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发展、演化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影响。

  • 标签: 李大钊 易学 宇宙二相 青春 进化 易理
  • 简介:<正>中国早期儒学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人学”,而借以反映这一基本特点基本范畴便是“仁”。自原典儒学创始人孔子将“仁”加以系统化、哲理化之后,“仁”便成为展现早期儒学“人学”内容重要范畴。“仁”集中阐述了为人规范、待人方式、修己途径,明显体现了作为人个体人格价值、理想和归宿等,究其实质,就是儒家倡导一种崇高道德观念、伦理精神。而要把这种道德观念转变为道德行为,伦理精神转化为伦理行为,其中重要环节就是“忠”。笔者以为“仁”固然是中国早期儒学重要范畴,但是,在强调“仁”重要性同时,不应该忘记“忠”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儒学中重要性。“忠”发端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时与孝、仁、义、礼成为重要伦理范畴。后汉马融撰

  • 标签: 早期儒学 重要范畴 道德行为 伦理道德 天皇 日本人
  • 简介:齐鲁文化早期交流融合述论郭墨兰齐鲁文化是一个多源、结构复杂而体系相对独立文化实体。它形成,经过了同源、分流发展,最终融为一体过程。齐鲁文化因于先秦齐、鲁两国文化,本是齐鲁两国文化合称,后因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形势发展,齐鲁文化终于融为一体,“...

  • 标签: 齐鲁文化 交流融合 齐桓公 齐景公 管仲 齐文化
  • 简介:秦人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大概在今山东省境内。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由秦人祖先创造早秦文化具有鲜明文化特色:从文化之源流看,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并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未知夷狄文化、商文化、西垂戎文化、周文化等文化因素。从文化基调来看,早秦文化始终没有融进主流,边缘化处境成就了秦文化,并且锻造秦文化独特个性和品质。

  • 标签: 秦人起源 早期秦文化 迁移 东夷文化 文化特色
  • 简介: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变互作用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形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发展及其在西方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意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学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必须进行研究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进化。

  • 标签: 宇宙道德 形而上学 多维度性 超灵论 自知
  • 简介:在殷商、西周、春秋三个时期,卜筮对于中国早期至上神信仰作用历经了从催生到消泯变化:殷商时期,卜筮与至上神"帝"信仰有着表里与共内在关系,卜筮催生宗教;西周以后,周人不再把"帝"而是把祖考作为信仰对象,卜筮沦为了政治工具,与"帝"信仰发生了断裂;春秋时期,卜筮又成了人本精神所利用舞台,周人借助对卜筮形式肯定和卜筮结果否定来彰显人主体性,消泯"帝"信仰。卜筮在历史中两种截然相反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发生与夭折形成深刻影响。

  • 标签: 卜筮 “帝” 信仰 宗教
  • 简介:丁四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1版,全书274页,计17.7万字,为“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之一种。作者认为,“国内易学研究,……实始于出土易学,始于所谓数字卦问题”,大量易学材料发现,丰富了易学知识,提出了新易学问题。本书分三编,共九章,由作者发表过九篇论文略加编辑、润色而成。第一编分两章。

  • 标签: 易学研究 早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介 考论 周易
  • 简介:占问对象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德性袒考。失去上帝信仰卜筮不仅沦为周初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夭折形成了深刻影响。

  • 标签: 卜筮 上帝 信仰 宗教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过去被认为是伪书《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田齐变法,为黄老学传播掀起了高潮

  • 标签: 伪书 列子 黄老学 稷下学宫
  • 简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日关系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呈现是中国向近代日本学习热情与日本对古代中国爱慕情结相互交错之景象。在这一时期,不仅有一批又一批中国有识之士负笈东渡,出现了强劲赴日"留学热",而且也有不少日本文人学者来中国游历,出现了一阵来华"考察热"。而在诸多来华游历考察日本人中,有那么几位可以说是带着明治大正时期阳明学运动之余热而冲着王阳明来。其中高濑武次郎可以说是最早来浙考察阳明遗迹日本学者,诸桥辙次则是最早考察并记录和拍摄阳明墓日本学者,而井出季和太乃是最早把王阳明引入时已为日本所统治台湾日本人。

  • 标签: 王阳明 浙江 遗迹 日本人 考察
  • 简介:儒学在今天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简单回归,在更内在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问题。具体而言,儒学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层面看,儒学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重视。

  • 标签: 儒学 历史向度 逻辑分析
  • 简介:【导语】近几十年来,大量简帛文献资料出土面世,如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简等,大大改变了人们对于古代思想世界认识。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出土否认了“《孙膑兵法》为伪书”看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出土丰富了人们对于黄老道家认识,郭店楚简出土则对《老子》年代、孔孟之间儒家等研究有了更深入认识。许多历史上疑难问题争论了几千年也无定论,而简帛文献出土使得其中一些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因此,每次新资料出土都或多或少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认识。

  • 标签: 出土文献 自然宇宙观 道家研究 《孙膑兵法》 银雀山汉简 马王堆帛书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发展危机与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制度一种特殊病态,即由资本对人支配过程历史积累才产生了这样结果,才使人和社会陷入失去发展空间停滞与退化状态。而这种病态是资本逻辑重要方面——资本扩张在人发展悖论——历史积累所导致。所谓资本扩张在人发展悖论,指的是资本扩张一方面必须以人发展空间为前提,同时也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吞噬人发展空间,最后使人和社会失去发展空间而处于危机状态。

  • 标签: 资本逻辑 发展悖论 人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扩张
  • 简介:性善论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早期儒家学说体系化过程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儒学体系化、德行内向化和德目的简约化,具体表现为五行说形成,从五行说到四端说,再从四端说到性善论。

  • 标签: 五行说 四端说 性善论
  • 简介:《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而《管子》就有非常大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贡献是不可低估

  • 标签: 《管子》 易学 贡献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美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