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引入主体理论视角,探讨心理疾病病因观、专业心理求助有效和污名信念等三种心理健康学识在个人和主体两个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解释能力,以此分析个人信念和对社会文化的知觉与专业心理求助的关系。对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和主体学识信念关系紧密但又有显著差异,主体间内源病因观强于个人内源病因观,主体有效信念弱于个人有效信念,主体污名信念强于个人污名信念。个人和主体间层面的学识信念都存在人口学差异。个人和主体学识信念均可独立评估求助意愿,但个人信念解释力更强。结果有助于从个人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同时理解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 标签: 专业心理求助 心理健康学识 病因观 污名 主体间视角
  • 简介:通过在一个幼儿园中班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戏剧游戏的实验研究,发现不论用间接故事法,还是用情境观察法测定,实验班幼儿的分享、谦让、合作和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优于控制班,表明社会戏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标签: 社会戏剧性游戏 分享 谦让 合作 互助
  • 简介:以5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自尊在人格特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情感体验维度时具有中介效应,而在其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时无中介效应;(2)自尊在社会支持与情感维度关系的中介效应相对高于在人格特质与情感维度关系的中介效应。

  • 标签: 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 自尊 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
  • 简介:<正>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发展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掌握这些社会技能需要儿童具有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一、社会对游戏的影响

  • 标签: 儿童游戏 成人 角色游戏 儿童学 同伴 社会性行为
  • 简介:本文利用图画辅助程序和posthoc方法研究了社会愿望对焦虑强度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1)负荷形容词影响焦虑强度评定;(2)这种影响与焦虑内容、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3)分离焦虑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死亡焦虑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社会性愿望 焦虑评定 分离焦虑 死亡焦虑 图画辅助实验程序
  • 简介: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发展关颖,刘春芬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社会化程度的首要因素。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占...

  • 标签: 父母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 儿童社会性发展 宽容型 儿童发展 儿童行为
  • 简介: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经验习得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界定有两类:即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信息进行参照和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号进行信息参照。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发展与表现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婴儿参照行为中对情绪信号的感知、辩识和理解及其情绪交往中的行为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婴儿社会参照的可能机制与过程。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视崖、陌生人情境和新异玩具三种范式。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社会性参照能力 婴儿 参照信号
  • 简介:儿童社会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发展》课题总报告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发展》系由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主持和组织、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国内六省市十三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于19...

  • 标签: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气质 弱智儿童 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 攻击性行为
  • 简介:<正>在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研究者象Ш.Н.契哈尔奇斯维里那样主张把人的需要分成三类,即生物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需要,并认为社会需要在个人的动机结构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认为社会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是摆在心理学家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社会性 动机结构 少年期 生物性 精神性 主导地位
  • 简介: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这表明,社会创造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 标签: 状态创造性 特质创造性 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
  • 简介:人们的心理,既有健康积极的,也有不健康消极的。怀有不健康消极心理的人,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生产经营者,都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本文从这两种人的消极心理表现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社会危害,指明了对这两种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矫治方法.

  • 标签: 消极心理 社会危害性 消费心理 健康 消费者 青少年
  • 简介:利用亲社会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水平。

  • 标签: 亲社会性视频游戏 内隐攻击性认知 抑制效应 实验研究
  • 简介: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与个人现代'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孝道、相互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孝道显著大于权威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社会变迁 适应性 双元孝道 自我构念 双元我
  • 简介:考察乐观人格在大学生目标定向与学习适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1名大学生完成成就目标定向问卷、生活取向测量问卷、学习适应问卷的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目标定向中的掌握目标维度与学习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维度与学习适应性相关不显著;(2)掌握目标定向、乐观主义维度、总体乐观维度在学习适应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悲观主义维度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掌握目标定向维度和乐观主义维度、总体乐观维度的交互作用在学习适应上的标准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

  • 标签: 大学生 乐观人格 目标定向 学习适应性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表现的新颖、有效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表现的新颖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发展冉乃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前言国外对自我意识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尤其是50年代以后,皮亚杰、科尔伯格对自我意识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除对自我意识的本质、结构进行研究外,对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 标签: 自我意识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自我认识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情感 社会化过程
  • 简介:个体社会地位高低的认知与患者对医信任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又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300名过去一年内自己或家属曾有就诊经历的被试,启动其社会地位感知后考察对医信任的水平。结果显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对高社会地位感知组患方的对医信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8,p〈0.05),能够有效解释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得分变异的3%。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低地位感知组患方信任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1,158)=2.21,p〈0.05]。研究结论:社会地位感知与患方对医信任不存在相关关系,高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有差别的:高地位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感知组对医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性别。

  • 标签: 医患信任 社会地位感知关系认知 家庭经济收入 性别
  • 简介:采用《大学生社会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 标签: 社会性发展迟滞 大学生 人际互动 行为实验
  • 简介: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的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的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的干扰。

  • 标签: 真实情景 语义关系 语义关联判断 眼动
  • 简介: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主体因素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选取708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男女各半。实验一考察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主体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差异对学习判断值及其孤立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主体对材料性质的觉知感,可以提高学习判断值,但并没有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而提高主体对材料项目数的确定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判断值,而且可以提高学习判断的孤立效应。

  • 标签: 主体因素 学习判断值 孤立效应