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罗尔斯的契约论强调公民是正常而充分合作的社会成员,而且它还假定他们的种种天赋才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可行能力思路看来,由于这样一种契约主义的方法论,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不能从正义原则中公平受益,他们甚至被排除在正义原则的选择过程之外了,因此这种理论没能真正保障每一个人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但在罗尔斯的契约论中,作为正常合作成员之基础的两种道德能力应当被理解为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而正常能力的假定意在排除能力差异在原则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而它反而是包容性的。在组织有序的社会中,有能力缺陷的人的一些特殊需要确实没有被当作一个基本正义问题来对待,但这一点乃是平等的政治自主性的代价。

  • 标签: 契约论 可行能力思路 正常能力 能力缺陷 政治自主性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认识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造成道德能力培养中的错位和缺位现象。主体意识的凸显、新的交往形式的形成及德育的不断发展,为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可能性条件。现代德育应面向生活世界,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以“生成的人”的方式培养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 标签: 道德能力 德育 培养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性主体道德理想的基础。现代社会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道德能力,是一种超越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确立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培养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构成了公共行政道德能力的内涵。

  • 标签: 公共行政 道德能力 价值观 正义感 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
  • 简介:政治对于政治主体而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重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对政治主体的肯定性价值和应然意义。政治价值具有多维内在构成,它对政治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政治文明
  • 简介: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的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中经由反思、认识后的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的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与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的美德,即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与个人美德结合。

  • 标签: 工程伦理 工程生活 实践智慧 卓越 美德
  • 简介:社会舆论往往对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期待,希望教师有美德,能够为人师表。但教师往往会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自己当然的职责,而放弃自己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承担道德教化的责任,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标签: 道德实践 教师 实践主体 社会舆论 为人师表 技能教育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和第七卷中论述的实践推理形式排除在审思之外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跟第三卷的所谓"手段-目的"样式一样,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所谓"规则-案例"样式同样在讨论审思的形式。第六、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性的审思称为关于实践行动的推理,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理论三段论,称之为实践三段论有误导之嫌。区别于理论推理,实践推理的大前提都跟人的善好、规范性的"应当"、欲望有关。而人的善好和幸福这个领域并不是理论思考的范围。实践理性所关涉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对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欲望和大前提冲突、大前提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一个真正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努斯觉察到具体的道德特征,从而把握到适用的大前提。

  • 标签: 审思 手段-目的 规则-案例 实践推理
  • 简介: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秋瑾 近代新型女性 男女平权
  • 简介: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民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公民根基性的“生存”,二是公民尊严性的“生活”,三是公民理想性的“好的生活”。基于对中国当下民生的现状及问题的全面把握,政府在民生制度和民生实践中首先应遵循刚性的公正原则,它既能够一般地解决资源供给的有限与人的欲望的无限之间的冲突,又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民生中的突出问题。但公正原则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无法惠及每一特殊个体的需求,强调具体性、关系性、情境性、理解与关爱的关怀原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以刚性的“公正”与柔性的“关怀”为伦理原则的民生制度与民生实践,将最终引领全体公民过上他们所珍视的和值得过的“好的生活”。

  • 标签: 公正 关怀 民生 伦理原则
  • 简介:市场交换原则、竞争、物化、异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今天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渗透进了非市场领域。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显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些挑战来自现实的经济根源,这也是一些西方学者之所以认为市场经济无助于传统美德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无法改变造成这种原因的市场经济条件。但从中国泥土中生长起来的河北沧州黄骅市的信誉楼,却努力把颠倒的生产目的再颠倒过来,中止异化劳动的红舞鞋,使劳动重新回归人本身,赋予商业、竞争、企业、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以新的理解,不仅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为这一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伦理难题提供了平凡而伟大的创新回答。

  • 标签: 信誉楼 信誉 商业 竞争 市场经济
  • 简介:事实与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与价值(v)的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与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的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正>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方面的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研究 德目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爱国爱民
  • 简介: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德育方法论是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灌输法失去了其合法性。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应答方法。由于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方法功能仅关注某一方面,所以它们的德育方法论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所面对的现实道德冲突问题。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科学阐明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方法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其整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把现代德育方法进行系统整合连接,构建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的方法论整体系统是当代德育方法论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价值引导 实践体验 感情建构 德育方法论整合
  • 简介:政府公共性意义上的公民,分享着两项公共权利,承担着两项公共义务。他们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公共权利和公共义务,而且具有把它们化为现实的公共感能力。用公共感能力确定公民的资格,为公民的概念提供了规范的标准,从而与国籍描述的公民资格区分开来,把公民定义为与市民不同的公共角色。公民作为公共的角色,应该积极地从正反两面培养自己的公共感能力,不断创造自己作为公民的价值。

  • 标签: 公民资格 政府公共性 公共感能力
  • 简介:我国学界对发展伦理学的研究,其问题域集中在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哲学基础、伦理原则和价值理念等问题上。发展伦理学在我国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发展伦理学在我国的未来旨趣表现在:首先在理论研究上,发展伦理学要强化范式意识,规范学术研究范式;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中国的发展伦理学体系;最后,在发展实践上要提升人类的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细化发展伦理的指标体系,把发展伦理规范落到实处。

  • 标签: 发展伦理学 研究现状 实践探索 未来旨趣
  • 简介: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意向性行为 意志 先验现象学 先验还原 实践
  • 简介:<正>中日实践伦理学第3次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汝信出席了17日上午的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刘启林、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魏英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陈筠泉、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许启贤、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陈瑛、北京师范大

  • 标签: 实践伦理学 讨论会 中国伦理学 伦理研究 不轨行为 夫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