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一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认识与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受强迫”而做出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行动与非自愿行动、出于无知行动和处于无知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把握与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品格。亚里士多德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美德与恶行以及品格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
  • 简介: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道德生活提供普遍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作用,当然休谟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建构。正义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结果。

  • 标签: 自然的德 人为的德 理性慎思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试图从人性本质和意义中寻找道德哲学基石,解决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目的是为人类道德寻找坚实基础。细读这本真正伟大小书,从严谨论证和思辨的话语中读出了康德内心无比焦虑心情。细细玩味,深感康德:焦之也深,言之也切;虑之也远,说之也详。哲学植根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因此它必然关注生活。每个时代哲学家,都在关注着他生活时代,并关注着那个生活时代问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 原理 焦虑 生活时代 道德哲学
  • 简介:当前我国大陆公众腐败容忍度究竟如何,通过对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职人员为主)问卷调查发现:一,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腐败容忍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二,人们对政府腐败更不能容忍,其具体容忍值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低容忍腐败(Y〈3)主要是危害公众安全和官员私生活混乱腐败;中度容忍腐败(3〈Y〈4)是≯亍立名目收取贿赂和以权谋私腐败;而较高容忍腐败(Y〉4)主要是集体性腐败和被动型腐败。三,低腐败容忍度并未带来高反腐积极性,人们对腐败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参与度较低,且反腐意愿不受教育程度影响。四,收入水平和利益相关度直接影响人们腐败容忍度,个人收入越高,腐败容忍度越高;而利益相关度与腐败容忍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腐败容忍度 政府腐败容忍等级 反腐意愿 利益相关度
  • 简介:通过分析和梳理2006~2015年发表档案学核心论文,本文从一般价值指标、主体价值指标、区域价值指标三个层面,勾勒出当前国内档案开放研究价值坐标体系。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是:核心作者群表现出较强务实性价值选择偏向;高校和档案局(馆)作为国内档案开放研究主力军,在档案研究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主流引导角色;学术人及学术机构以研究成果为中介或目标,在组织科学研发过程中与多方发生联系,在彼此交错互动中形成了复杂伦理规范;区域研究力是档案学术研究实力集中体现,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地区影响力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档案研究 价值坐标 学术伦理 区域研究力
  •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共产党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不变重大战略部署。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2012—2017年中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现状为考察对象,本文发现,中华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呈现了两个特点。在贸易总量以及贸易总金额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时候表现了巨大贸易逆差,在贸易进出口对象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地域对象是亚洲。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亚洲,走向亚洲,克服贸易逆差,本文从情感视角分析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所面临情感挑战,并以这种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可以帮助中华文化更好、更顺利地"走出去"情感路径。

  • 标签: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亚洲 情感挑战 情感路径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重要保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公共伦理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法律原则能否作为判决依据取决于个案中法律行为所体现出道德强度程度,表现为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向下看”,准确判断在具体个案中,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违背程度;二是“向上看”,全面考察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法律规则对道德规则转化法律原则是如何回应。埃尔默“谋杀被继承人”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违背是严重,也是为整个法律体系所不容,该案适用法律原则具有有效性;相比较而言,泸州“婚外同居”继承案,如果适用法律规则,对道德违背要轻微些,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所容忍,该案适用法律规则具有有效性。

  • 标签: 司法判决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道德强度
  • 简介: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以一种强劲姿态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总体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支配性力量。资本为实现其价值增殖本质,通过空间扩张(即全球化进程)和领域渗透(即市场化推进)确立自身。因资本构成、运营主体及约束机制不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应帮助企业超越资本逻辑宰制,针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差异化现状,依据经济、社会、文化三元生态模式进行建构。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资本逻辑 差异化格局
  • 简介:"正义"是古希腊伦理学和政治学重要概念。经历了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需要面对智者新正义观,即《理想国》第一卷中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利益"。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不断追问,并从中发现了色拉叙马霍斯内在矛盾:正义的人总吃亏。这种矛盾不仅是雅典现实,更是新、旧伦理观之间冲突:"正义"究竟能否为人带来幸福?对这个问题回答,成为《理想国》之后正义城邦与灵魂学说先声。

  • 标签: 正义 理想国 苏格拉底 色拉叙马霍斯
  • 简介:在大量实证调查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主体、模式、价值取向、教育中家长面临困境八个方面对孝感市城区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并针对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分析原因,探寻了相应路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科学家庭教育方法,以正确价值观做指引,从而促进独生子女全面发展。

  • 标签: 城市 90后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 简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而形成并发展起来,是在对高中毕业会考制度进行充分总结分析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而实施一项重要考试评价制度。近年来,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学业水平考试再次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2017年上海、浙江新高考方案试点及全面实施,我国将迎来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文基于对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诸多分析和对沪浙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情况相关文献研究,以及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新高考方案调研分析,探讨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公平、合理学业水平考试选拔评价与管理体系"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构建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学业水平考试设置和操作规范,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高效、有序地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新高考改革 沪浙试点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关于人发育和成长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道德品质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区分。人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洛克财产权理论中存在许多模糊地方,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权和占有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在他那里,人对自己生命和自由没有所有权,但对自己劳动能力有所有权,可以任意转让。诺齐克把劳动能力、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自由,都当作是个人私有财产。马克思观点同洛克和诺齐克观点是根本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本质体现,劳动能力不是可以任意转让私有财产。洛克和诺齐克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社会,我们必须要回到马克思。

  • 标签: 权利 财产 洛克 诺齐克 马克思
  • 简介:一导言世界1/3左右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问题是人类面临一个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意愿老年人就业,以缓解"养老"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以及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经济压力。

  • 标签: 就业问题 人口普查资料 老年人 关怀伦理学 实证分析 中国
  • 简介:普遍化原则是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中一条至关重要原则,是一切有效规范必须满足条件。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了社会道德规范有效性要求,普遍化原则为有效性规范产生呈扬了新伦理致思向度,以人为本和民主协商应成为规范有效性生成双重维度,共时体现实质普遍化与程序普遍化。这也必然成为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秩序逻辑基础。

  • 标签: 社会道德规范 普遍化 以人为本 民主协商
  • 简介: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性成果,既是毛泽东思想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内在逻辑张力。毛泽东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具备体现中国道德国情、传承中国传统伦理共同体精神、反对各种“中国式”旧道德和培育革命新道德中国特色,同时展现其独特阐述方法。认识和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中国特色与方法选择内在品质,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哲学和伦理思想,培育中国道德文化自信。

  • 标签: 毛泽东伦理思想 政治伦理 中国特色 方法选择 唯物史观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两难,达两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对世权,是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什么是“对”,和对它证立,是道德哲学中具有争议性核心问题,也是效用主义和道义论间主要差异之所在。统合效用主义对于“好就是对”这个陈述有一套完整周延说法。而道义论对这个问题证立不够周延或没有足够说服力。

  • 标签: “对的” “好的” 效用主义 道义论 统合效用主义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