 道安 中国佛教史
  • 简介:在西方法律传统演变中,法律信仰转型是伴随着人主体凸显而发生。基督教理论承认人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帮助,仅凭理性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法律,获得对法律信仰。西方法律信仰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中国人来说是必然选择。

  • 标签: 法律信仰 主体性 自由意志 自然法 理性主义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本体理论、认识理论抑或人本学理论?就拿目前苏联和我国关于哲学性质问题这一争论来说,如果了解了历史发展过程,即能够了解历史本身就经历了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走向人本学这一前进运动过程,我想对于问题解决会是很有帮助。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它可以反照出我们认识究竟处在一个何种发展阶段。

  • 标签: 主体自我意识 本体论 认识论 思维方式 哲学性质 客体
  • 简介: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过渡。

  • 标签: 劳动 实践 我思 反思
  • 简介:<正>自由是主体——人一个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一。主体表现自身本质力量活动是多样,自由表现也是多样,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自由范畴,如政治自由、道德自由、学术自由等等。因而,自由问题是政治学研究课题,也是伦理学研究课题,但应该说它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是哲学问题。哲学自由概念是

  • 标签: 根本区别 伦理学研究 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主性 关系问题
  • 简介:“异质性哲学”是我近年来阐发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分析方法——异质性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着眼点不是实践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最基本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使用中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我,达到“我”与我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个人。

  • 标签: “我” 实践主词 实践主体 自由本体
  • 简介:<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定与划分,取决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以及与它相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若干基本特征,这个阶段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具有过渡性、多层次、新旧交替、优劣交织性质。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规定,是探索和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体规定性根本出发点,它直接决定着人们观念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①影响主体观念活动

  • 标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 表现形式 相适应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基本特征
  • 简介:"为什么存在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无"问题,而对于无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畏和"深度无聊"来进行。通过对无两种经验方式对比阐释,以及无如何向存在过渡问题揭示,最终回到了如何占有无问题。正是在这种占有中,暗含着克服虚无主义契机。

  • 标签: 存在 根据 深度无聊
  • 简介:浪漫反讽与马克思反讽虽然都共同体现着一种强烈主体性,但马克思反讽不是审美反讽,而是实践反讽。这种反讽虽然告别了意识内在性,却仍然明显保留着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由此,应该防止日益兴盛把马克思实证主义化和世俗主义化倾向。

  • 标签: 主体性 反讽 内在性 价值内在性
  • 简介:李达选择了“专做理论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角色,在中国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建构和学术特色形成。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 简介: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过渡,就身体问题而言,存在着由机械身体到身心统一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演化;就语言而言,存在着由透明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自足语言变迁;而就他而言,存在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同时,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内涵和深度,导致了主体形而上学最终解体。

  • 标签: 主体形而上学 法国 哲学 身体 语言 他者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首先是物与物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 简介:波普尔在历史主义批判哲学史溯源中指认柏拉图为极权主义。同样开展历史主义批判施特劳斯却得出了相反结论。本文试图梳理二问题旨趣、理论根基和方法论原则异同,进而对柏拉图原初形象进行定位。同时对如何面对经典文本解释学原则和态度表达一点个性化见解。

  • 标签: 柏拉图 极权主义 波普尔 列奥·施特劳斯 解释学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人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个性?人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是研究人个性需要首先回答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个性”合理观念。

  • 标签: 个性 抽象人性论 具体人性论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和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这一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该文立论根本在于,检讨以欧美为代表西学之意识形态智能本质,其引导方向,在科学技术上谋求对自然主宰,在政治哲学上谋求对人主宰,因而,它们普世“唯一”是虚假,退而求其次“最好”显示着“最强”权力意志。而以“道法自然,大而化之”中国智慧则应开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但首先必须在强力基础上提供“独立而互补”参照与限制。结论是“西学东渐”历史应该结束了。

  • 标签: “西学东渐” “智能”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