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学见长.荀氏之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是为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之缘起.将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学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至法,引法入,将制者、释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学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明刑的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与刑的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学说。第二,论孔子仁学说。孔子的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学说的发展。克己复为仁,是孔子仁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上,我们的祖先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即以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都属于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的,在中国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大而独特的文化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史 宗法制度 礼记 礼经 风俗习惯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所熔铸的人。对他们的性格的规定性突出地和经常地表现为对人们的感情的制约。他们的性格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的感情同的复杂的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的感情同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情在的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对情的排斥与否定;三、对情的否定的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因此把它定为“典”是比较恰当的。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上博简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学内容的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 标签: 儒家 礼义 礼学 哲学 性情论 理论倾向
  • 简介:<正>今天,我能够和杰出的学者共聚一堂,在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讲话,实在感到非常荣幸。由于出席讨论会的许多学者,对新加坡的社会情况可能不很熟悉,所以我想应该先作个简单的介绍。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小岛国,面积只有636平方公里,人口260万。它是个独立的共和

  • 标签: 儒学 东南亚 宗教信仰 儒家伦理 国际学术讨论会 基督教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颜氏家训》是一部流传广、影响深的家训名著,其中《风操》篇,对避讳、取名、称谓、交际、丧事等礼俗文化的具体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和辨正。在与情之间,作者之推采取了调和、变通的态度,表达了情礼兼顾、以为归宿的思想宗旨。《颜氏家训》以情礼调和的方式在世俗社会的日常礼俗中保存了儒家礼教的基本精神,使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通过具体的礼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标签: 《颜氏家训》 颜之推 礼俗风尚 儒家礼教
  • 简介:<正>《晏子春秋》辑录了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政治活动、言论、生平轶事,又有在传叙传抄过程中后人托晏子之名附加的自己的观点。其包容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鲁文化特别是齐文化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作,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对《晏子春秋》的法律思想作些探讨(拙文:《<晏子春秋>政治法律思想

  • 标签: 晏子春秋 政治法律思想 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权者 齐鲁文化
  • 简介:先秦儒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
  • 简介: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钧尤以独特的体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仁"、"体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均有关于“色”和“”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札”来自干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子下》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 标签: 孔子诗论 五行 孟子 荀子 毛诗序
  •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