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舆论往往对教师有较高道德期待,希望教师有美德,能够为人师表。但教师往往会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传授,把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自己当然职责,而放弃自己道德实践主体地位。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承担道德教化责任,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实践主体地位?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标签: 道德实践 教师 实践主体 社会舆论 为人师表 技能教育
  • 简介:主体价值在经济与道德关系中地位杨一民,杜建国一有些人在对经济与道德关系审视中,总是难以走出“二律背反”两难处境,似乎经济与道德一方发展必以限制对方发展为条件。他们提出问题是:究竟是以经济为主而使道德屈从于经济发展呢还是相反?从形式上看,...

  • 标签: 经济与道德 主体价值 价值主体 伦理观 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活动
  • 简介:胚胎干细胞技术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潜能性来界定胚胎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核心和归宿。

  • 标签: 胚胎 胚胎干细胞 生命伦理
  • 简介:为了保证网络社会健康运行,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无法回避重要课题.在网络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在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对网络主体道德灌输、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又要锻炼其道德意志并加强道德修养.

  • 标签: 网络道德意识 培养 内容 途径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天赋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本质。鉴于物种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从生物学哲学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物性,人胚胎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两重性,二是互补。人胚胎是世代交替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管。

  • 标签: 人胚胎 生物学哲学 生命价值 伦理地位
  • 简介:体面劳动作为有尊严、文明的人类劳动,体现了广大人民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是改善民生、保障人权、以人为本诠释。本文对体面劳动内涵和目标进行了阐释,从伦理视角对体面劳动精神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我国体面劳动实现制度要求,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体面劳动"更多关注,为劳动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

  • 标签: 体面劳动 和谐就业 制度诉求
  • 简介:德治思想,即“运用道德政治手段实现政治最终道德目的”是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中最终价值归依。以人主体意识发展为切入点,考察殷周之际德治思想构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治思想构建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神本文化——人价值主体缺失;用初敬德保民——人具有了独立价值主体;西周礼乐文化——人类意识觉醒。可以说,殷周之际统治阶级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与礼治,在人主体意识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殷周 德治思想 主体意识 类意识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特殊行为规范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表现在职业工作上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反思首先寄托于天命。夏商时期天命是君主与天帝契约,臣民只能承受命定秩序。周公斩断天帝与君主血缘联系,以德行来判断天命所归,实现天命不常与恒常统一,而天命又只能通过民意得以反映,从而在天、君、民之间形成环形三角交互结构。周公试图用此在经验把握普遍必然,以现实参验方法理解天、君、民、德等概念及天命唯德等命题,最终使理想政治只能寄托于“先王有德”绝对,从而变成对现实等级制度摹写。

  • 标签: 周公 天命 秩序 公共生活
  • 简介:<正>“第三”插足已成为我国目前婚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并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是人们——包括理论界和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看法和评价很不相同,电影《谁是第三拍摄及其放映后所引起不同反应就是一个证明。根据社会学工作者调查,人们对“第三”插足问题大体上有这样三种看法。

  • 标签: “第三者”插足 爱情 婚姻家庭 婚姻关系 第二者 自然型
  • 简介:决策回避现象大量存在于伦理决策中。对现状偏误、无行动偏误、选择延迟、不行动惰性和禁忌回避五类决策回避原因以及道德困境决策任务特点进行综述和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四个可能原因,即回避消极情绪、回避不一致性、回避权衡和回避禁忌,并对该四类原因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一个道德困境中决策决策回避理论框架。最后对关于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道德困境 决策回避 理性判断 情绪
  • 简介:在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先验自我具有意向性之指向性与构造性特征,一切价值和意义都是出自先验自我之意识之授义活动,先验自我成为了一切行为之极点,胡塞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出主体性是一种"先验主体性"。海德格尔将"此在"作为突破口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先验主体性性理论作出了发展改造。海德格尔从本质上把此在归结为与他人在世界之中"共在"。因此,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中展显主体性是一种"共在主体性"。海德格尔现象学伦理学是一门源始伦理学。共在主体在源始伦理中本真生存即是领会良知召唤、切近存在之真理以及诗意地栖居。

  • 标签: 源始伦理学 先验主体性 共在主体性
  • 简介: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根性,归依人是“我”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我”面临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这也是伦理学两个基本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存在 “我” 接触方式 价值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是一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正义”是一个充满现实纠结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一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劳动报酬观。一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再生产需求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一个和谐共融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道德资本是特殊资本形式,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条件,培育、应用和管理好道德资本将是企业获取更好效益和更多利润重要方法和途径。西班牙阿莱霍·何塞·G.西松围绕领导道德资本而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有创见和有借鉴意义理论。

  • 标签: 道德资本 投资股 培育 管理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深刻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伦理思想武器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在20世纪近一百年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大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伟大转化和中国伦理文化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阶段.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理论成果 历史地位
  • 简介:在勒维纳斯哲学规划中,繁衍为主体打开了一种开放性时间。在这种时间中,自我通过父道和孝道.让自身在亲子关系中成为面对他伦理主体。勒维纳斯对亲子关系这种论述与儒家慈孝存在共通之处.且能为儒家亲子观念给出某种合理性证明。不过,由于勒维纳斯将亲子关系重心放在为他人伦理责任之上.他父道和孝道观念又能为儒家亲子伦理提供一些另类补充说明。

  • 标签: 父道 孝道 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