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个层次上。孔子讨论“”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 标签: 孔子
  • 简介:“用什么思考”的意思不是“思考时心里浮现了什么”,而是心智活动通过什么表达系统获得直接表达。思考以语言为归宿——在言说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的心智活动通过一个单一形式的公共表达系统获得表达;这种表达是未成形东西的成形,而不是一种现成物转换成另一种现成物。立足于以上基本思想,通过对“动物的语言”、“形象思维”、“内部语言”、“普通语言”、“找词儿”、“言不尽意”等多种题目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言说活动一端连着言说者的种种经验,另一端连在语言上。

  • 标签: 内部语言 言意 “言不尽意” 心智活动 言说者 公共表达
  • 简介:仁的“偏”与“专”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则一事,专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与“专”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与“专”。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正>黄宗羲于《明儒学案》卷四八,介绍崔铣的著作《松?寤》时,一共引了四条资料,其中条均有错误,全文是:夫正物之谓格,至理之谓物,今之异言也,则心当何正?而至善有别名乎?孟子曰“良知良能”,知能心之用也,爱敬性之实也,本诸天,故曰良。今取以证其异,删良能而不攀,非霸儒欤?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条目不具,奚以求心?故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

  • 标签: 黄宗羲 异端 明儒学 良知良能 子曰 订正
  • 简介:哲学诠释学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而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治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原型" 意像语言 智的直觉 无我之镜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一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是扬雄拟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前人的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的角度,而对中的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脉络等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 标签: 扬雄 《法言》儒道思想
  • 简介:《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层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
  • 简介: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诗之矩矱”。《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 标签: 焦延寿 易林 诗经 钱钟书
  • 简介:承继前篇,本文以逐章解读的形式,对帛书《厽子》下半部分中的疑难词句和其中所涉及的易学问题进行了发掘和疏通,试图解决先秦及汉初易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 标签: 帛书 《易传》 《二厽子》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严滩问答是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的论学,但学界对于严滩在何处这一基本问题却莫衷一是,或以为在富阳,或以为即桐庐七里濑,本文考证出严滩即严陵濑,在桐庐县西三十五里,前人之说皆误。王阳明《次谦之韵》一诗是对邹守益《赠阳明先生》的唱和之作,《王文成公全书》将此诗排在嘉靖年浮峰诸作之前,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受其影响,后来论者将《赠阳明先生》与《次谦之韵》诗均系于嘉靖年。本文考证出《次谦之韵》实际写于嘉靖年八月间。

  • 标签: 阳明 严滩 《次谦之韵》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
  • 简介:<正>所谓《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近几年来,我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与几位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搜集佛学家吕澂先生(1896~1989)的未刊文稿。2008年初,我得友人李林先生介绍,结识了专门研究唯识学的隆藏法师。在隆藏法师的热心帮助下,我来到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查阅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藏书目录。我在目录中意外发现有两份吕澂先生的油印讲稿,一份是《印度佛学史》,另一份是《金刚般若经讲义》,

  • 标签: 佛学家 佛学讲义 藏书目录 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教 先生
  • 简介:《周易》“驱”礼即西周蔸狩礼,蔸狩礼集“田猎”、“习兵”于一体。“驱”为西周苋狩礼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礼“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驱”礼本源渐遭湮没,“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 标签: 军事训练 狩猎 蒐狩礼 三驱 《周礼》 《周易》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