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与《易》有密切关系,抛开《史记》帛书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德性学说。

  • 标签: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 简介: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问题开始,儒学所说天,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神,天有形而上超越层面,但不超自然绝对实体,人天之所生,又是德性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德合一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儒学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 标签: 儒学 宗教 究天人之际 人文主义宗教
  • 简介:《管子》中“宙合”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万物生于天地;二天地开放,生化万物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论文学价值一个流动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文学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文本属性,作为事物客观属性一成不变”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事实是:同一作品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氛围里,对不同接...

  • 标签: 文学价值 一个流 论文学 接受者 潜价值 二重性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而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法,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法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劳役—实物—货币地租”演进系列出发,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评价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十年。探究中医哲学,或者说中医哲学环境、背景、精神,是非常重要一件事情。中医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整体文化。《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讲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其所收集典籍内容,都是关于医疗、养生方面的,包括医经、经方、神仙、房中这几个方面,都是关于如何来维持生命,保养生命,提升生命著作,所以称其为“生生之具”。

  • 标签: 中医哲学 标准 人文 智慧 直觉 专业委员会
  • 简介: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那篇著名《说儒》,对其中两个问题更感兴趣,即《说儒》中第二个问题:论儒殷民族教士;第六个问题:论老子正宗儒,并且个殷商派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由于与其有关考古文物资料尚

  • 标签: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文化 宋国
  • 简介:西方学术机构中和平研究对西方大学来说,和平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新,大致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内,学术机构对和平问题很少研究.当时,英国和美国政治状况比较稳定,由两个传统政党精英人物控制;两国政府以及几乎所有的对立党派都坚定地推行一种大力发展军力、以核武器为后盾、针对苏联战略.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学科建设 联合国 国际关系
  • 简介:近年来,学界和政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水平相对于工业水平明显滞后事实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寻求解决途径时,最初人们将更多期待寄予小城镇,近来特大城市、大城市作用重新得到了肯定;而居于中间、同时也十分重要和具有效率层次-县级城市(县城和县级市)对于推进城市进程意义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发达地区县级城市之所以没有得到普遍而充分发展,主要症结多数县级城市既远离市场偏好,又远离政策偏好.因此,要实现县级城市充分发展关键在于有效地复合多种动力;同时进行合理战略定位积极制度创新.

  • 标签: 作用 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化 县级城市 政策 市场
  • 简介: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理解与态度。

  • 标签: 柳宗元 道教 真经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态势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提供了崭新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评价孟尝君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标准或原则,大家取得共识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不要原则。"(李侃《严峻历史史学虚实》《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第115页》有...

  • 标签: 孟尝君 评价历史人物 齐国 司马迁 歧点 王安石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阐发来知德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宇宙万物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目标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建构基础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太极 儒学 易学 邵雍 朱熹
  • 简介: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概念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挑战;多数民主一种排斥型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一种分享型政治制度。

  • 标签: 多数民主 协合民主 社会结构 亚政治文化
  • 简介:冯契哲学宗旨“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理论为方法,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总结超越角度,对冯契先生“理论为方法”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使认识论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第一个人。而冯契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西方逻辑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挖掘、发挥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逻辑范畴体系”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 标签: 冯契 逻辑思想 逻辑范畴 辩证逻辑 西方逻辑 超越
  • 简介:<正>中国逻辑史发轫于何时?开创者谁?我国逻辑学界对此似有定论。目前已经出版几本有影响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中国逻辑史开创者春秋末年郑国邓析。笔者认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观点与史实不符,因为邓析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产生、"正名"理论提出《论语》中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论证孔子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开创者地位,并对"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几条主要论据作一些分析。

  • 标签: 中国逻辑史 开创者 逻辑思想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法典”主流观点,对经、礼关系“法典”一词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法典”都是不够准确。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礼制作过程汉章帝制礼主观意图,认为《通义》章帝为制作汉礼而预先对诸礼义理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汉礼》,因此把它定为“礼典”比较恰当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梁漱溟从文化比较角度,以不同于启蒙理性新思路,分析了现代性中传统、现代多元倾向从民族传统中挖掘现代性资源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用佛学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可能有的意义。他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以造成儒学复兴社会基础,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空间,从书斋引向社会,把传统儒学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社会整体实践,从而扩大了儒学实践性。

  • 标签: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