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人种什么,就收什么。那随从肉情撒种的,必由肉情收获败坏;然而那随从圣神撒种的,必由圣神收获永生。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节,必可收获。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应向众人行善,尤其应向有同样信德的家人。

  • 标签: 相生 因果 永生 信德
  • 简介:印光大师以佛家慈悲济世的情怀,在其文钞中多次提出因果在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因果是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根本,也是古今国家治乱兴衰之关键。印光大师的因果思想对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对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繁荣,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印光 因果 格致诚正 家庭教育
  • 简介:七叔是爸爸的亲兄弟,因为家庭拮据不得以操起屠刀,干起了屠牛的行当,哪知本小利厚,所以一干就是几年,为此造了许多的杀业。如今他受了果报进了监狱,受了许多的痛苦,究竟做了多大的恶业,以致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问题,如果知道他屠杀动物时出现的残况相信就会有所感悟。

  • 标签: 佛教 杀生 报应 教义
  • 简介:佛教认为,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即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即事物的生起、变化、发展、消亡都是缘起的。“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就是任何现象和结果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相关的众多因素与条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杂阿含经》卷二中讲:“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这就是说,佛教所谓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遵循和符合这一缘起的规律,这是普遍真理。该经卷十二中又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强调了事物现象因缘与果报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这种因果间的必然性关系,既是对世界本原的揭示即世界观,又是对人生真实的体悟。而佛教主要关注人生的解脱,所以,佛教因果报应说侧重于论述社会人生的探究与改造。佛教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佛教所有的精神演绎与理想构筑都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之上。

  • 标签: 佛教 因果报应说 基本原理 简论 理论构架 十因
  • 简介:牵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版。在西方文化强烈刺激下的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扶三教于既倒,融雅俗而开新,对以儒释融通为文化底色的中国佛教居士阶层作出了理机双契、影响深远的圆明开示。印光大师“因果正信”居士观有两个基本特色:一个是以儒教伦常为基础而又内在融通儒道释三教优长,另一个则是对精英清净感应修证和大众善恶因果感报大小文化传统的自觉整合。印光大师以“因果正信”居士观为核心线索与评判依据,在学理上开拓出以儒释融通为基本特色的现代中国佛教居士家庭建设。印光大师居士观自觉承绪明清以来儒释道人文教化发展脉动,

  • 标签: 印光大师 居士 因果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国佛教 儒释融通
  • 简介:敦煌写卷S.5588,首尾皆残缺,故学界多以其现存首句"只为求因果"中"求因果"三字冠名。《求因果》与大多数敦煌写卷一样,为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年限难以断定。这是一篇佛教思想笼罩下的"劝善文",尽是佛教语言和思想。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甚至民间思想。这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时代背景相关,因为儒、道思想在中国的根基和影响巨大,佛教想要发展壮大必须与其调适兼容,当然各个教派之间思想的共通性也是一大因素。"求因果"吸纳了儒、道思想中与佛教教义相通的某些成分,甚至只是借用某些表达方式和思想框架,来表达佛教劝人修身向善的思想。

  • 标签: 求因果 佛教 援道入佛 孝道 礼教
  • 简介:清静为本,参悟为要古人读经之前要“拜经”和“展经”,先洗手,再抱拳躬身,然后再小心地打开经书细读,这当中便需要一种恭敬心和清静心。有了这种心,便可以进入到参悟本经的境地了。有一位前辈曾经说过,读经有五个方法,就是“参、悟、体、行、证”。

  • 标签: 参悟 拜经 冤家债主 承负 苦乐 二字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休谟的怀疑论来理解《中论·观因果品》的因果观。本文认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果联系时,做了两个有用的假设: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个现象的独立存在和因果联系的普遍有效。但是这两个假设是蕴含矛盾的。如果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即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处在因果联系中,那么原因就必然在与结果的联系中存在而不可能是与结果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龙树认为因果联系是普遍有效的,因此,没有独立于因的果,也没有独立于果的因,也没有独立于因果因果联系。然而,我们的心灵总是习惯于把想象和建构的假设当作客观的真实,哪怕其中包含着矛盾。龙树的论述不仅指向具体的对因果联系的认识,而且隐含着对人类把想象当作真实的“习惯”的批判。

  • 标签: 因果观 《中论》 休谟 怀疑论
  • 简介: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 标签: 净土教 禅宗 开创 慧能 中国佛教 因果
  • 简介:体育和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体育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各种影响,并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宗教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入而趋于灭亡,由此揭示了宗教在现今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影响着体育科学的发展。

  • 标签: 体育科学 宗教 科学技术 人类 时间
  • 简介:但是,在信仰生活中有很多人把神和人的关系局限化,把读经、祷告、聚会当作神与人的关系的惟一表现;还有些人把神和人的关系神秘化,认为与神有美好关系的人一定要见异象、作异梦,这一系列错误的认识一定会带领基督徒离开圣经的真理,偏离上帝的话语.因此,我们需要把神和人的关系真理化、圣经化,以圣经的真理和原则来建立正确的神、人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父子关系 肢体关系
  • 简介:虽然我们可以相信,在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和作为局外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历史之间,有着令人折服可信的区别;当我们注意到信仰、自己的生活本身,与我们的命运实践知识(即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时,虽

  • 标签: 基督教 历史理论 上帝信仰 教义思想
  • 简介:《太平经》一书内容庞杂,思想多源,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总的看来,《太平经》的成书时代,也是谶纬流行的时代,所以,它的出世神话及其思想内容都与谶纬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太平经》的出世神话及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太平经》与谶纬的关系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

  • 标签: 《太平经》 谶纬 成书关系
  • 简介: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认识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瑶族宗教深受汉族道教影响,严重道教化,这种观点肇始于江应樑,获得国内外与不同时期的广泛呼应,成为关于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的主流观点,其后的胡起望将瑶族宗教提升到与藏传佛教并列的高度,称为“瑶传道教”,徐祖祥等人沿用此概念并作了系统的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瑶族宗教与道教形似,而实质上并非道教,这一观点得到赵家旺等人的赞同,并进一步论述瑶族宗教与道教是在相同源头下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互化关系,以张有隽、张泽洪等人为代表。对此问题的探讨目前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学术的讨论与争鸣、国际学术交流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对瑶族宗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有缺憾。

  • 标签: 瑶族 宗教 道教
  • 简介:自古以来,西藏地区就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多民族地区。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仍然生活着以藏族为主体的汉、回等38个民族,维护和处理好西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藏族与汉族的关系,对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上西藏的民族关系据考古发现表明,西藏地区不仅是藏族先民的家园,而且是古代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人类头骨。

  • 标签: 中央政府 吐蕃王朝 民族出版社
  • 简介:五位百法是大乘瑜伽宗的法门,其理论完备,体系精当,然研习者却少。今将此体系中的五位与百法之关系加以略释,以求教于方家。一法门缘起佛陀教弟子观察诸法,分析诸法,不于境界笼统模糊而起僻执,或执无为有,或执有为无,如说有天神主宰创生人物、执有常住实我、往来...

  • 标签: 无为法 宇宙人生 宇宙本体 五蕴 善法 瑜伽
  • 简介:对照中国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与书法相对疏淡的关系而言,书僧现象是书法和佛教紧密结合的特殊文化历史奇观,不啻于文化史上的一次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怀素先锋、狂热、反叛,成了当时和后世书僧竞相效仿和崇拜的偶像,也成了那个时代佛教和书法艺术相得益彰的标志,无可争辩地影响了那一代人和那以后的书法史。

  • 标签: 隋唐书法 禅宗 书僧现象
  • 简介:老子及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支,它与儒家文化并行,是中国文化的主潮。在道家发展之初,它的源头是什么呢?它与儒家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研究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今本《老子》成书较晚,以此了解道家早期思想是不恰当的,所有凭借今本《老子》所得出的老子思想肯定不是真正的老子思想,而是有相当多后期道学及其他学派所发挥的思想存乎其间,因为今本《老子》的成书在老子去世后的数百年以后。这样,我们必须求助更早的版本以探讨老子思想之源。近年,考古发掘发现了一些《老子》的早期版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老子早期思想的重要资料。1973年,马王堆发现了帛书《老子》甲本、乙本,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有简书甲、乙、丙三篇。这两种《老子》的早期版本的面市,为我们认识《老子》一书及道家思想的发展再现了新的前景。

  • 标签: 《老子》 老子思想 道家 儒道关系 道学 早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