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正>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人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

  • 标签: 精神境界 性问题 肯定人生 道德理想 内在精神 普遍原则
  • 简介:“中国哲学”的概念与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研究,首先出现于欧洲的法国、德国,其次出现于亚洲的日本、中国。“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形成于日本。“中国哲学”概念在东亚的出现,语境与欧洲迥然不同。它是近代化的产物,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必然

  • 标签: 以西释中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研究 近代意义 近代化 必然性
  • 简介:<正>“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 标签: “超越” 现代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西方哲学 现代汉语 形上学
  • 简介:'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 标签: “无”性思维 太极思维 生生 化生 生态审美
  • 简介:从古希腊起,哲学家们似乎就把“趣味”、“审美”的专属权赋予了视觉和听觉,把它排斥于味觉的范围之外。其因由首先在于,视昕两个感官是主要的认识器官,与心灵相关,因此在五官中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其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认为视听两种感官与对象之间没有物质接触,是比触、味、嗅更纯洁的感官。

  • 标签: 审美 味觉 “趣味” 技术条件 古希腊 哲学家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也”,《乐记》这一人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的影响之深之大,它的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的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的道德成长路径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的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的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的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的陶治和对天理的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的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的捆绑与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易传》,阐述了它的虚假错误观,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两种超越论。虚假产生于人的意志行为与“时”的背离,而错误则产生于“见仁见知”的主观标准的客观化。为了解决虚假与错误的存在所造成的困境,《易传》开显了两条道路。一是无我而任物,直观天地万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提前避免虚假与错误的产生;一是自觉知识的有限性,超越现有的知识,克服已产生的虚假与错误。前者的问题是:人与本源的存在是否具有同一?后者的问题是:人能否以自身的知识上合天道?这两条道路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课题:天道性命相贯通如何可能。

  • 标签: 虚假 错误 知几 超越
  • 简介: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 标签: 儒学 宗教功能 道德伦理 内在超越
  • 简介:王弼易学虽属于义理一派,但也并非“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不离象数,向道回归,有阐释义理的鲜明学术蕲向,是王弼所建构的解释学原则;不废章句,以传解经,注重疑难词义的训释,将章句之学阐释经义的方法升华到义理抽象的层面,是王弼所建构的解释学方法;不离卦爻。综合考察卦爻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追寻因时适变,是王弼易学哲学思辨的核心;援老释易,从具体现象出发,探究宇宙本体,是王弼易学本体哲学的特点。

  • 标签: 王弼 周易注 象数 义理 哲学本体
  • 简介:作为新公共管理的继承者和修正者被提出来的后新公共管理,在三个维度全面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一是权力重组,从强调分权到适度集权;二是结构重组,从机构裂化到主张机构协作与整合;三是关系重构,从倡导民营化到主张更加重视网络化治理。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主张对当前中国的行政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后新公共管理 超越 启示
  • 简介:《中庸》一书引“子日”处甚多,“道不远人”章①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映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人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忠恕”思想之发展,同时,对我们认识《中庸》所引“子曰”之特点亦不无裨益。据文意,全章可分五节。

  • 标签: “忠恕”之道 《中庸》 义疏 《论语》 “子曰” 君子
  • 简介:<正>严复以其在甲午至辛亥期间的数篇政论及西学译著名世,其中尤以《天演论》的翻译最为著名.时当甲午新败,举国震惊,严复说:“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情,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已.”(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页).穷则思变,严子几道(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1897年,严又陵从英国返国,改名复,字几道)以其兼通中西的深厚学力,率先向清末变迁中的中国社会、学术、政治等各方面,以中西比较的眼光,发出猛烈的批评.

  • 标签: 严复 《老子》 《庄子》 老庄哲学 “超越” “内在超越”
  • 简介:内在与超越,两个问题,其实所要解决的乃是一个如何超越的问题。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的两种超越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人若运用逻辑,就很可能忘却自己的存在,生活应有孔颜之乐。人的生存是世界的存在,人既是有限的存在者,又是有多种可能选择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者)。此外,两种不同地域的超越,却走上了同一的主客不分的东方式的思维模式,这亦证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的生命力。

  • 标签: 内在 超越 现象学 此在 心性
  • 简介: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觉解 人生境界 形而上学 负的方法 进于道的诗
  • 简介:<正>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源头当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山川崇拜意识,从原始宗教的山川崇拜到人间世俗的山水审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转变的实现,需要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巨人的出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不是老子和庄子,而是孔子。孔子第一次全面地

  • 标签: 审美意识 孔子 山水审美 庄子 自然山水 审美活动
  • 简介: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 标签: 音乐审美意识 有声之乐 无怠之声 天乐 道家
  • 简介: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 审美心理 理想人格 知识分子 文人士大夫
  • 简介:<正>一、反思:对先秦美学史审美心胸理论研究中缺环问题及研究方法的思考探讨中国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是研究者多所涉足的课题。基本观点有二:一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奠定了审美心胸论的基石;二是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共同开创了审美心胸论的源头。本文不拟对这两种观点本身做什么评论,而只愿思考这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对先秦审美心胸理论的研究尚存在着两个不应忽视的问题:

  • 标签: 审美心胸 直观感知 中国美学史 虚静 哲学认识论 管子
  • 简介:银雀山汉墓竹简虽然不是关于美学或文艺理论的文献,而是以兵法、治道、阴阳占侯为主的文献,但它们在论述兵法、政治、占侯等问题时所使用的一些命题、范畴、概念等以及体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与美学和文艺理论相通,如在政治方面,它要求君王不要过分重视文采装饰;在兵法方面,要超越“有形”而追求“无形”;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人们保持“恬淡随意”“心定气固”等的状态.因此,银雀山汉简中的这些思想、观点通向了审美,它们的范畴、命题等与审美理论相通,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在兵法、政论以及阴阳占侯等文献中的具体体现.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审美意识 末作 无形 恬淡随意
  • 简介: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 标签: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 传统协商思想 继承 内化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